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職業生涯管理的蘇州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路徑研究

2021-01-07 07:32:58童舉希王崢杜晴
江蘇農業科學 2021年24期
關鍵詞:建設路徑

童舉希 王崢 杜晴

摘要:中共中央2019年印發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提出了建設高素質農民隊伍的任務,為鄉村產業興旺的戰略目標提供實現路徑。本研究基于蘇州市開展高素質農民職業生涯管理的創新舉措成效,研究包含規劃制定、定向委培、協同培育、終身教育、政農互動、全程扶持在內的蘇州市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特色路徑,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加強培育規劃、提升組織能力、完善職業通道以及實現全程扶持等針對性政策建議,以期提升蘇州市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成效,助力實現蘇州地區農業產業興旺目標。

關鍵詞:高素質農民;建設路徑;職業生涯管理;鄉村振興;管理舉措

中圖分類號: C975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1)24-0009-07

收稿日期:2021-04-28

基金項目:蘇州市農業農村智庫軟科學研究課題(編號:SR2020007);江蘇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工程科研創新計劃(編號:KYCX18_24760)。

作者簡介:童舉希(1956—),男,江西撫州人,碩士,教授,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三農問題研究。E-mail:juxit@cslg.edu.cn。

通信作者:王 崢,碩士,主要從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E-mail:wangzhengsu@126.com。

隨著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對農村農業資源的持續汲取,工業化發展空間日益受限,使農業領域面臨“后繼無人”的窘況,農業人才缺乏已經成為制約鄉村產業振興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1],主要體現為農民職業化進程的遲滯[2-3]。在此背景下,我國在2012年開啟了延續8年的新型職業農民與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并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不斷擴展其政策內涵。2019年《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的出臺正式宣告我國現代農業人才培育步入高素質農民培育新階段。對此,學界已出現許多關涉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主題的培育政策實施的現狀描述與政策建議,先進的管理與組織理論也逐漸被引入到相關研究領域。

1 研究現狀

檢索相關文獻發現,在地域視角方面,既有文獻對東北、西北、華北等農業主產區高素質農民培育舉措和典型案例、模式的研究較多,對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高素質農民培育實踐與探索的關注較少。近年來,蘇州市作為發達地區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典型,其成功經驗對其他地區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對蘇州案例開展研究可以豐富高素質農民培育舉措與成效研究的地域視角。

理論視角方面,已有文獻基于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的理論視角強調對高素質農民培育進行科學的政策介入[4-5],也有學者借助該理論架構中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測試部分對農民開展職業管理的可能性進行了初步探討[6]。眾多學者對于實現農民職業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民職業教育方面[7]。因此,職業生涯管理理論在高素質農民培育中的應用是一個較為新穎而頗具研究價值的研究方向。

職業生涯管理理論亦稱職業發展管理理論 [8],來源于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行為學領域。一般而言,職業生涯管理由組織職業生涯管理和個體職業生涯管理2個部分構成,前者又可被分為職業指導活動與組織支持活動,職業指導活動即由組織提供的職業測試、反饋、職業導師制、生涯規劃等;組織支持活動即職業培訓、職業保障、支持政策、職業發展通道等組織支持活動。個體職業生涯管理則一般由個人職業發展目標管理、主動職業反饋和職業邊界管理等內容構成[9]。職業生涯管理的核心目標在于在動態中匹配組織與個體發展目標的長期需求,以期最終影響組織內個體的職業態度、職業成功以及職業滿意度等結果變量[10]。

縱觀蘇州市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實踐歷程,科學培育高素質農民的相關工作一向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由于地形、經濟結構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蘇州地區的農業體量及其所占經濟總量比重遠遜于我國部分農業主產區,但得益于獨特的地理風貌與人文歷史環境,蘇州市農業產品具有濃厚的區域特色和品牌價值,因此農業對蘇州而言具有尤為特殊的意義。因此,蘇州市政府十分重視區域內穩定職業務農隊伍的科學培育工作,率先開展諸如職業規劃、職業培訓、職業指導、職業政策支持與職業信息反饋等高素質農民培育舉措正切合了職業生涯管理的理論內涵,相關政策實踐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作為保障糧食安全與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的關鍵舉措,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兼具長遠指導價值與當下實踐意義,并且需要依靠大量的公共投入。近年來,蘇州市在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中積極探索職業生涯管理舉措且成效顯著,獲得了全省乃至國家的肯定,成為蘇州市“三農”政策實踐領域的一大特色,成功地避免了高素質農業人才隊伍培育工作轉變為“走過場”式的政策空轉,能夠為其他地區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鑒。本研究通過對昆山市、張家港市、太倉市、常熟市等重點地區開展實地訪談與線上問卷調研,提煉蘇州市高素質農民生涯管理模式,重點梳理其成效與不足,最后提出針對性政策建議。

2 蘇州市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的舉措與成效

在近10年高素質農民培育歷程中,蘇州市始終堅持科學理論與實踐認知相結合的培育管理路徑,大力探索高素質農民職業生涯管理,通過推動對高素質農民招募、甄選、培訓教育、技術指導和職業發展等全流程多環節的服務,建設區域高素質農民人才隊伍,相關整體性培育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培育效果十分顯著。2012年昆山市成為全國首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此后幾年時間內,蘇州市下轄多個縣(市)先后入選國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與制度建設試驗區域,太倉市等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獲原江蘇省農業委員會與國家農業部的先后肯定。2018年昆山市入選國家農業農村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設計試驗點”,標志著蘇州地區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邁入了更新和更高的發展階段。

2.1 蘇州市高素質農民培育舉措

2.1.1 規劃先行繪制農民職業藍圖

高質量的政策設計與培育規劃是高素質農民生涯管理的工作起點。基于蘇州市現代農業發展“四個百萬畝”法定版圖(即百萬畝優質糧油工程、百萬畝高效園藝工程、百萬畝特種水產工程、百萬畝生態林地工程)以及蘇州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精神的意見》等文件,蘇州市精心制定了區域高素質農民培育實施規劃,在規劃中明確提及至2020年末全市須完成培育新型職業農民9 000名,認定新型職業農民3 600名的工作任務,并出臺系列配套扶持政策,同時探索實行高素質農民“編制管理”,進而達成基本建成一支與蘇州現代農業產業需求相適應、專業層次分明、年齡結構合理、技能領先實用、從業領域明晰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的目標。總而言之,科學完備的培育規劃為蘇州市高素質農民職業發展提供了美好藍圖,也為當地探索實施高素質農民生涯管理奠定良好的前序基礎。

據統計,2015—2019年蘇州市共完成 18 640 名高素質農民的培育工作,其中僅2016—2019年就完成認定高素質農民5 235名,超額完成了至2020年完成認定3 600名高素質農民的既定目標(表1、表2)。

2.1.2 強化甄選實行定向委培

學歷和職業教育是高素質農民生涯管理的關鍵環節。不同于同處

江蘇省內的淮安市、東臺市等地所實行的中等學歷教育-職業農民培訓銜接模式[11],蘇州市將高素質農民學歷教育視野轉向了高等學歷教育,注重在青壯年農民主力軍、大中專農業院校畢業生、返鄉退伍軍人、有志務農的城市青壯年、農業產業技術人員中甄選對象,重點考察其農業職業興趣,農業技能與高素質發展潛力,每年組織考察合格的培育對象參加高素質農民高等學歷教育。其中,張家港市于2010年在全市范圍內率先實施大學生職業農民定向委培工作,甄選有意愿以務農為志業的應屆高中生參加以農業類大專院校為主的定向委培高考項目,一旦錄取即簽訂協議,學費由市政府全額報銷。隨后,太倉市、昆山市、常熟市等縣(市)先后跟進,實施高素質農民大學生定向委培項目。據統計,2010—2018年,蘇州市各區縣(市)已經與揚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合作委培定向涉農大學生796名,其中已畢業404人,畢業生大多分配到戶籍地農業龍頭企業工作,2018年底共有從事農業產業人員359名(表3),有效提升了蘇州市高素質農民隊伍的文化與技術水平。

2.1.3 多元合作健全培育機制

協同完備的培育機制是高素質農民生涯管理的實施基礎。蘇州市重視與區域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積極構建由高校科研機構、農業智庫、農業社會服務機構以及現代農業基地(企業)組成的立體高素質農民培育體系,實現資源共享與協同培育機制。蘇州市政府與蘇州大學、常熟理工學院、蘇州科技大學、蘇州農村干部學院、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廣泛開展合作,先后發文并定期劃撥財政經費成立并支持蘇州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中心、蘇州農業現代化研究中心、蘇州鄉村振興(城市一體化改革發展)研究院、蘇州為農服務中心等農民教育培訓支持與咨詢機構的發展;推薦吳江區同里現代農業產業園等6家農業園區為江蘇省高素質農民培育示范實訓基地并獲批準。此外,還認定蘇州鄉村振興學堂、蘇州農村干部學院、蘇州大學、常熟理工學院、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5個培訓中心和張家港市神園葡萄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善港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18個實訓基地。形成了師資完備、功能齊全、高效多元的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2.1.4 終身教育保障素質提升

實施終身教育是保障高素質農民隊伍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職業生涯管理的核心目標是實現組織與個體的可持續發展。蘇州市自2015年起設立高素質農民培育專項資金,累計已投入新型高素質農民培育專項資金1 200萬元以上,專門用于組織高素質農民培訓與外出學習考察;上述資金除完成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訓任務目標以外,還被蘇州市堅持用于組織高素質農民參與終身性質的繼續教育,此類教育由各縣(區)地方負責主導,由其自行制訂年度教育計劃,綜合實施網絡教育、學分制和“菜單式”職業技能教育模式,培訓項目涵蓋現代農業技術、農業創業知識與創新技能等內容。此外,昆山市在2018年開始實施高素質農民在職大專生班項目,與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簽訂合作協議,累計已選拔高素質農民在職大專生92人;昆山市還先后組織3批共58人高素質農民典型代表赴我國臺灣地區參觀學習交流,開拓高素質農民的視野和理念掌握水平,力圖更好激發高素質農民的典型示范帶動作用。

2.1.5 組織培育促進政農互動

組織載體建設為助力高素質農民生涯管理起橋梁作用。蘇州市積極引入和培植社會力量協同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2017年12月,昆山市率先成立蘇州市范圍內首家新型職業農民協會,推舉和甄選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擔任秘書長主持協會日常工作。昆山市則通過一系列放權賦能手段,促使新型職業農民協會扮演了溝通政府機構與職業農民之間的中介角色,為高素質農民提供諸如經營計劃制定指導、生產技術指導、政策法規咨詢等服務,向政府部門反饋高素質農民發展的現狀與政策訴求,為高素質農民生涯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組織載體,對高素質農民的生產經營、培訓交流以及品牌營銷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提升了高素質農民的職業滿意度,從而可以有效提升高素質農民培育的效能。

2.1.6 政策支持落實全程幫扶

全程扶持服務是高素質農民生涯管理的關鍵。為保障高素質農民事業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及更好地體現生涯管理的意涵,蘇州市高度重視高素質農民全程扶持政策的制訂與落地。(1)設立大中專院校、農業與技術研究院所對接專項資金,鼓勵專業研究機構組建專家團隊對高素質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開展定期結對指導;與此同時成立“鄉土專家團”,靈活吸納和聘請高素質農民群體中生產經營效益好、技術掌握能力相對突出的佼佼者與前述專家團隊共同構成農業專家指導團隊。昆山市率先探索實施的高素質農民專家指導“1+1+N”模式,即1名專家教授指導1名鄉土專家,1名鄉土專家與多名農民結對子的幫扶指導關系[12]。(2)完善系列惠農金融服務政策。首先推進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及惠農貸實施意見的出臺,其次是持續推進農業經營險種試點。(3)開展系列助農增收支持。如組織本地高素質農民赴外地參加農業展銷,或是直接給高素質農民提供生產經營與農機具補貼。(4)頒布《蘇州市高素質農民社會保險補貼辦法》,即通過高素質農民個人繳費與地方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方式,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建立社保補貼制度,至2019年底,蘇州市已向符合社保補貼認定標準的高素質農民共 2 017 人次發放社保補貼2 001.1萬元。(5)開展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定。吳中區、昆山市探索將高素質農民納入當地職稱管理體系,將高素質農民的職業類別與職業發展通道管理制度化。

2.2 蘇州市高素質農民培育成效分析

蘇州市在國家鄉村振興以及高素質農民培育宏觀背景下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政策嘗試,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開創性的培育舉措。通過對這些培育舉措進行分類與歸納可知,蘇州市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工作實踐實質上觸及了職業生涯管理的關鍵維度(表4)。據此,本研究依托職業生涯管理理論框架設計實地調查問卷,并對蘇州市培育高素質農民的成效開展描述性分析。

2.2.1 調查方法與樣本說明

2.2.1.1 調查方法

基于蘇州市已開展的職業生涯管理實踐探索,本調查組主要參照龍立榮等的組織職業生涯管理量表[13]、Ilies等的工作滿意度量表[14]等成熟的專業化量表,結合調查需求與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調整,總體上考慮了蘇州市高素質農民培育內容與被調查高素質農民對象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并在問卷中增添了高素質農民生涯困難感知以及政策需求等內容,最終編制完善《蘇州市高素質農民生涯管理現狀調查問卷》以開展實證調查。

2.2.1.2 樣本選取

本研究采用了非隨機抽樣方法,研究樣本主要通過筆者在2018—2019年2年間以培訓人員身份參加蘇州市各縣(市、區)高素質農民培訓班的組織和服務工作的同時開展參與式觀察與調查時獲得。本研究主要的數據收集方式是向實地參訓農民以及在各調查地區的高素質農民培訓聯絡群中發放問卷。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被調查群體主要以蘇州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以街道、鎮為單位輪流選取高素質農民(動員并安排參加培訓)以及部分新興職業農民自主報名等途徑為主要構成方式。

本次調查以線上問卷調查結合線下紙質問卷調查的形式共發出問卷375份,實現后期回收問卷337份,回收率達89.87%,篩選后獲得有效問卷316份,有效率達84.27%。調查對象分層分布方面,本次調查對象來源于蘇州市范圍內昆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以及吳中區等5個高素質農民數量規模較大的縣(市、區),調查對象以種植業、養殖業從業人士為主,基本涵蓋蘇州市高素質農民群體類別。

2.2.2 調查指標說明

職業生涯管理包括職業管理、職業咨詢管理與職業開發管理三大系統,涵蓋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咨詢、職業培訓、職業導師制、職業保障、職業發展通路、個人職業流動管理等內容。根據其內涵與專業研究量表,設計高素質農民職業支持感知度、職業生涯管理認知程度、職業滿意度及持續務農意愿等共6個具體測試指標,以高素質農民培訓頻度感知度、高素質農民的職業支持感知度等2個維度測度被訪者的組織職業生涯管理感知水平;以個人職業發展目標清晰度評價、職業發展主動反饋態度等2個維度測度被訪者的職業生涯自我管理感知水平;以職業現狀滿意度及持續務農意愿等2個維度測度受訪者的職業生涯滿意度。

2.2.3 調查結果

2.2.3.1 個體特征

在受訪者性別分布上,316份蘇州市高素質農民樣本中男性高素質農民人數達233人,占總人數的73.73%,女性僅為83人,占總人數的26.27%,表明男性高素質農民人數要遠超過女性。其次,受訪者年齡集中在31歲以上,樣本年齡眾位數位于41~55歲區間,該組占總人數的33.54%,中位數在31~35歲之間,可以判定各個年齡層在本樣本中皆有廣泛分布,但分布層次主要集中于中年與老年。在學歷分布上,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水平人數達232人,占總人數的73.42%,表明蘇州市高素質農民學歷水平較高。在家庭年均收入分布上,大部分受訪者家庭年均收入水平分布在5萬~10萬區間,占31.01%。在高素質農民類型分布上,生產經營型占43.04%,專業技能型占2089%,社會服務型占36.07%。

2.2.3.2 蘇州市高素質農民組織職業生涯管理感知度

統計數據表明,從受訪高素質農民年度培訓頻度來看,有38.61%的受訪高素質農民,其年度培訓頻度達到3次以上,36.08%的受訪高素質農民表示其年度培訓頻次在2~3次;從受訪高素質農民的組織職業支持感知度來看,39.24%的受訪高素質農民認為自己的職業發展得到了組織的扶持,并認為扶持力度“比較大”,其次,20.89%的受訪高素質農民認為自己的職業發展得到組織的扶持力度達到“非常大”的程度,但39.87%的受訪者表示其組織職業支持感“較低”,與認為組織職業支持感“比較大”的受訪者所占比例幾近持平,表明相關組織還應該繼續加強對高素質農民的職業支持。

2.2.3.3 蘇州市高素質農民生涯自我管理評價

統計數據表明,從自我職業發展目標清晰感知度來看,受訪高素質農民中有39.56%的高素質農民認為對個人職業發展目標較為清晰,另外,對個人職業發展目標清晰感知非常清晰的群體占24.05%;從職業信息與訴求反饋態度來看,40.15%的高素質農民認為自己非常積極地向組織反映自身各類生產和日常工作及職業發展方面的問題與需求,2278%的高素質農民對自身的職業信息與訴求、反饋評價,達到非常積極的程度,對職業信息與訴求、反饋表現出非常不積極或者從未主動反映過的高素質農民僅占1.27%。說明大多數受訪的高素質農民職業發展目標清晰,與組織進行職業信息與訴求溝通等反饋行為的態度積極,高素質農民對職業生涯自我管理總體呈現較為積極的評價。

2.2.3.4 蘇州市高素質農民職業滿意度與持續務農意愿

統計數據表明,對自身職業發展現狀較為滿意的高素質農民占44.3%,對自身職業發展非常滿意的高素質農民占29.43%,總體來看,超過70%的受訪高素質農民對職業發展現狀的滿意度較高;其次,36.71%的受訪高素質農民表示非常愿意持續務農,受訪高素質農民中,超過75%的受訪者其持續務農意愿較高。

3 蘇州市高素質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

結合上述職業生涯管理視角下的培育成效分析可知,蘇州市高素質農民在經營過程中仍面臨著一些困境,且對培育政策的訴求較為廣泛,反映出蘇州市當前職業農民培育政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待完善。

3.1 管理體制尚不健全,主管部門有待明確

作為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力量,各地政府均高度重視與支持高素質農民培育,但由于現實狀況,高素質農民只有技能培育的主管部門,而作為農村人才隊伍,沒有納入地方人社部門的管理與指導,沒有真正的管理部門,成為實施高素質農民生涯管理的阻礙。

3.2 職業知識略顯不足,主動管理有待加強

盡管許多基層政府部門開展了高素質農民職業生涯管理具體工作,但多數基層人員對職業生涯管理的內涵不熟悉,缺乏主動開展職業生涯管理規劃的意識與技能。各地制定的規劃內容僅限于職業教育與培訓、職業認定等常規性工作,未將職業生涯管理等成熟理論運用于高素質農民培育系統。

3.3 分級認定尚未開展,職業通道有待拓展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高素質農民職業發展的通道,但所推行的高素質農民三類三級高素質農民認定制度并未實現橫向與縱向的完全貫通,現實中大多地方停留在高素質農民的分類認定,僅有部分地區真正實現了分級認定。此外,在高素質農民認定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如認定標準和精度低下,難以反映高素質農民的受訓程度、資質地位以及實際生產經營績效,對高素質農民生涯發展激勵效果欠佳,降低高素質農民職業生涯的持續進步意愿與終身學習自主性。

3.4 扶持政策覆蓋不全,農民獲得感有待提升

調查數據顯示,近7成受訪者表示收入不佳是導致其退出高素質農民隊伍的主要原因,34.81%的受訪者認為,在獲取土地經營權方面存在困難,是導致其退出高素質農民隊伍的第二大因素,33.23%的受訪者表示是因為自愿轉行而退出高素質農民隊伍。原因在于當下扶持政策側重對高素質農民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的支持,但對更為實際和直接的政策支持諸如土地流轉優先權、生產資料與經營補貼、生產經營保險、職業社保等優惠政策仍不完善或難于落地,造成高素質農民組織職業支持感仍然處于低位,部分高素質農民甚至產生了“紅旗”到底還能扛多久的困惑,甚至想退出務農事業。調查結果反映了受訪者在高素質農民職業生涯中所面臨的困難,其中有66.14%的高素質農民認為務農收入低是其職業生涯持續性的主要瓶頸。其他影響因素以影響程度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政策優惠不足、農業技能不足、市場信息不足,投選比例依次為45.57%、43.05%、39.87%。此外,對農民社會地位依然較低的認知因素也成為一項高素質農民生涯發展的阻礙(投選比例為34.49%)。

此外,蘇州市高素質農民還有著廣泛的扶持政策訴求。60.76%的受訪者認為配套扶持政策中最需要農業機械補貼,其次是農業保險補貼,該項占比為58.54%,此外,土地流轉優先權、農藥化肥補貼等政策保障均是受訪者認為需要加強的內容,2項投選比例分別為57.28%、54.43%,反映出受訪高素質農民對提升認定證書含金量、加大農民職業生涯發展實際扶持的迫切訴求。

4 優化蘇州市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路徑的思路與建議

蘇州市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盡管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績,但依然任重道遠。2019年蘇州市政府出臺的《蘇州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進一步提出要全面建立高素質農民在內的4支農村人才隊伍。因此,基于蘇州市高素質農民新時期新目標新任務的政策精神指導,深度結合職業生涯管理理論,本研究提出如下高素質農民培育的改進思路與建議。

4.1 構建生涯管理組織,健全職業管理體系

建議將縣(市、區)農業農村局設為地方高素質農民管理部門,將其管理職能并入相關科室,將高素質農民生涯管理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育規劃中。依托鄉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村委會等基層政府農口部門,成立鄉鎮高素質農民(管理)服務中心;推廣昆山市相關經驗,成立縣(市、區)高素質農民協會,促進高素質農民培育的跟蹤管理和自我管理[13];從高校科研機構以及農村管理機構聘請具有專業知識與經驗的人員擔任高素質農民生涯管理顧問,從管理目標、管理過程等對高素質農民生涯管理進行規劃指導與實施。

4.2 培訓生涯發展知識,打造專業管理隊伍

針對基層農口部門、村委會等管理人員,定期舉辦人力資源管理等知識培訓,聘請相關專家指導基層農口人員掌握高素質農民職業生涯管理規劃、職業生涯發展溝通與確認,職業生涯發展通道設計、職業生涯發展動態輔導等知識,提升農口人員人力資源管理與職業生涯管理理念與技能,打造高素質農民管理隊伍,將職業生涯管理理念應用到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中,及時了解高素質農民的職業發展訴求,解決高素質農民發展過程中的困難,促進高素質農民隊伍持續發展[15]。

4.3 優化職業發展通道,激發農民內生動力

結合高素質農民認定管理政策的實施現狀,優化職業發展通道設計。(1)優化高素質農民認定標準,除 “三類三級”認定制度中已涵蓋的學歷、年齡、培訓參與等指標外,將高素質農民績效綜合考核結果,如經營規模與經營方式、農業技術水平、生態保護、經濟收入等納入認定與職稱評定指標體系,構建并提升高素質農民職業發展的縱向階梯高度與橫向通道長度。(2)延展職業發展通道的寬度,完善高素質農民的職業評定類型,注重多類型高素質農民培育,提供合理的職業寬度。(3)打通職業類型與級別的結構藩籬,鼓勵高素質農民根據自我興趣愛好及技能特長與市場需求選擇農業職業類別,參與多類型的高素質農民考核認定[16]。同時提供差異化扶持政策,打造交互動態的職業發展通道。

4.4 實施職業導師制度,提升農民發展能力

構建職業導師指導制度,推廣昆山市“專家教授團”與“鄉土專家團”建設優秀經驗,組織專家學者、農技指導人員以及當地農業“土專家”擔任高素質農民的職業發展導師;借鑒張家港市、吳中區等市(區)的跟蹤式培育扶持經驗[17],建議各鄉鎮高素質農民培育主管部門自主聘任農業科技特派員、資深村干部、鄉賢能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骨干、高校院所相關專家結對指導高素質農民,實現高素質農民培育的一對一、一對多掛鉤跟蹤扶持服務。

4.5 強化政策全程扶持,保障職業培育效能

在現行相關政策基礎上完善與優化職業生涯管理政策。一是在昆山市“高素質農民培育制度試點”工作基礎上,制訂與完善蘇州市高素質農民培育對象選拔、職業培訓、職業類別選擇、認定分級、職稱評定、退休等職業生涯全程動態管理制度(圖1);二是切實完善相關特惠政策,加大對高素質農民生產經營的財政扶持力度,如土地流轉費用補貼,創新思路以破解高素質農民承包土地難或承包優先權無法落地的難解問題[18],加大高素質農民農機具與藥肥等生產經營補貼力度,切實提升高素質農民收入水平;三是優化高素質農民經營保險制度,增設“三農”險種,鼓勵農業農村領域引入商業保險機構服務,為高素質農民提供各類生產經營保險。提升高素質農民證書“含金量”與認可度,增加高素質農民的系統內福利,促進高素質農民職業生涯發展,提升高素質農民培育效能,加快蘇州市現代農業發展與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張桃林. 鄉村振興 關鍵在人[N]. 人民政協報,2018-12-06(3).

[2]梁成艾.“職業農民”概念的歷史溯源與現代擴張: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之視角[J]. 農村經濟,2018(12):123-128.

[3]奐平清,何鈞力. 中國農民職業化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10)的分析[J].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8(4):120-128.

[4]李小靜.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探析[J]. 農業經濟,2018(7):63-65.

[5]童舉希,陳蓓蕾,章 霞. 基于模塊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創新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2):527-529.

[6]蔡培良. 開展農民職業生涯設計 創新農民職業培訓模式[J]. 中國科技信息,2009(7):77-78,82.

[7]丁 遠,呂承文,俞 林. 試論轉型期農民職業化教育再思考:內涵、困境及對策[J]. 成人教育,2018,38(3):46-50.

[8]袁慶宏,付美云,陳文春. 職業生涯管理[M]. 北京:科學出社,2009.

[9]翁清雄,卞澤娟. 組織職業生涯管理與員工職業成長:基于匹配理論的研究[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15,37(8):30-42,64.

[10]周文霞,辛 迅. 組織職業生涯管理對個體職業生涯管理的影響:一個被調節的中介模型[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31(3):80-89.

[11]胡永萬,萬 蕾. 暢通學歷提升通道 加快培養高素質農民:江蘇省農廣校開展高素質農民職業培訓與中高職教育銜接調查[J]. 農村工作通訊,2020(1):56-58.

[12]姜 偉,翟超群,潘玉蘭. 昆山市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模式探析[J]. 現代農業科技,2020(8):259,261.

[13]龍立榮,方俐洛,凌文輇. 組織職業生涯管理及效果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02,5(4):61-67.

[14]Ilies R,Judge T A.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ality,mood,and job satisfaction:A field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2,89(2):1119-1139.

[15]張曉燕. 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需求的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5):18-21.

[16]王 崢. 職業農民培育政策效果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蘇州職業農民職業認同的視角[D]. 蘇州:蘇州大學,2020.

[17]周 英,宋 君. 蘇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264-266.

[18]童舉希,王 崢. 職業農民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研究[J]. 現代經濟探討,2020(10):93-103.

猜你喜歡
建設路徑
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體育文化品牌建設路徑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103期)2017-01-23 16:37:4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路徑分析
青年時代(2016年32期)2017-01-20 00:49:14
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路徑分析
航海(2016年6期)2017-01-09 11:31:44
從依法行政淺談法治政府的建設路徑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3:43:12
試論《弟子規》與校園文化建設路徑
淺談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設
中國經貿(2016年19期)2016-12-12 22:13:30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之路徑
行業特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探析與研究
大學教育(2016年7期)2016-07-27 00:08:02
當代中國政治文化建設路徑探微
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導權建設路徑研究
現代交際(2016年8期)2016-05-23 15:11:2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亚洲成人在线网| 欧美成人第一页|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色综合婷婷|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深爱婷婷激情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久久国语对白|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广东一级毛片|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婷婷六月在线|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91视频精品|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91视频99|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欧类av怡春院|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国产麻豆另类AV|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99精品视频播放|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高清不卡毛片|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国产18在线播放| 久久人体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jizzjizz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香蕉网久久| 免费一级毛片|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精品91视频| 国产青青操|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日韩a级毛片|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久久semm亚洲国产|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国产午夜不卡| 伊人AV天堂|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