楊桃梅 陳向云 劉 霞 褚春薇 劉 蕾 蔣德梅
貴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貴州貴陽 550025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3月18 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路。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第一次對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高校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組織學與胚胎學作為醫學院校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掘該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有助于發揮好該課程的育人作用。本文將結合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中的部分教學內容進行思政點的探索與設計,為推進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及實現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提供參考。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的區別在于“思政課程”是思想政治理論系列課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對大學生全面、系統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1]。“課程思政”強調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各門課程也應承擔思想教育的任務,通過課程教學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2],但二者具有價值目標一致性、承擔使命一致性及對教師品德要求一致性的特點。思政系列課程以直接顯性的方式向學生傳授思想理論知識,屬于顯性思政教育,而課程思政是在專業知識學習及實踐過程中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思想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于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想和價值引領的作用,屬于隱形思政教育。這樣,顯性和隱性思政教育二者通過一致的育人目標、互補的育人方式及共享資源,可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綜合素質,從而產生強大的協同育人效應[3-4]。
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是后續生理學、病理學及臨床實踐等所必備的醫學基礎課程,屬于形態學科的范疇,它實際包含了組織學和胚胎學兩門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學科,在我國醫學教育中習慣地將它們列為一門基礎醫學課程,屬于醫學教育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組織學,主要研究正常機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組織學開篇部分首先以總論的形式介紹組成人體的四大基本組織,該部分對組織學規律性的問題做了高度總結和概括,屬于組織學的基礎及精華部分。組織學的后半部分是以總論的四大基本組織知識為基石,通過各論的方式對人體各大系統的重要器官進行介紹,體現了四大基本組織在各系統、各器官內的分布規律。下篇為胚胎學,胚胎學主要研究人體發生、發育、先天畸形等內容,以各論的形式分別介紹了顏面、四肢、眼耳及各大系統的發生、發育規律。
作為一門醫學基礎課程,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具有以下特點:首先,課程理論知識點抽象繁雜,專業名詞、術語及概念較多,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需要學生具有一定平面聯系立體的能力。為了適應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的這一特點,幫助學生更好、更準確地理解與掌握知識,在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相關教學資料均以插圖、動圖及動畫為主。但學生學習起來仍覺枯燥泛味并有一定吃力感,尤其在平面圖與立體圖聯系時吃力感更甚。其次,該課程與諸多學科間均有交叉滲透如大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類學科等,如果在學習該課程時沒有打好基礎,對其他課程的學習將有一定影響,最終將影響學生醫學知識體系的構建。最后,此課程的教授對象主要面向剛接觸醫學教育的大學一年級學生,該時期的學生正面臨著由高中教育向本科教育的重要過渡時期,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加之知識點的微觀、抽象、繁雜,學生容易出現畏難甚至厭學心理[5]。綜上所述,通過挖掘、梳理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恰當地融入到組織學與胚胎學教育教學環節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知識點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還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思想政治素養以樹立其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大學一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體系,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過程中選取恰當知識點結合思政教育,將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專業知識,將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與以往所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聯系在一起,運用已有理論知識體系理解專業知識,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因知識點抽象、繁雜帶來的挫敗感,減少或避免學生畏難甚至厭學心理。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一方面朝氣蓬勃、精力充沛、富于想象、勇于進取,另一方面尚缺乏閱歷和理論修養,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將引領這一特殊時期的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6],為良好醫德醫風的培養奠定基礎。
以血液一節為例,探討如何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
自古就有為國為民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事跡,因此作為生理中的一個物質流體,血液被賦予了多種意象。鮮血是生命力的一種象征,血液的流動象征著生命力,而血液的流失預示著生命的消耗,足以見得血液于生命的價值及意義。簡要對血液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作鋪墊后,同學生一起賞析魯迅先生傾吐愛國情的《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逼湮簿洹拔乙晕已]軒轅”,正是作者借用血液的意象抒發了自誓獻身祖國的濃濃愛國之心。又如秋瑾的《對酒》:“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作者借熱血表達了隨時為革命準備獻身的崇高精神。通過鋪墊、名詩名句的賞析,調動學生學習注意力,為后續理論知識學習打好基調,并借此引出血液的組成:血液由血漿、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共同構成,同時通過鋪墊和詩句賞析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建立愛國愛民的思想。
白細胞包括可吞噬細菌、異物的中性粒細胞、可抑制過敏反應的嗜酸性粒細胞、執行人體免疫的淋巴細胞、吞噬功能的單核細胞等,它們或是執行防御與保護功能,使機體免受“外來入侵”的干擾,或是在其他組織中進一步分化后吞噬清除機體內衰老的細胞或死亡細胞碎片等,保護機體的健康。國家的每一位公民就像血液中不同的白細胞,在遇到侵犯主權、擾我國境和人民時,都應該奮起反抗,以保護國家和人民。幫助學生掌握各類白細胞功能的同時,培養學生保家衛國的思想意識,植入愛國情懷教育。
在血液概述部分,強調血液樣品中加入抗凝劑,經離心或靜置后離心管內樣品呈現分層現像,上層淡黃色的為血漿,下層紅色的為紅細胞,中間乳白色的薄層為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漿中含多種物質與蛋白如可溶解的纖維蛋白原。如果不加抗凝劑,血液凝固后周圍析出的淡黃色清亮液體為血清。血液在不加抗凝劑的情況下會啟動凝血系統,把纖維蛋白原活化形成纖維蛋白,纖維蛋白為不可溶的細絲狀蛋白,可網絡血細胞和大分子物質形成血凝塊,所以析出的血清中已經不含纖維蛋白原。在此,結合臨床血栓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如血漿與血清的區別來思考血栓的治療原理及策略。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向實踐轉化的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使學生更加意識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重要性:理論知識能指導實踐,而實踐又能促進理論知識的向前發展。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發展中的重要條件,部分學生可能家庭條件等原因有自卑、封閉心理。有些學生常常會因為自己的外貌或身體的某些缺陷等問題產生自卑、自我封閉心理,他們很少交友,對社交存在恐懼心理,久而久之影響身心健康[7-8]。此外,大學生中獨生子女也占有大部分比例,部分學生無獨立意識,自理能力和心理抗壓能力也較弱[9],他們在面對挫折時不能及時調適,容易產生情緒波動甚至消極心理。因此,血液教學中可將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結合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例如成熟紅細胞的結構特點,雖然無細胞核也無細胞器,但成熟紅細胞胞質內充滿了血紅蛋白,也因此,紅細胞通過血紅蛋白結合、運輸O2和CO2實現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運輸的功能。借此教育學生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生活和工作中有得有失,但要積極發現自身優點,運用自身優勢勇往直前、開辟自己的人生道路以實現自我人生的價值。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永恒動力[10-1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毙轮袊闪⒁詠?,黨和人民堅持創新,并在創新中得到了迅猛發展。在血液教學中可將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結合培養學生思變、創新意識。
例如紅細胞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彈性,從而使紅細胞具有一定的形變能力,可通過形變穿越小于自身直徑的毛細血管,供給機體各組織器官所需的O2,同時若帶走代謝產生的CO2。倘若因一些因素下紅細胞不能形變穿越直徑小于它的血管,就有可能出現一些疾病,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該種異常的紅細胞形態不再是雙凹圓盤狀而是呈球形,這樣不僅使其表面積減少、變形能力減弱,還會使其脆性增加,當這種異常的紅細胞穿越脾臟毛細血管時就會變得困難,容易被脾臟破壞。紅細胞破壞增多,可導致溶血性貧血。所以,正是因為紅細胞的思變能力與行為,用形變的方式穿越較細的毛細血管,守護了機體的健康。
所謂“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結合紅細胞通過形變穿越管徑小于它的血管的知識點教育學生在遇到困難而周圍環境無法改變時,要善于思變并在改變中勇于創新以適應環境和社會的要求,以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教育學生,在困境或逆境面前不退縮、不懈怠,要始終相信方法總比困難多,通過了困境將會迎來光明。
醫者本仁術,醫德賦予醫學靈魂[12-14]。奉獻精神是愛人之心、無私給予、舍身舍財的一種意識、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是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15]。雷鋒說過:“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的更美好?!睈垡蛩固挂苍f過:“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看他取得什么?!贬t學院校所培養的學生是將來的醫務工作者,他們擔負著我國未來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歷史使命,他們所從事的職業不僅與人民群眾的健康息息相關,也是社會健康發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因此,在職業生涯中他們所面對的社會、人民群眾都需要他們擁有一顆奉獻的心。只有具備奉獻精神,他們才能更好的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為祖國的衛生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如血小板的功能是參與止血與凝血,當血管內皮受損時,血小板受到刺激,聚集并黏附于破損處,形成血栓堵住破損的血管,在一系列凝血因子的幫助下完成止血與凝血的功能。2020年的雨水季,使我國多處飽受洪澇之苦,幸好在黨和國家的帶領下人民一一渡過了難關,這其中便有不辭辛勞、舍小家為大家的抗洪搶險人員。在教學中可以把血小板止血的過程形象的比喻為抗洪搶險的過程,一個個的血小板就像抗洪搶險用的沙袋,一一堆積在血管破損處。通過與抗洪救災相結合,不僅使血小板止血和凝血過程更加形象,而且潛移默化中也植入了奉獻精神的教育,為將來醫者仁心的職業素養提升打下基礎。
本文以組織學與胚胎學中血液一節為例,對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與課程思政教育的融合進行了初步探索。通過專業課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思變和創新精神教育相結合,與奉獻精神、積極的生活態度相結合,與理論聯系實踐的哲學思想相結合,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貫穿了思政教育,幫助同學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思想覺悟和職業素養,使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踐行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當然,要真正做好立德樹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全體教師多思考、多學習思政理論,才能挖掘出更多組織學與胚胎學和思政教育巧妙融合的切入點,豐富、生動教學內容的同時實現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