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學科在中職教學體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學生學習英語主動性不強成為教學過程中最大的棘手難題。為了進一步推動中職英語高效學習課堂的構建,本文立足于分層教學理論基礎及其積極應用意義,從多個層面提出了以分層教學模式創建中職英語教學課堂的實踐路徑,以期能夠提升中職英語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中職教育;英語;分層教學;課堂探索
【作者簡介】馬震林,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基金項目】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分層次教學模式在中職學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項目編號:DX[2020]GHB358)的研究成果。
引言
相對于普通高中而言,中職學校的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不高,同一班級中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更是參差不齊,出現顯著的兩極分化現象。而應用分層教學模式構建中職英語課堂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困境,分層教學主要是基于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立足班級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依據認知能力、學科基礎以及思維水平將其分為不同小組,并針對性地制訂教學方案,由此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分層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構建有效課堂將起到十分顯著的推動作用。
一、以分層教學模式創建中職英語有效課堂的理論依據
從教學方法層面而言,構建分層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由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其教學目的旨在基于學生不同的思維能力、學科素養、知識儲備及認知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其進行針對性教學。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切實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制訂教學策略,從而激發其學習積極性,還能夠最大程度發掘學生的優勢所在,彌補、解決其學習方式的不足之處與短板問題。基于這一理念,分層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應用分層教學模式的核心概念即為“個體差異”,要求教師應當全面掌握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以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教學目標,針對性地制訂適應于學生個體的教學策略,選擇有側重性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規避千篇一律的統一教學模式,由此推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以及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中職英語課堂應用分層教學法的積極意義
首先,在中職學校英語學科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模式,能夠為不同基礎的學生選擇適應其發展的教學方案,切實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降低基礎較差的學生對于英語學科的畏難情緒。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要以對學生的全面了解為基礎,發現不同學生的閃光點,并探求其短板之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班級落后生由于無法理解課堂內容而成績始終難以進步、優等生由于無法接受更為優質的思維方法訓練而止步不前的困境,由此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助推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從社會發展層面而言,構建分層模式主要依托于社會對于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用人單位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僅局限于基礎知識與應用技能的掌握,而是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學習能力。應用分層教學法開展中職英語學科教學,是在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革新的基礎上,通過有選擇性、層次性和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并引導學生基于所學內容反思自身學習方式與基礎能力的薄弱點,由此調整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確定科學、合理、有序的學習計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應用分層教學法不僅對于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大有裨益,其更出彩之處在于,能夠切實基于社會對于學生應用能力的需求展開針對性的分層培養。因此,從教育發展影響人才質量的宏觀角度而言,落實分層教學模式改革有助于推動社會積極發展的可持續進程。
三、以分層教學模式創建中職英語有效課堂的實踐路徑
1.中職學生:動態分層,靈活調整。既然分層教學模式的運用主要依托于因材施教原則,因此學生的個體差異是進行教學分層的主要依據。首先,英語教師應當基于班級學生的中考英語成績、課堂測驗分數、學生課堂表現,初步了解所有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從而明確其最近發展區;其次,教師應當提前向學生闡明分層教學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核心思想,并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個人意向,由此初步擬定分層計劃,將班級學生層次分為A、B、C三類,將英語基礎知識扎實、語言應用能力以及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劃分為A類,將學習積極性較強、基礎知識掌握程度與語言應用表達能力一般的學生劃分為B類,將學科基礎薄弱、英語語言應用能力較差且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生劃分為C類。最后,教師應當秉持實事求是、動態分層的理念,排除主觀因素的干擾,根據學生的學習發展情況靈活調整其所處層次,從而保證分層教學模式的有效構建。
2.教學目標:導向分層,多元適應。在中職英語課堂構建分層教學模式,需要保證教學目標的明確導向作用,由此才能有序開展教學活動。基于課程標準中的共性教學目標,教師應當遵循“導向分層,多元適應”的原則,依托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分層設計教學目標,保證學習任務難度的同時又要匹配其英語學習能力。針對A層學生,教學目標可以設置為:掌握教材基礎詞匯1800個,形成高效英語學習思維并能熟練掌握不同場景的英語表達方法;針對B層學生,教學目標為基本完成課標要求,掌握教材基礎詞匯1000個,基本掌握當前階段考綱所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針對C層學生,教學目標為掌握教材基礎詞匯600個,基本識讀教材課文,掌握簡單的英語聽說讀寫技巧。基于不同教學目標的分層,可以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發展導向,從而激勵學生在努力實現本層次目標的基礎上,不斷向更高層次進步。
3.教學方法:以合為主,以分為輔。構建分層教學模式可以結合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展開,中職英語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基于共性教學目標制訂班級全體教學計劃,然后依托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針對性地設定語言導入情景,通過教學方式的分層開展教學活動,靈活運用小組合作、情境導入、情感體驗等方式進行教學,從而滿足不同層級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例如,對于A層學生,教師應當在基礎教學要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思維啟發與英語進階訓練,并給予其一定自主學習空間,從而提升A層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對于B層學生,教師的教學方式應當側重于基礎知識的鞏固和掌握,在此基礎上構建難度階梯,通過講練結合的方式使其進一步強化英語語言的熟練應用能力;對于C層學生,英語教師可以適當放緩教學節奏,重鼓勵而輕教學,旨在通過引導學生掌握基礎語言應用方法,緩解對于英語學科的陌生感,從而弱化畏難情緒,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其獲得參與感和成就感,在此基礎上引導C層學生學習更深層次的英語知識內容。由此,通過教學方法的分層使得英語課堂能夠面向全體學生,因勢利導助推其全面發展。
4.練習方法:自主選擇,彈性設計。英語學習過程中,作業練習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不僅能起到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內容的作用,還可以有效檢驗教師的教學成果。而在中職英語課堂構建分層教學模式時,教師也應當通過作業練習的分層布置來構建難度階梯,提升教學實效性。對于A層學生而言,作業題目的設置應當偏向于一些靈活性高、趣味性強的思考類課題,例如線上英語交流購物、模擬導游等情景練習,由此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從而作為課堂教育內容的補充和拓展實現能力拔高。對于B層學生而言,練習作業的布置應以綜合類題目為主,如對話設計、閱讀理解等,由此起到課堂知識要點的鞏固作用。不僅如此,教師應當根據A、B層學生的能力,設計一些彈性化練習,鼓勵B層學生嘗試和練習,向A層邁進,從而以階梯式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對于C層學生而言,可以為其布置基礎性英語作業與練習,如選詞填空、典型例句仿寫等,練習題目應當盡量選擇一些較為典型的例題或考題,追求題目的完成質量而不求數量,由此促進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知識要點。
5.教學評價:有效激勵,正向調節。在分層教學模式中,教師應當采用分層評價標準來對其學習成果進行衡量和評價,采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客觀評價方式,切實體現評價的激勵作用,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自身在階段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收獲,并在后續學習過程中改進短板問題。對于A層學生進行評價時,可以側重于英語學習思維以及答題策略啟發方面;而B層學生的評價則要側重于方法指導方面,從而使其改進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效率;對于C層學生則要重視教學評價的鼓勵作用,側重態度激勵和進步表揚,從而提升其英語學習積極性。
四、中職英語課堂實施分層教學的問題反思
1.重視學生的心理問題。在中職英語課堂應用分層教學法,必須要基于學生的英語基礎與學習能力將其分為不同層次,但在分層過程中,一些學生可能會由于自我心理定位與分層結果出現落差而產生消極情緒,或是經過階段性學習但成績卻并未提高,也會為學生造成一定心理壓力。所以教師在開展分層教學前應當做好前期準備工作,讓學生切實了解分層教學的實質意義,做好思想建設,由此才能避免教學期間心理問題的出現。
2.加強教師專業素養建設。以分層教學法構建中職英語有效課堂并非易事,這一過程對于教師的課堂協調能力以及專業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教師還要準確掌握學生的發展動態,制訂分層教學計劃以及教學方案,為學生構建積極健康的英語學習環境。因此,中職學校應當在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前集中組織教研研討活動,對英語教師展開專題培訓,并定期舉行經驗分享交流會,保證中職英語分層教學的高效開展。
結語
以分層教學模式構建中職英語有效課堂,核心思想是基于中職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其進行層次區分并選擇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本文從學生分層、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練習方法、教學評價五個層面論述中職英語課堂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潛能,助推中職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昕.中職英語在不同專業進行分層教學的研究[J].才智,2020 (6):178-179.
[2]葉海燕.分層教學法導入中職英語課堂的實踐分析[J].海外英語,2019(18):197-198.
[3]鄭鵬程.探析分層教學法在中職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人文之友,2020(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