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江林?郝未來
摘 要:本文結合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專業學校在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建設工作中的實踐,對中職高水平專業建設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中職 高水平專業建設 機械加工技術專業
2020年,浙江省組織開展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建設工作,推動浙江省職業教育向高水平發展。其間,浙江省共評選出了高水平中職院校50所、高水平專業150個。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學校)成功入選了浙江省中職高水平建設學校,其中機械加工技術專業成為浙江省高水平建設專業(A類)。
一、專業建設基礎
(一)專業優勢與特色
機械加工技術專業是國家示范校重點建設專業、浙江省示范專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專業優勢。學校積極對接和服務地方“1+3+2”產業體系,為專業深化產教融合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1.設施設備優
學校設備資產總值為1 100多萬元,擁有鉗工、普車、數控車、數控銑、工業機器人、3D打印等實訓車間,共有實訓工位285個;建有校內實訓室8個、校外實訓基地15個,其中機電智造實訓基地、數控實訓基地、機電實訓基地是省級公共實訓基地。
2.師資力量強
機械加工技術專業現有專業教師28人,“雙師型”教師占比96.4%。教師專業對口、年齡結構合理、職稱比例分布均勻,近5年在各級各類比賽中有30多人次獲獎。
3.課程改革新
學校積極開展選擇性課程改革,采用項目教學法,運用“做中學,學中做”的模式,構建“工學結合導生制”及“技能卡”人才培養模式。
4.教學質量高
學校生源質量逐年提高,學生在各類技能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近3年高職單考單招成績突出,學生就業質量好、滿意度高。
5.校企合作深
學校深化校企合作,積極與行業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共建產教融合育人平臺。
(二)機遇與挑戰
隨著衢州地區智能制造行業的轉型升級,產業鏈不斷完善,“1+3+2”產業體系快速發展,急需智能制造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支撐。《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為職業教育發展增添了動力,機械加工技術專業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
機械制造產業結構調整及轉型升級速度加快,智能制造技術水平迅速提高,如何滿足信息化升級后的制造業發展的新需要,為智能制造行業培養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等,成為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新挑戰。
二、實施措施
(一)立德精工,產教融合,打造智能制造創新人才培養高地
1.培育學生職業素養
將課程思政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重視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行為習慣、工匠精神培養,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2.構建“1+2+X”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實施“一核雙融+X個職業技能等級能力”人才培養模式,即以素養培育為核心,通過工學項目化融合和跨專業交叉融合,讓學生具備“X”個職業技能等級能力。學校積極深化“雙元育人”的現代學徒制,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加快推進增材制造技術應用(3D打印)、家居設計應用等專業方向的中高職銜接工作,為機械智能制造產業提供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3.開發智能制造類崗位技能標準
學校提檔助力“浙江智造”產業升級,服務地方“1+3+2”產業體系,參與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作,深化與江山經濟開發區、山海協作園區、江山裝備制造行業協會的合作,引入浙江科力、江山熱威等產業龍頭企業,校企共同開發智能制造類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助力1家以上企業建成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
(二)對接崗位,融入“三新”,開發智能制造精品教學資源
1.開發項目化課程
對接智能制造產業鏈,融入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根據企業崗位工作內容、作業標準開發課程標準,開發項目化課程,將企業真實生產項目轉化為教學資源,實現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的對接。
2.建設信息化課程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線上+線下”教學,優化教學內容呈現方式,使學習資源獲取更方便,促進課堂深度交互,將專業課堂打造成智慧課堂,滿足資源共享、遠程互動、教學創新等要求。
(三)強化思政,提質培優,構建智能制造新樣態課堂
1.實施課程思政創優行動
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開發機械工程材料等多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精心提煉3個左右思政課程示范案例,把思政教育融入專業理論課、實訓課、頂崗實習,實現機械專業課程與思想品德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2.實施“多彩課堂”提質工程
為適應職業教育“三教”改革需要,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發展特點,聚焦課堂教學改革,實施“多彩課堂”提質工程。以浙江省中職學校“多彩課堂”評比活動為契機,針對機械專業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和“真問題”,學校構建了理實一體化教學組織形式,開發了《數控實訓》等實訓課程的活頁式和工作手冊式教材,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鼓勵教師參加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創新課堂教學,促進機械專業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四)引育并舉,聯合培養,打造一流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1.實施“雛燕起飛”工程
組建青年教師讀書班,開展師徒結對青藍活動,通過集中授課、專題研討、教學觀摩、公開課等形式,幫助青年教師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提高教學科研能力。
2.實施“群雁齊飛”工程
組建骨干教師提升班,建立校企聯合培養機制,與企業合作加大教師“技師化”培養,力求建成一支具有專業特色的創新型教師團隊,在3~5年內取得不少于5項專利,獲得不少于3項省級比賽榮譽。
3.實施“筑巢引鳳”工程
建立智能制造領域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依托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借助技能大賽,培養技術能手和現代工匠。
(五)聚焦智能,合作提升,校企共建“互融共享”型實訓中心
1.打造“四鏈”實訓基地
深化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互融共享”型實訓中心,推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機銜接,提升機電實訓基地水平,培育智能制造技能人才。
2.開發“三新”企業教材
學校依據國家職業標準,與浙江科力合作開發了一套完整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教材;積極參與“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制定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融入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合信息技術,開展機電智造在線課程項目培訓工作。
(六)優化資源,協同創新,建設高水平產教合作培訓服務平臺
1.建立“強能精技”企業實踐流動站
以產教融合為平臺,建立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積極開展專業課教師下企業實踐活動,了解行業企業最新發展動態,廣泛調研、挖掘機械企業的技能人才需求,與企業工程師一起圍繞基礎性、關聯性、系統性技術問題開展探討,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問題,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助推企業發展。
2.開展“扶強助能”精準技能培訓
整合專業優質資源,發揮場地、設施、師資、教學實訓設備、網絡及教育資源等優勢,面向復員退伍軍人、下崗職工、東西部扶貧人員等,采用訂單式培養、帶薪培訓等方式,實施多樣化培訓方案,進行分類教學、分類管理,采用彈性學時開展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舉辦專題技術講座,有效提升培訓人員的技術水平。
(七)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
1.堅持黨建引領
以黨建引領專業發展,強化黨員教師隊伍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引導教師將價值導向與知識傳授融合,建立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崗位育人等案例庫。
2.強化制度保障
制定專業教學管理制度、考核評價標準等制度,成立由名師工作室負責人、教研組組長組成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制定目標責任制,細化工作任務,形成專業發展管理機制。邀請行業與企業專家、技能大師與能工巧匠等組建專業建設委員會,聚集多方資源,指導學校專業建設工作。
3.加大實訓設備投入
加強頂層設計,統籌管理,構建多方經費保障機制,爭取財政資金支持,積極爭取行業企業的經費和項目,加大高水平的實訓設備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實訓條件和理實一體化教學環境,為高水平專業建設提供硬件保障和可持續協調發展保障。
三、思考
(一)加快專業群建設是高水平專業建設的必然
學校在“雙高”建設期間,將以機械加工技術專業為主體,新開設增材制造技術專業,促進專業轉型升級。同時,將數控技術應用專業、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與機械加工技術專業組建成智能制造專業群,主動適應區域產業布局對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加強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二)建設教師創新團隊是高水平專業建設的基礎
高水平專業建設必須深化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其中教師是關鍵。制定教師發展“三大標準”,實施教師梯隊培養,構建“星級教師”考核體系,建立“名師領銜、骨干主體,雙師互補、校企融合”共同體,打造教學創新團隊,建立校企“雙循環”管理和激勵機制,促進教師創新團隊建設。
(三)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高水平專業建設的核心
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充分利用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現代學徒制基地,創建教師實踐流動站。充分利用機械名師團隊,建成“企業服務中心”,開展企業技術攻關、工藝改造或員工培訓等服務項目,提升專業服務產業(企業)的能力,提高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水平。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