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強調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教育部,2001)。英語課外活動作為一項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fā)展,可以創(chuàng)設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提供更貼近學習、生活、時代的信息資源,幫助學生鞏固和深入理解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增加練習語言技能的機會。另外,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通過英語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增強信心、拓寬視野、培養(yǎng)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外活動;課外閱讀
一、 英語課外教學活動的理論依據(jù)
克拉申(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為英語課外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jù)??死甑亩Z習得理論主要由以下五個假設組成:第一,習得—學習差異假設;
第二,監(jiān)察假設;
第三,輸入假設;
第四,情感過濾假設;
第五,自然順序假設。(Krashen,1982)根據(jù)這五個假設,尤其是“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建議在英語教學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最大限度地擴大學生的語言輸入
教師應該選擇良好的語言輸入方式并且為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提高創(chuàng)造豐富的環(huán)境。
(二)輸入必須是可理解的
教師不僅要充分了解學生現(xiàn)有的語言基礎,還要對其各具特點的認知方式進行認真分析。
(三)輸入必須是有趣的和具有關聯(lián)性的
語言輸入必須是有趣的和具有關聯(lián)性的,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是教學的指導者,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豐富多樣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學習,激發(fā)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活動中去。
(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習者接觸大量有意義的、有趣味的或是相關的第二語言輸入材料,而且要給他們提供情感過濾較低的環(huán)境。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
(五)在進行英語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對學生所取得的進步給予肯定,使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方式,感受幸福和快樂、苦惱和辛勞,并能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力,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 初中英語課外活動的教學實踐
為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鼓勵他們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發(fā)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
(一)閱讀英文小說、報紙雜志
針對多數(shù)學生閱讀能力薄弱的現(xiàn)象,筆者指導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學年的課外閱讀活動,要求學生每兩周填寫一次“書蟲閱讀卡”,以便及時了解他們閱讀中遇到的問題。
1. 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
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要考慮到學生的基礎。教師應選擇適合學生的閱讀材料,而不是考慮如何讓學生適應閱讀材料(Downing,1973)。一般情況下,供學生獨立閱讀的材料,生詞量應低于5%(胡春洞,1997)。第一學期筆者推薦學生閱讀短小有趣的故事,主要以《21世紀英語報》上的一些小故事、時事新聞為主。在第二學期,筆者推薦了一些簡易的英文小說,比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黑布林英語閱讀》系列,其中有許多名著的改編本,像《愛麗絲漫游奇遇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彼得·潘》等等,故事情節(jié)豐富有趣,語言生動地道。
2. 積極營造閱讀氛圍
定期舉辦“好書推薦會”和“讀書心得交流會”,先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部交流,然后每小組選出學生在全班交流,讓學生體驗到讀書的樂趣和成就感。
3. 填寫“書蟲閱讀卡”,建立閱讀檔案。朱惠芳(2007)認為,教學應該重視閱讀與寫作的互動性,構建相互的互動模式。筆者要求學生每兩周填寫“書蟲閱讀卡”。填寫的內容包括:書名、閱讀時間、內容摘要、名言佳句及閱讀感想以及閱讀中遇到的困難。通過檢查閱讀卡,對學生的讀書心得及時進行點評,幫助學生積累英語詞匯和習慣用語,掌握一些閱讀技巧。
(二)英語短劇表演
筆者從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的英語短劇表演:
1. 挑選劇本
可以挑選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小話劇或戲劇,并進行改編,比如減少角色和臺詞等等。
2. 角色的分配與扮演
角色扮演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設計和安排。只有深刻理解角色,才能生動地扮演角色。要使學生表演好,就必須幫助其進入情境,使他們確切地理解眼前發(fā)生的事情,告訴他們?yōu)槭裁匆f這句話,演員不是背書,而是投入戲劇的情境中,帶感情地說話。
3. 道具的制作與準備
指導學生根據(jù)短劇中的情節(jié)和角色的特點設計制作道具和服裝,也可搜尋適當?shù)膱D片、音樂,利用多媒體來創(chuàng)設故事發(fā)生的情境。
4. 指導學生互助合作、積極排練
教師有必要告訴學生,短劇表演需要大家互相補臺而不是拆臺,要以平等、信任、協(xié)商的態(tài)度去對待對方,只有齊心協(xié)力才能獲得成功。
5. 互動評價
在觀看表演時,筆者要求不參與的學生對臺上的表演組進行評分,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認真地觀察、思考,而且可以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培訓。
(三)英文歌曲賞析會
為了選拔學生參加年級組召開的英文歌曲比賽,也為了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讓所有的學生在年級活動中都能有所收獲,筆者以班級為單位開設了英文歌曲賞析會,筆者通過做示范的方式把具體要求告知學生。
1. 指導學生主要從旋律和歌詞的角度選擇賞析歌曲,避免選那些生詞太多、句子結構太復雜的歌曲。
2. 在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幫助下,利用適當?shù)膱D片(對于一些影視歌曲,可以截取一些鏡頭)呈現(xiàn)歌曲的意境和歌曲的標題,介紹歌曲背景和相關的文化知識,并進行適當?shù)脑~匯教讀,比如領讀單詞和進行英文釋義。
3. 聽歌時,可以讓同學判斷歌曲的基調,輕快、憂傷、浪漫還是空靈?對一些歌詞比較簡單、音樂又很優(yōu)美的歌曲,還可以引導同學進行分組唱歌擂臺賽,邀請班上的唱歌能手為全班同學表演。
(四)英語辯論會
英語辯論是一項有難度但又很有趣的活動。激烈的辯論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口頭交際能力。組織活動時,筆者首先圍繞教材中的話題,確立辯題,并在班級討論,由持正、反方觀點的同學選出各自的參賽選手。給參賽選手一周的時間進行準備,引導他們到圖書館或通過網(wǎng)絡收集辯論的資料、證據(jù),確定辯論思路,撰寫發(fā)言稿。
辯論前交代清楚辯論規(guī)則以及時間限制,并請出一名觀眾予以監(jiān)督?;顒又邪凑辙q論程序組織學生發(fā)言、爭辯,讓他們各抒己見。另外為了促使場外觀眾積極參與,在辯論結尾時,筆者安排觀眾就辯論的內容向雙方選手提問,提問的觀眾可以獲得紀念品。最后由場外觀眾對辯手的表現(xiàn)進行打分,選出優(yōu)秀辯論員及獲勝小組。
除上述幾項主要活動外,筆者還讓學生通過分小組出英文手抄報并進行評比、詞匯比賽等等形式進行英語課外活動教學。通過一個學年的課外活動的教學實踐,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自覺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班級學習英語的氣氛更濃了,總體成績穩(wěn)步地上升,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也有提高。
三、 開展英語課外活動教學應注意的幾個方面問題
(一)課外活動的設計要具有針對性和遞進性
活動類型應盡可能地多樣化和豐富,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初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開展課外活動的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的拼讀能力、朗讀能力、聽說能力,養(yǎng)成他們愛讀、愛說英語以及規(guī)范書寫英語的良好習慣,激發(fā)和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進入初二后,很可能會出現(xiàn)兩極分化現(xiàn)象,少數(shù)學生會產(chǎn)生對英語的厭煩情緒,所以初二年級的英語課外活動的內容必須以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為主。進入初三,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詞匯量和英語知識,其英語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一定要考慮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求知愿望,增強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要切合初三年級學生的實際,適應畢業(yè)與升學考試的要求,使學生通過英語課外活動,將三年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二)教師在活動中的角色
要體現(xiàn)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就要起到“腳手架”的作用。英語課外活動的組織由“準備”“活動”“總結”三個部分組成。教師在這三個部分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 教師在準備部分中的工作主要是:(1)向學生公布活動的名稱、目的、要求、內容,動員學生積極參與;(2)對一些需要分工合作的活動項目,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小組分組;(3)協(xié)助學生進行資料的收集,活動物品的準備。
2.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但教師的組織和管理作用也不容忽視:(1)教師要充分利用時間、空間,以及人力和物力,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2)對學生的活動中的方法、注意事項等給予提示;(3)對學生在活動中遇到的困難、矛盾進行協(xié)調,引導同學之間、小組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發(fā)揮管理和監(jiān)控作用,保證表演活動的順利進行。
3. 教師在評價總結部分的工作主要是:(1)指導學生收集整理活動中的資料;(2)組織學生進行活動后的自評和互評;(3)在自評、互評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活動中的態(tài)度、行為、成績等給予評價;(4)對自己的指導工作進行反思,與同事討論交流。
實踐證明,英語課外活動作為開放的教育教學模式,彌補教材和課堂教學的局限,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氣氛,打破學生不敢開口的心理障礙;在活動中學生獲得親身參與探索的積極體驗,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與他人交流和合作;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解決困難,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加強,尤其是當他們看到自己成功地完成任務,會使他們信心百倍地去做更多的工作,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課外活動還促進了英語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地理知識、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等,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活動實踐中自然地增長知識,進而構建立體的知識架構。
參考文獻:
[1]Krashen,S.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
[2]Downing,J.? Comparative Reading [M].Collier Macmillan,1973.
[3]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朱惠芳.高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互動模式的探析及應用[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7(8):42-46.
作者簡介:朱笑梅,江蘇省南京市,南京金陵中學河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