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發元
摘 要: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如果教師講授的數學內容沒有新意,那么就很難抓住小學生的興趣點。而且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都沒有發展成熟,這使得小學數學教學任重而道遠。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生活化,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融入數學課堂中來,開發小學生的心智,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習數學的樂園。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性;課堂教學;數學素養;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3-01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3.075
數學是小學階段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對小學生而言學好數學非常關鍵,是他們全面發展的基礎。但是,小學數學存在著抽象和枯燥的內容,很多小學生都對數學不感興趣,特別是對于剛剛進入小學的低年級小學生,他們沒有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接受能力相對較差,導致了數學學習質量下降。再加上有許多數學教師受到傳統教育模式束縛,在課堂教學中依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課堂氣氛單調,毫無生機。那么,怎樣使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挖掘小學生的潛質,突出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成為廣大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小學數學教師應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讓小學生自主投入到課堂中,探索數學的奧妙。
一、增強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性的意義
(一)增強學習興趣,促進思維發展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數學教師大多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很少考慮小學生學習需求和感受,小學生對數學課堂毫無興趣,潛力也得不到開發。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合理利用學校的各種教育資源,開展各項教學活動,調動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小學生在動手和動腦中成長,從而刺激小學生的思維,在興趣和樂趣中自主地學習。趣味性的數學知識可以改變小學生的思維方式,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構建趣味性與知識性并舉的數學課堂,是數學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可推動數學教育改革的發展。
(二)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增強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具體,易于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降低了小學數學教學的難度,減輕了小學生的學習負擔。在過去,小學數學教師不注重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小學生的數學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小學生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僅停留在文字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很多數學知識在學完后就隨著時間的推移淡忘了。當引入趣味性數學教學后,數學課堂有了新的轉變,小學生和教師在一起學習、游戲、交流,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小學生愿意向數學教師敞開心扉,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幫助學困生轉化,實現共同進步
每個班級都會有學困生,有的是因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能由家里長輩或親戚朋友照看,導致對孩子的管理較為松懈,家庭教育缺失,學習成績不理想;還有的是因為天生對數字不敏感,學習數學有些困難。雖然導致出現學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學困生的身上也有優點,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對學困生要不拋棄,不放棄,應當看到學困生的點滴進步,對學困生要及時進行表揚。學困生之所以不想參與數學課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認為數學知識晦澀難懂,數學教師將趣味性原則滲透到教學中,給不同水平的小學生提供不同難度的學習內容,真正實現班級中全體小學生的共同進步,獲得長遠的發展。
二、增強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性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增強課程導入的趣味性
在數學教學中,導入環節是非常重要的,課堂導入的好壞直接影響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和小學生的喜好,合理進行導入,可以采用以下形式。第一,故事導入法。童話故事是小學生的最愛,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小學生,故事對他們有很強的吸引力,數學課堂從一則有趣的童話故事開始,能瞬間增強數學的趣味性,激發小學生的興趣,發散思維,很自然地就進入數學課堂。第二,生活情境導入法。數學教師以小學生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或事物為例,在教新內容前為小學生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知識貼近學生,引導小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主動學習。第三,游戲導入法。游戲是小學生喜歡的活動方式,以數學游戲進行課堂導入可以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小學生的各種猜想,讓小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使數學課堂充滿童趣。此外,數學教師要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用生動逼真的畫面和聲音,促使小學生產生探索欲望。
(二)動手操作,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為了考試,為了學會解答幾道練習題,更重要的是為了開發小學生的智力,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小學生掌握解決生活問題的技能。因此,對于小學生的數學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筆尖上,還要為小學生創造一個探索、研究的環境,鼓勵小學生多動手操作,多動腦思考,通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真知。首先,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大膽猜想,然后根據自己的想法,利用身邊的工具,動手操作,對數學問題進行驗證,讓小學生體驗探索知識的樂趣。其次,數學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數學教具的作用。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具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教具不能發揮其本該有的作用。要根據實際教學內容,指導小學生動手操作教具,讓教具資源得到充分的使用,為小學數學課堂注入新的元素,使小學生喜歡上數學課。與此同時,數學教師還可以鼓勵小學生自制數學學具,在動手操作中形成認知結構,轉變小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再也不會認為數學是枯燥無趣的,其實數學充滿了趣味性和挑戰性,只要善于探索和挖掘,一定可以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三)融入數學史,增強知識拓展的趣味性
對于數學史,不同的教師有著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數學史較為枯燥,小學生聽不進去,干脆不講;有的認為數學史是初中或者高中講的內容,小學沒必要講;還有的認為數學史講與不講都行,不會對小學生產生任何影響。其實,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數學史主要研究數學發展歷史,涉及數學家的故事、數學思想的產生和完善等內容,是對小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渠道,數學教師應該將數學史巧妙地融入課堂教學中,給小學生提供學習數學的導航圖,拓寬小學生的視野,充分了解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堅韌不拔的毅力。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數學教師通過連環畫的形式向學生介紹數學史,一方面讓他們盡快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開發小學生長久學習數學的信心。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數學教師通過多媒體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數學史,將數學史穿插在課堂教學中,讓小學生體驗數學歷史的厚重。同時,數學教師要不斷鉆研,實現教學資源的二次開發,制作校本教材,增加對數學史的講解,使小學生提高能力,獲得情感體驗,在愉快的心境下學習數學。
(四)幽默表達,增強課堂語言的趣味性
數學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小學生的學習,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教師不僅要掌握規范化和嚴密性的語言,還要具備趣味性的語言,從多個角度去開展課堂教學工作,增強教學實效。趣味性的語言讓小學生放松心情,活躍主動,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在快樂的氛圍中增長才干。數學教師要潛心鉆研,選擇幽默有趣、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化解學生學習的尷尬,避免小學生產生抵觸情緒,使數學課堂教學錦上添花。口頭語言方面,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將批評幽默化,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當小學生不注意聽講,在課堂上打瞌睡的時候,數學教師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將批評的話語融入幽默當中,說:你是在做夢吃餃子嗎?味道怎么樣?給大家分享一下。這樣的語言不會傷害學生,反而使課堂氛圍活躍起來,不注意聽講的學生也能夠配合教師,認真聽課。體態語言方面,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為人師表,既要站定三尺講臺,又要經常到學生之間巡查和指導,當小學生解題時想到了兩種方法,教師走到學生面前,微笑著給學生豎起大拇指,向學生點贊,讓小學生把上數學課當成一種享受。
(五)創新評價,增強課堂評價的趣味性
數學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評價的結果會改變小學生的學習態度,因此數學教師要創新評價的方式,避免機械式的評價,要讓小學生在評價中有所收獲。過去,有些小學數學教師評價學生都是千篇一律的套話,不論學生回答質量如何,都用“回答得很好”“你很棒”、“有進步”等話語,小學生聽得多了就會感到厭煩,無法刺激小學生的求知欲,使數學教學舉步維艱。新時期,數學教師要大膽改革,創新求變,在評價時體現趣味性,給小學生不一樣的體驗,從而形成學習內驅力。當學困生在課堂上進步很大時,數學教師應該發自內心地替他們高興,并且告訴他們要再接再厲,獲得更大的進步,可以說:老師很高興看到你的進步,你的轉變很大,能夠主動學習,要加油哦!當小學生在課堂上出現退步時,數學教師不要立即批評他們,而是去詢問原因,可以說:不要灰心,一次的失敗不能代表一切,老師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考好。數學教師貼心的評價溫暖小學生的心靈,給小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幫助小學生構建學習體系,在學習中享受樂趣。
總之,增強課堂趣味性對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小學生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小學數學教師要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發揮主導作用,做好小學生的引路人,創造新穎獨特的教學活動,陶冶小學生的情操。同時還要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小學生打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掌握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認識數學學習的重要性,為小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桂芳.淺談如何增強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J].新教育時代,2019(6).
[2]姚振亮.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研究[J].數字化用戶,2018(24).
[3]彭利.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7).
[4]鄧正明.淺議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J].科教導刊,2017(11).
[5]李霞.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