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教育是進行文化宣傳和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文化興國戰略背景下,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中去,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英語教學實踐和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本文結合高中英語教學實際,針對在英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和路徑進行了研究、分析,希望有助于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的傳播,讓傳統文化的光芒照亮英語課堂。
【關鍵詞】高中;英語;課堂;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李芹,江蘇省徐州市第七中學。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偉大文明,其品質和優越性是不容置疑的,在學校教育中,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教育教學的使命。那么,當前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學狀況如何?又該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進行文化深度學習呢?
一、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沉淀下來的精華。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傳統文化具有兼容性、民族性,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了解歷史,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加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如今,隨著地球村的形成,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往來和沖突日益加劇,以教育為根本,以校園為主要陣地,繼承與傳播傳統文化,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最有效的途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財富,青少年群體的文化素養事關未來公民的綜合素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傳承,更需要青年一代人扛起傳承傳統文化的大旗。長期以來,黨和國家也就傳統文化繼承、發展和教育給予了高度重視,并積極主張在英語教學中將傳統文化滲透進去,為課堂教學增添溫暖與快樂,爭取讓學生在學習西方語言的同時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責任心和自信心,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高中英語教學是中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高級階段,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任課教師要提高思想認識,以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為己任,在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讓學生以傳統文化為跳板深度學習,生成智慧。
二、高中英語教學傳統文化教學現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社會實踐證明,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共融共生的關系。當今社會是一個經濟和文化大融合大發展的社會。隨著中外文化往來的日益頻繁,西方文化也一再加大了文化入侵和滲透的步伐。受此影響,許多學生都缺少對傳統文化的自信,養成了盲目崇拜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卻不屑一顧的心理。如許多學生長期吸收外來文化,對西方影視、音樂和文學作品如數家珍,對傳統文化卻知之甚少,與家長和老師在文化觀念上存在差異和沖突,認為傳統文化是滯后、破敗的,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許多人的影響都很低。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繼承與傳播優秀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主導思想和核心理念。不過,受教材和傳統的教學理念影響,長期以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都是以英語文化為主,有關漢語文化的接觸和回應非常少,在英語教學中,漢語文化的立場和態度在英語教學中并不鮮明、堅定。如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提及文化,許多老師都只關注一些內容的英語文化背景,很少會從傳統文化視角去導入文化觀念,進行文化價值和意義分析。由于沒有接收傳統文化信息的渠道,所以,許多學生自發產生了與西方文化觀念相吻合的價值觀、文化觀,青少年群體的道德滑坡現象也越來越嚴重,許多人都出現了社會道德責任感淡漠,自我中心傾向嚴重等問題,這種現象也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
導致青少年群體對傳統文化淡薄的原因非常多,外來文化的大力滲透和風靡一時是外因。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對傳統文化不重視,教育教學與傳統文化呈離心傾向,是不良的大環境。教育是影響文化傳承和發展方向的主要因素。所以,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群體對傳統文化淡薄、不自信等問題,需要以學校為主要陣地,以校園為主要場域,進行傳統文化教學,讓學生學習、了解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認可和接受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路徑
1.發掘文化素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材是教學的根本,在新課改持續深入的情境下,高中英語教材在內容、體例方面也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如過去高中英語教材中包含有太多的知識性內容,有關歷史、文化、民俗的內容非常少。但是,在新時期,高中英語教材中剔除了許多陳舊、與生活缺少關聯的東西,英語教材的涉及面更廣,教材中出現了許多有關文學、歷史、節日的文化內容,這樣的教材編排方式,也拉近了學生生活與英語的距離,為文化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任課教師要吃透新課改和教材編排精神,深入發掘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和信息,加強中外文化的聯系,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中去,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文化情感。如在學習“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一課時,結合本課主題“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關系”,教師可以引出友情、親情等話題,讓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有關人際交往、與人相處的名句、俗語,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人心齊,泰山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和以處眾,寬以待下,恕以待人”等等。然后,讓學生將這些名言名句或者俗語翻譯成英語,并找出翻譯的難點,體會中英文化差異。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人心齊,泰山移”兩句翻譯成英文,分別是“one should not impose on others what he himself does not desire.”“When people determined they can overcome everything.”與英語相比,漢語更加言簡意賅,這就是漢語的魅力,也是古人智慧的體現。這樣在英語教學中發掘文化素材,讓學生接收更多的文化信息,可以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受到激勵和啟迪。
2.補充背景知識,培養文化敏感性。文化是語言的屬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英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交織,相互滲透的,每一句話可能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含義。過去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即便是有許多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東西,但是許多老師都只關注英語文化背景對英語學習的影響,只重視語法知識講解和語言能力培養,卻很少關注相關知識的漢語文化背景。這樣不僅影響了學生對文化的理解,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中,因地制宜,結合傳統文化內容補充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人文科學知識,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任課教師要樹立文化意識,補充民族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如在學習“Scientists who changed the world”一課時,結合文中提到的中國科學家袁隆平、屠呦呦的故事,教師可以補充更多的背景知識。如關于袁隆平,可以從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談起,講述歷史、地理和家國理念對袁隆平的影響,從文化角度講述袁隆平的田園夢。如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中國解決糧食問題尤其是在解放前,老百姓經常會因為沒有糧食吃餓死。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許多地方鬧饑荒,袁隆平看到華夏大地滿目瘡痍,非常難過,他發誓投身到農業科技,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所以,關于雜交水稻研發工作,他的堅持始終如一。屠呦呦及其團隊之所以能發明治療瘧疾的青蒿素,是因為她們以中醫學為根基,從中汲取了力量和智慧。屠呦呦取得的成績,也證明了中醫學是非常偉大和神奇的。這樣在課堂教學中補充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識,可以讓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和自豪感。
3.進行文化對比,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高中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對于實現中國夢和民族復興來說有著重大意義。中西方文化在文化理念、內涵和形式上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所以,在文化思潮此起彼伏的情況下,中外文化對比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不過,中華文化的優越性與活動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是毋庸置疑的。為了深化學生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責任感,教師可以借助文化對比,讓學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領悟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如在學習“Festivals and customs”一課時,課文提及了不同國家的節日,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氣息。教師可以將中國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在兩條相同的時間線上標記出來,從起源、形式、飲食、性格上進行文化對比,讓學生領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如西方傳統節日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圣誕節是紀念耶穌復活,萬圣節是紀念教會的圣人。而中國的傳統節日都與農業發展有一定的關系,許多節日如清明、重陽都是從歲時節令轉換而來的。西方節日在慶祝時具有集體性、狂歡性,這與西方人以自我為中心、崇拜個性張揚的思想有關。中國節日帶有家族性,更加關注團圓的意味和感情交流。在飲食上,西方節日里的飲食都相對簡單,人們在聚會時以舞蹈、交際為主。中國節日非常關注飲食的形式和文化意義,團圓,勁酒,勸菜,都體現了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這樣在教學中進行文化對比,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促使學生養成兼容并蓄的文化觀。
4.開展課堂討論,提高文化溝通能力。如今,國與國之間的文化競爭和碰撞越來與激烈。在國際往來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面對一些有關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與我們慣性行為相沖突的問題。如何克服文化差異是我們都非常關心的問題。要想消除文化沖突,需要在英語教學中將文化滲透常態化,引導學生開展文化學習、討論活動,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和探究了解文化差異,提高文化溝通能力。如在學習“Lights,camera,action!”一課時,文中提到了經典魔幻巨制《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的導演彼得·杰克遜(Peter Jackson)用新方法拍攝電影的事,這里所說的The Lord of the Rings是由英國作家J.R.R.托爾金(J.R.R. Tolkien)的文學巨著改編而成的,它在許多方面都借鑒了中國的《西游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神魔小說背后隱含的中西文化差異”為主題,讓學生以《指環王》和《西游記》為藍本,融合各學科知識,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進行文化對比和分析,對比旅行文學、魔幻作品的文化特質,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升學生的文化溝通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要多角度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堅定其文化自信,為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加油助力。
參考文獻:
[1]齊玲.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文化品格培養的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18(4):66-71.
[2]趙雪蓮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研究及實施方案[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