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丹彥
摘要:中職階段,學生需要接觸許多學科的學習,學習任務中,學習壓力大,這就導致學生不能夠很快的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中職數學對于學生來說有著非常大的難度,這一階段的數學知識點增多,難度加大,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是非常吃力的。生活化教學是當今社會中教師教學運用最多的一種教學模式,能夠對學生學習數學有很大的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很快的掌握到數學知識。本文就中職數學課堂中生活化教學的應用進行探討和總結。
關鍵詞:中職數學;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生活化教學是將教學活動至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讓學生能夠從生活中掌握知識點的一種教學方式。數學的學習與生活化教學的結合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到數學知識點。數學是一種鍛煉學生思維邏輯能力和交流探討能力的學科,生活化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對于學生而言,數學與生活化教學進行結合能夠將數學知識點整理的更加人性化,學生理解起來也是比較容易的。
一、培養數學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學生進行學習過程中,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便能夠對這門學科的學習更加有動力。生活化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就能夠很快的掌握到學習技巧,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自然不在話下。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興趣培養下一番苦功夫,也即是要很好的實施生活化教學,以此促進學生興趣的培養。
例如,在教授“立體幾何”這一部分內容時,看似這部分的內容比較簡單,但是其中涉及到很多空間想象的問題,需要學生利用自身的想象,結合教師所講內容以及個人實踐來進行一個較為詳細的掌握。那么在進行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選擇利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垃圾桶,詢問學生這個形狀該如何描述,讓學生結合想象以及自身的預習進行一個回答。這樣的課程引導,讓學生能夠被吸引。他們會認為,生活中的東西怎么能夠運用到課堂上去呢。這個疑問就迫使他們去思考,被教師代入到課堂中去。這樣的方式使得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有了足夠的興趣,從而能夠更快的進入到數學課堂中,有著較強的思考能力。
二、強化知識實踐能力
數學對于學生來說一直都是比較困難的學科,其中的知識點體系龐大,學生在進行理解的時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那么學生的學習效率自然會慢慢下降,這里為了強化學生的知識實踐能力,教師采用生活化教學,因此在進行學習的時候會比較的輕松。實施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便于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強化,讓學生能夠有更好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教授“概率統計”這部分內容時,為了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選擇在進行教學開展的過程中,讓學生去進行專項調查,將學生分為均等的幾組,然后教師為他們分配任務,每組都有著不一樣的命題,然后根據這個命題,小組自行制定幾個問題,然后在自己生活的周邊進行一個問卷調查,然后將數據整理,繪制成表格或者是圖像。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實踐,能夠強化他們對知識的實踐能力,從而保證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有著較高的突破。
三、輔助學生知識理解
學生到了這個階段需要學習很多的內容,不僅僅是數學這一門學科,需要掌握的內容時非常多的,自身存在著一定的學習壓力。那么如何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理解的更加透徹,以此來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呢?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在進行備課時能夠依據教學內容要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尋求利于教學的生活案例,找到學科教學與生活教育的結合點,將一些數學知識點能夠整理的更加清晰,以此來輔助學生的知識理解。
例如,在教授“三角函數”這一部分內容時,涉及到計算的內容,帶領學生去突破應用問題,也就是實際生活中的一些應用題,需要學生利用到這個函數計算。那么教師采取生活化教學,將一些生活化因素加入其中,便能夠使得學生在理解的時候輕松一些,能夠有著比較強的理解能力。數學的學習內容其實并不復雜,教師結合生活元素進行授課,讓一些稍微復雜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理解起來也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同時這些生活化因素,能夠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搜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一旦碰上一些因素,就能夠瞬間在腦海中結合自己學習到的內容,這樣的話學生真正得到了進步,有了強大的數學學習素養。
總而言之,中職數學課堂中生活化教學的應用對于學生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更好的進行學習,對于一些較難記憶的知識點也能夠很好的理解。中職學生自身并沒有太大的問題,教師應該利用更多的時間去輔助他們的學習。如今時代背景的變化,我們需要對中職學生有著更多的關注,需要對他們的教學負起責任。生活化教學對于學生來說,能夠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能力,教師布置一些學習任務以此來促進他們的學習,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促進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王佳斌.生活化教學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5(25):131-132.
[2]范信斌.中職數學教學生活化探討[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15(1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