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奕暉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推進,經過多年的改革實踐,“混合式教學”的內涵不斷得到進一步的詮釋和豐富,不再是簡單的“線上”與“線下”的混合。本文圍繞SMCR模式的信息源、信息、通道、受傳者四個角度,從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技術手段、學生的學習方法與途徑、考核與反饋等方面入手,提出旨在提升學生創新能力,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的學教并重、多元混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SMCR 旅游接待業 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0.041
Research on the Multiple Mixed Teaching Strategy Based on SMCR Model
ZHANG Yihui
(Guilin Tourism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With the advance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after years of reform practice, the connot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has been further interpreted and enriched, which is no longer a simple "online" and"offline" mix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ur aspects of information source, information, channel and receiver of smcr model, starting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technical means,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and ways,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ake teachers as the guide, and students actively build a knowledge system multiple mixed teaching mode.
KeywordsSMCR; tourism reception industry; mixed teaching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我國高校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主要目標和核心內容。老師們也在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技術,對傳統教學中的老師講解傳授知識、學生強化記憶的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革,并能充分尊重和理解當代大學生的特點,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和空間,進而發揮學生的個性潛能和能動性,實現學生自主創新、主動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的教學模式。
1 SMCR模式
SMCR傳播模式是貝羅(D.Berlo)在經典的香農-韋弗傳播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信息傳播模型,SMCR傳播模式將傳播過程分解為信源(Source)、信息(Message)、通道(Channel)和受傳者(Receiver)四個基本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是由若干因素構成,傳播過程的信源、信息、通道和受傳者四部分之間的關系共同決定信息傳播的最終效果。在教育傳播學領域,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研究的發展,這四部分因素的內涵也在不斷的得到豐富和拓展。“教師”“教育信息”“教育媒體與工具”與“學習者”即為教育傳播過程的四要素。[1]慕課、微課的建設,翻轉課堂的運用成為熱點,在課程建設中主要從加強教師綜合實力、注重教學內容的設計與組織、注重互動與反饋、關注學習者的潛力與動機多方面進行改革。[2][3]
2混合式教學模式
進入21世紀,國際教育界的教學觀念逐漸由原來的“以學生為中心”轉向混合式教學(Blended Learning)。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的教育方式也發生來了巨大的轉變,將以遠程教育和在線教育為主的數字化教育與傳統的教育方式有機結合,實現更為靈活多樣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效實現網絡教學和傳統教學模式在教育資源上的優化配置和融合,實現互補。依托數字化、網絡化豐富教學資源、改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與此同時,隨著對混合式教學教育理念研究的不斷深入,“混合式教學”的內涵得到進一步的豐富,何克抗教授指出混合式學習不單單是簡單的“線上”+“線下”的混合。混合式教學應該是結合兩種以上學習方式的學習,即可以是傳統的粉筆黑板學習方式與現代信息化的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方式的結合,也可以是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方式的結合。秉承“有意義傳遞+教師主導下探究”相結合的教學觀念,創新優勢互補,形成“學教并重”的新型教學設計。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
3旅游接待業課程SMCR實施流程
2018年,在新國標的背景下,“旅游接待業”被列為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并被列為4門核心課程之一。在近兩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也在不斷的進行教學反思,教師如何能夠做到“有意義的知識傳遞”?如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如何做到能夠“自主的構建知識體系”?將貝羅模式引入到本門課程的教學實施中,在每一個知識章節,獲得一次完整的內部小循環,教師通過一定的課堂設計和授課技巧,學生既可以是受傳者同時也是知識信息的構建和傳遞者,帶著疑問和更大的興趣自主的進入到下一個環節的知識學習,實現整門課程螺旋上升的良性大循環(如圖1)。
4旅游接待業課程混合式教學策略
4.1信息源
4.1.1分析前端學情,學生高度參與,師生共同構建信息源
學生對前期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基本認知、開展教學活動的保障設施與環境等等都直接影響著最后的教學效果,在課程實施之前對學生的專業認知和個性特征進行測評,在“前端分析”中,對學生的預備知識、學習風格和學習態度進行評定,同時對課程教學需要的外部環境條件進行測評,最后綜合形成整體基本學情的分析報告,為后續課程設計提供依據,有針對性的調整教學活動和教學設計,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
在每一個知識章節,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環節,通過案例、拓展知識引導學生在學習本章節知識點的同時,進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疑問,進而順利的導入到下一個章節知識點。學生既是受傳者,也可成為信息源。
4.1.2組建教學團隊,實現優勢互補,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實施混合式教學不但需要充分運用云空間技術、建設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設置合理可行的課堂內外運行系統和考試系統,還需要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和教學環節。與此同時,“旅游接待業”這門課程對旅游業的涵蓋面較廣,從傳統到新型再到跨界的旅游業;從基本的管理理論知識到客戶關系管理、服務質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統以及品牌戰略管理。這需要教師在具備網絡操作技能的同時,還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敏銳度。組建教學團隊,可以有效的實現時間和專業上的互補,發展和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團隊成員整體的教學水平。
4.2信息
4.2.1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深化教學內容
在我校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旅游接待業”前期的專業基礎課程有:“旅游學概論”“酒店管理概論”,后期的專業主干課程有:“旅游目的地管理”“酒店運營管理”“郵輪旅游概論”“酒店客戶管理”“會展策劃與管理”“酒店服務質量與管理”“酒店品牌管理”等。在這些課程設置里,存在著課程內容交叉重復的問題。“旅游接待業”作為一門承前啟后的課程,通過對該門課程的學習,應培養起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專業認同感,對旅游接待業的主要管理內容、方法和手段有初步的了解和認知,對接待業業態發展的歷史、現在及未來發展的脈絡有清晰的了解,并具有在旅游及接待領域深入學習的能力及動力。
而教學內容的改革可以說是整個教學改革的核心,教材的知識不應該成為固定模式,應隨時將行業發展的新形勢、新業態以及旅游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成果納入教學當中,課程教學與行業以及社會緊密聯系,讓教學更具針對性和時效性。
4.2.2建設教學資源庫,搭建多維實踐平臺
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收集優秀的在線慕課教學資源,同時選擇互動信息化平臺,實現生生以及師生暢通的在線溝通和互動。
結合旅游的新業態、新形勢、新事件,補充整理形成案例庫,為教學活動的設計和開展提供資源保障。
完善試題庫的建設,考核的方式多樣,重點考查學生的知識構建、運用和轉化的能力,并結合社會和行業的發展持續更新試題庫。
依托學院的實踐實訓資源和平臺,與本地的旅游企業,特別是新業態建立聯系。共同搭建起涵蓋傳統型旅游業、新型旅游業和跨界旅游業的實踐平臺。
4.3信息通道
4.3.1豐富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學習能動性
混合式教學不是簡單的課堂教學和在線教學的混合,要對“教”與“學”中的組成要素進行合理選擇。以實現教學內容的有效傳遞為目標,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在線視頻學習、在線測試、在線協作學習、材料閱讀、在線知識管理、問卷調查等活動以外,還可以開展實踐案例模擬、虛擬實驗、教育游戲等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來設計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動性。實現“線上-線下、課后作業-課堂討論、項目考察-案例分析、實踐報告-報告互評”等多維度的信息互通傳遞渠道。
4.3.2完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有了良好的教學資源和豐富的教學活動,如何進行設計是關鍵。突破混合式教學傳統單純的“線上”+“線下”的理念,將多種教學要素進行優化選擇和組合,在教學活動中,不但有效的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同時根據學生的特征,運用多種的教學技術、教學媒體、教學方法,按照教學目標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將傳統的演講式教學轉變為實際案例模擬、翻轉課堂、互動式討論等多維混合型教學。課堂運行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上,教師的角色則從普通的教育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教師進行學習活動的組織、營造良好學習氛圍,不但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啟發、引導和講授,還要提供針對性強的教學資源、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良好的學習環境的創設、多樣客觀的學習評價實施等各個方面,為學生創設積極的、協作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吸收”,幫助學生通過主動的參與學習,積極建構自己對知識的理解。
4.4受傳者
4.4.1建立考核機制,多維度的對學生能力進行考核
結合信息化平臺,設定評價目標,通過在平臺的學習、討論、作業、測試等形成學情分析,便于教師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安排。同時結合線下的實踐、討論、報告、考核,最終形成教學評價,為下一個教學周期的課程安排提供依據。
課程的考核結合個人、小組團隊的形式,即考查學生個人的學習認知、知識轉化能力和情況,也進一步強化在混合式教學中強調的互動、合作和溝通協調能力。
4.4.2重視教學評價,注重過程中的互動與反饋
學生的認知態度直接決定著下一個教學環節中的參與程度和教學效果,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進行多樣的教學互動和反饋設計,動態監測學生認知態度的變化,保證信息傳播過程的順暢,與此同時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相互學習以及課堂教學活動中對知識的轉化和運用能力,通過網絡學習平臺關注和記錄每一個教學單元中學生的學習完成情況以及學習反饋,隨時對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實施進行調整和控制。最終在一個教學周期完成后,將教學評價結果與教學目標進行分析對比,形成教學反思報告,為下一個周期的課程改革提供依據。
基金項目:2020年度桂林旅游學院教改基金項目“以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為導向的‘旅游接待業’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2020XJJG020)
參考文獻
[1]高子硯,王冠,陸霞.SMCR模型視角下翻轉課堂本土化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6):10-13.
[2]唐佳梅.SMCR傳播效果優化策略——以國際新聞編譯教學為例[J].新聞界,2007(4):169-170.
[3]何克抗.國際上教學觀念存在的弊端及原因剖析[J].教育研究,2012(10):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