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師德建設政策體系等文件精神為指導,以高職院校英語課程的“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原則為基礎,探討了高職公共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根據外語課程特點和育人要求,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設計,將其有機融入外語知識教學和職業精神培養之中,使其形成育人合力,構建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與職業精神培養協同發展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公共英語;課程思政;職業精神;同向同行
【作者簡介】賈曉琳(1982-),女,吉林吉林人,吉林化工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課程思政與職業精神培養同向同行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0ZCY281)。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標志著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將進入新的階段,也為未來辦好新時代背景下現代化、新型職業教育指明了方向,為職業教育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標志著職業教育開啟了新篇章。《方案》指出:“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各項要求,保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正確方向……指導職業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推進職業教育領域‘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努力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 這就為職業院校的學生的思政教育和職業精神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高職公共英語語“課程思政”實施的必要性
高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高等教育,培養的是高技能專門的技術人才。這其中不僅蘊含著職業能力,更蘊含著職業精神,這就意味著高職教育擔負的職責不僅是培養專業技能,更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責任感、使命感與擔當意識。如何將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價值觀的引領、職業精神的培養相結合?是高職英語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無聲地潛入學生的思想理念之中,因此,公共英語課的“課程思政”和“職業精神”的建設勢在必行。
思政教育是隱性的育人教育,是通過課堂教學的潛移默化使學生的思想發生變化,從而具備社會所要求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這種潛移默化就體現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教育、實踐職業能力,而且在思想層面幫助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將自身的理想追求定位在振興國家、報效祖國層面,進而成為中國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在職業教育改革的大潮下,我們不僅要使學生具備高水平技能,更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信念、有責任擔當、有家國情懷的人。在英語課程上,教師要融合職業技能教育和職業精神培養,使學生成為既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精湛的職業技能,又具有職業精神、高尚情懷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課程思政”和職業精神實施的困境
1. 教學理念落后。目前,高職公共英語課程學時被刪減,由四個學期減至兩個學期,由兩個學期又減至一個學期,公共英語地位被忽略,對人才培養的定位也顯得無足輕重,服務于專業的人才培養作用也越來越薄弱,與專業銜接不夠緊密。
部分英語教師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定位和作用認識不足,對職業院校學生的培養了解不透徹。高職生生源來自不同環境、不同背景,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學習興趣迥異,學習動機也不盡相同。
2. 教學方法傳統。受高職AB級考試指揮棒的影響,部分高職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語法、詞匯等內容,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參與課堂度較低,課堂上略顯被動。教學目標與培養內容不相符,盲目追求過級考試,而忽視了英語學習對未來職業發展的作用。
同時,高職英語的教學設施不夠完備,沒有先進的語言實驗室,很少使用信息化平臺作為教學輔助、拓展和補充,不能滿足學生翻轉課堂及自主學習的需要。
另外,教師外出培訓機會有限,進行職后培訓提高學習的機會較少,導致教師的能力發展和提升的空間受限。
3. 教材編寫忽視中國傳統文化。教材是教學的抓手和基礎,英語教材的內容多以西方文化思想占主體,缺少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和元素。教師在進行教材的編寫和選取時應本著向西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則,能在教材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元素,并把這些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中,可結合課文內容,采用中西方文化對比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使學生在既學到知識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又不失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解讀,潤物細無聲地做好學生的價值導向。
三、公共英語“課程思政”與職業精神協同育人的路徑
1. 理念價值引領。公共英語的教學改革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價值觀和職業精神為引領,構建科學、精細的育人聯動機制。
教師應以教學內容為依托,以主題為中心,以《21世紀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二單元的課文為例,通過課文對發明和創新這一主題的拓展,設計討論、思辨、分享等學習任務,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批判性地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培養學生較強的創新能力,在文章主題探究的過程中,提高綜合英語應用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發明和創新主體鮮明,教學內容時代感強,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著力提高學生的發明和創新意識。
2. 教學內容優化。高職《公共英語》是我校航空和汽車學院所有??茖W生的一門必修課,突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加強實際應用能力和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歸納學生語言學習的規律,正確處理聽、說、讀、寫和譯之間的關系,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加強實際應用能力和語言實踐能力。在此基礎上,要依托課文內容挖掘思政元素和職業精神元素,找到其與教學內容的切入點,引導學生樹立職業精神。以課文為例,課文是有關法國盲人路易·布萊葉發明和創造6圓點布萊葉盲字體系,從而改變了盲人的生活。通過課文學習讓學生領悟:在歷史的進程中,發明在改變我們的世界中起著決定作用,世界和國家的發展不能離開發明創造。
3. 教學設計創新。我國新課程的改革和教育教學新理念的出現,對新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生培養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高等院校培養的畢業生是否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關系著國家和自身的發展。因此,高等院校本身也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與重新定位,從根本上改進高等教育教學的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一批批優秀的專業化人才。學校的教育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習方式起著重要的作用,而英語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對于知識技能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更是至關重要。授課教師可通過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觀點分享、總結評價等培養學生獨立探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出于發展學生教學能力的長期考慮,為了創新實用、動態的高職英語教學,我們采用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主題為中心的多種教學法。如把主題研討和探究放在公共英語的課堂教學中,嘗試從自身探究的視角探討學生角度的專業發展,以求對新課程改革有所裨益。
在現代化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搭建了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一方面提供學生自主學習所需的課堂教學資料、課外拓展材料、多媒體材料等。另一方面,提供師生的互動平臺,通過測試、論壇、答疑等模塊,及時傳達和反饋學習信息,加強學生間,師生間交流與學習的空間,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此外,還創建了微易學公眾號,在課外與學生提供更為廣泛、深入的交流與互動的平臺。
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以多樣課堂活動為形式組織教學,為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英語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單調、枯燥的學習氛圍,而是要通過教學讓學生不負韶華、努力學習,充分展示和體現創新意識,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思考自身將來如何進行創新。讓有過創新的同學講述成功后的喜悅,并以此來探索一條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自我完善的教學模式。
4. 教師榜樣示范。構建公共英語課程思政與職業精神協同育人的路徑要形成師德師風示范表率、教師職業精神熏陶、引導學生創新創業的育人共同體。
教師的專業技能和道德品質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起著一定的引領示范作用。尤其是高職教師,不僅要進行自身的教學能力提升,又要了解學生專業的行業背景,不僅教授文化知識,更要率先垂范,為學生樹立榜樣。
因此,教師要積極參加職后培訓,定期到企業實踐鍛煉,真正成長為具有行業背景和職業精神的“雙師型”教師,為學生做好示范。同時,學院為學生配備了成長導師,從學習上、生活中對學生一對一跟蹤指導。學院經常組織學生成長導師經驗交流分享會,學習他們中先進的理念和優秀的經驗,并在自己指導的學生中傳承。學院也組織教師和學生結成對子,指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申報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進行科學研究等。這使得師生真正結成了教書育人的共同體。
四、結語
結合培養具有職業精神、人文素質和高尚情操的高素質、高技能的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本研究對當前高職公共英語課程進一步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展開深入思考,嘗試從單一化的“課程思政”向多層面與“職業精神”培養的結合轉化,使思想政治理論、英語課程教學、職業精神培養三位一體,為深入推進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與職業精神培養協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秀景.高校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8(5):88-92.
[2]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3.
[3]羅三桂.高職院校特色專業群建設路徑選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8):71-75.
[4]方燦林,張啟明.資源庫: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基礎、要求和表征[J].現代教育管理,2019(8):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