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英
摘 要:閱讀是學生認識世界的一種渠道,有效的閱讀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道德品質。目前小學語文教材內的閱讀文本并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這體現了課外閱讀的必要性。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學生各方面的特點和需求,采取有效的策略開展課外閱讀,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以使學生受益終生。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外閱讀 興趣 培養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8.007
新《課標》中對各個學習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進行了詳細規定,如,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應達到5萬字以上;小學中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應達到40萬字以上;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應達到145萬字以上。但是通過對小學生課外閱讀情況進行調查卻發現,大概有90%的學生都沒有達到標準提出的要求,甚至有些學生根本沒有完整的閱讀過一本課外書。造成這種情況主要原因就在于學生對課外閱讀沒有興趣,認為課外閱讀是一項枯燥無味的事情,所以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就成為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問題。通過課外閱讀既可以讓學生增長知識和見識,還可以讓他們的眼界和知識面變得更加開闊,同時可以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因此,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教師要注意閱讀文本的選擇、閱讀方法的指導以及學生閱讀成果的展示,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好處,逐漸愛上閱讀,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一、課外閱讀文本的選擇
如何選擇閱讀文本,是課外閱讀指導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在選擇文本時,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喜好,幫助學生實現從課內閱讀過渡到課外閱讀。
(一)注重課內外閱讀銜接
課內外閱讀銜接是指以教材中課文的題材、體裁、內容、作者等要素為紐帶,拓展與課文具有某種關聯的課外文學作品。這一方面能夠保證課內外閱讀文本的難度接近,符合學生當前的閱讀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將對課文的閱讀興趣轉移到課外閱讀文本上,并能夠主動參與閱讀活動,從而為課外閱讀教學形成一個良好的開端。
例如,在學習《猴王出世》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劇片段,讓學生討論:“電視劇所展現的情節跟原著小說完全一樣嗎?”當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被充分調動起來后,順勢給學生推薦古典名著《西游記》,讓學生認真閱讀。而在學習《少年閏土》一課時,教師可以對文章結尾進行留白,引導學生討論魯迅和閏土長大后相見的場景,然后給學生推薦魯迅的小說《故鄉》,讓學生從這部作品中尋找答案。另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比如給學生推薦魯迅的其他作品,如《故事新編》《朝花夕拾》等等,以使學生對魯迅產生全面的認識。可見,課內外閱讀的合理銜接,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具有重要意義,是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最重要的一步。
(二)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課外閱讀旨在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如果一味采取課內外銜接的策略,難免有所局限,不利于學生閱讀個性的發展。所以,在課外閱讀指導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不同興趣和需求,給學生推薦不一樣的書籍,同時也鼓勵學生發掘自己的愛好,自主選擇課外讀物。
例如,有的學生喜歡歷史,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上下五千年》《白話史記》《中國歷史故事》等;有的學生對各種自然科學感興趣,教師可以推薦《昆蟲記》《海底兩萬里》《萬物簡史》等科普類作品。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自主挑選讀物,并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換書籍,分享閱讀感受。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不同學生的需求均得到滿足,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真正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二、指導閱讀的方式和方法
在閱讀過程中,如果學生沒有掌握科學有效的方法,閱讀會變得艱難、枯燥,且學生難以從閱讀中汲取養分,影響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失去閱讀的耐心和興趣。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語文水平和學習困境帶領學生探索閱讀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如何進行批注式閱讀,如何進行集中式閱讀,如何做讀書筆記等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讓學生能夠從閱讀中受益,從而保護學生的閱讀熱情。
(一)批注式閱讀
很多學生總是盲目追求閱讀的速度和數量,在讀的過程中不求甚解,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因此要鼓勵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在讀的過程中對文章的結構、立意、寫作手法、語言特點等進行分析,并以符號或文字加以標注。
例如,在給學生指定一篇文章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批注式閱讀:
1.在讀的過程中標記陌生字詞,翻閱字典,對其進行注音釋義;
2.畫出文中優美的或者起到關鍵性作用的句子,對其進行鑒賞,或分析其作用,在空白處留下文字標注;
3.讀完全文后簡要寫下自己的感想,或者從各方面對文章進行評價……
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實現深度閱讀,以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
(二)集中式閱讀
隨著教育環境的改善,學生可以利用的圖書資源越來越豐富,面對種類繁多、數量繁多的書籍,學生并無科學的閱讀計劃和目標,降低了閱讀的效率。而所謂集中式閱讀,就是指確定某一主題,圍繞該主題選擇讀本,然后在某一段時間內,集中閱讀這些作品。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對某一主題產生深刻、全面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取得看得見的閱讀成績。
例如,通過對《母雞》的學習,學生很可能對老舍產生興趣,所以教師可以為學生確定主題《走近老舍》,然后帶領學生搜集老舍不同風格的作品,比如:《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等。之后,讓學生在一到兩個月內,集中閱讀老舍的作品,最后通過書面或口頭交流的形式,闡述自己對老舍本人以及對老舍語言風格、文學思想的認識,這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特的閱讀經驗,進一步提升課外閱讀興趣。
(三)做讀書筆記
批注式閱讀幫助學生養成了邊做筆記邊讀書的習慣,但是,學生對于很多書籍中一些精彩、重要的內容無法產生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做讀書筆記。
比如,讓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在閱讀過程中將一些優美的句段摘抄下來,并進行簡要的賞析和評論;同時,也可以對書中提到的歷史事件、寓言故事、新奇觀點等內容進行摘錄,寫一寫自己的見解。而在一本書讀完之后,可以寫一篇讀后感,用來闡述自己的閱讀感受,或者發表自己的觀點。當然,對于如何做讀書筆記,教師只能給學生提供一些指導性意見,具體的方式和方法需要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進行摸索,最終形成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閱讀習慣,這更有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發展。
三、注重閱讀成果的展示
閱讀可以帶給我們很多快樂,但是在當今時代,娛樂的方式多種多樣,電影、綜藝、網絡游戲成為大眾娛樂的主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依舊選擇閱讀,難免會懷有一些功利性目的,比如:獲取知識、增長智慧、學習寫作技能等等。小學生也是如此,要想讓學生保持課外閱讀的興趣,就要讓學生看到閱讀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適當組織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展示閱讀成果,以引導學生發現閱讀給自己帶來的成長和進步,從而使學生深刻認識到閱讀的價值,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例如,為了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以“閱讀告訴我 ”為題的讀書交流活動。其中一名學生選擇的題目是《閱讀告訴我如何寫作》,在討論過程中,該生對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進行簡要的說明,并分享其中一些經典的句子,然后學生表示:“這部小說對時間的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把死亡比作‘走出時間’,又把時間看成是透明的、可以流動的東西,引發人無限的聯想,使人對時間和生命產生新的思考。所以我們在寫作時不能拘泥于固有的觀念,要大膽想象、勇于創新,善于用具體的事物來比喻抽象的事物……”最后,筆者對學生的發言內容進行鼓勵性評價。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從閱讀中獲得成就感,從而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優化讀本選擇和學生的閱讀方法,并給學生提供表達和展示交流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意識,提升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 石蘭芳《拓展語文課外閱讀的有效策略》,《漢字文化》2019年第22期。
[2] 艾葉茂《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現狀與對策》,《亞太教育》2019年第9期。
[3] 朱紅霞《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探究》,《情感讀本》2019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