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黎
摘要: 作為小學階段德育課程的基礎,德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生活緊密相連。在學習中,我們要做到,讓學生打開眼睛觀察世界,打開耳朵取聆聽世界,開動腦筋來思考世界,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打開心靈取感受世界。引導學生“全身總動員”,從學生的“品德”和“生活”入手,讓學生在感性的活動中獲得喜悅和快樂,課程的感性活動主要有競賽、扮演、各種游戲等等。通過參與這類的感性活動,學生們的各種心理因素都會處于積極向上的狀態。
關鍵詞:德育教育? 日常生活? ?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一、模擬生活情景,緊密聯系學生生活。
教師從不同的角度來參與學生的精神世界的建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自主思考,獨立研究,膽大心細。讓學生感覺到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他們所關心的事情、所感興趣的事物。學生們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本中他們從未了解過的想要深入了解的地方。所以我在教學中努力的研究新方式,利用網絡與多媒體實時更新課件,讓課件變得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他們所感興趣的事物,讓學生產生體驗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大的推動力,只有當學生真正的對一件事感興趣,想要去學習的時候,才會激發自己內心原始對于知識渴望的沖動。
二、學生切實體驗活動,全身心感知。
小學生正處于認知水平發展的初期階段,思維的發展水平層次正在從簡單的具體形象思維向復雜的抽象邏輯思維發展,所以在這個階段,記憶主要是以機械記憶為主的;這個發展階段的學生最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同時注意力受興趣的影響較為顯著。學生們只有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親自參與學習,如果沒有自身的參與,僅僅依賴于課本的機械灌輸,體驗也就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所以,要給學生們研究出一種靈活、直管、開放的學習方式,讓同學們有機會自主參與、自主思考、遇到問題獨立解決, 只有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們才能在學校、老師組織的各式各樣的課堂活動中獲得收獲,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和長足的發展。讓學生的“品德”與“生活”手拉著手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們從感性活動中得到滿足和快樂,從主動作業中獲得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
對于尚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徑可能不是在課堂上,而是在生活中。因此幫助學生們養成細心觀察生活好習慣,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為學生處于小學階段,對于細節的把握不會像成年人那般精準,教師們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們主義到細節,立足在某些重要的細節上,培養學生們仔細觀察生活的好習慣。不僅僅是觀察生活,還要從困難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思考為什么會導致這種困難的發生。例如在教學《觀察物體》這一課時,讓同學們自己嘗試去種植一顆植物,研究他們的生長特點,為什么會枯萎?同學們帶著問題去思考,是否是從土壤中、陽光中攝取養分。讓同學們把課本中的抽象問題同現實生活中的具象問題聯系起來。根據學生所處階段的認知水平和情感需求,設計更能讓學生們感興趣的課程。在思想品德這門課的教學實施上,教師通過實際問題情景的設置,采用小組交流討論學習的形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地學習興趣和潛力,引導學生們積極思考問題,主動向老師提問,在活動中深化明理,提高學生對于道德地評判能力和行為能力。
教學《我的家鄉》時,我設置情境:“山城小學旅游節開始了,請來自幾個省的導游來介紹自己的省份,”三個組的同學在小組長“導游”的安排下紛紛展開練習,為了完成教師布置地任務,教室里同學們討論得十分激烈,在最終的匯報中,班級里的小導游們用各種新奇有趣的方式向其余同學們展示了自己的家鄉,同學們積極提問和回答問題。通過這樣的形式,教師有效地結合了課堂上抽象地學習和生活中具象的實際,不僅僅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交流的積極主動性,更是能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三、家長也是生活學習的一部分
德育這門學科書面的家庭作業是不多的,但并不等于這門學科不需要復習,不需要去思考。這門課程更多的是需要親自的探究與實踐。比如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做一個垃圾分類的小調查,參加一次社區服務等等。從這些活動的形式中,我們可以看到課程的實施離不開家長的配合。這些有意義的實踐探究活動對于學生社會和做人能力的提升,是不輸于傳統的家庭作業的。
在孩子進入學校之前,他的所有知識來源都源自家長,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孩子自出生起就開始模仿家長的行為。所以,當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要做什么的時候,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做到了,自己是否起到了榜樣的作用。例如家長要求孩子認真讀書,而自己卻在客廳看電視,這樣的行為怎么能對孩子起到表率作用,自然孩子不會主動去拿起書本。
孩子并不是“孩子”,也是生活中的“家長”。作為一個小學生,學生是需要懂得如何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錢的,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消費。所以課后教師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讓學生記錄一周的生活花費。讓學生從記賬者的角度記錄家庭收支,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家長賺錢的不易,思考家庭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消費。
家長作為一年級學生的第一人老師,他們已經在孩子心靈的白紙上涂鴉了一些東西了怎樣才能在這張紙上畫出美麗的圖畫,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配合,交換互相對孩子的感受,共同參與孩子的成長。正如一句俗語說“好的習慣讓人一生受益”,家長和教師應該積極承擔起對于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孩子處于認知的早期發展水平可能對于壞習慣的認知不夠,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及時糾正,當發現孩子有壞習慣的行為出現時,及時阻止,認真教導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講明原委。而不只是簡單地修改作業和一味的溺愛。
總之,讓課堂走向生活是轉換學習方式必不可少的一種方法。
參考文獻
[1]周云建. 小學德育教學與日常生活的融合策略[J].?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