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 覃白妮
【摘 要】本文基于當下中學面臨的新課改問題,提出學校要適時改革,依托校園文化,大力開發及發展綜合實踐類課程,如愛國教育特色課程、民族民俗類校本選修課程、擴大國際視野的實踐課程、科技創新教育實踐課程、勞動教育活動課程等,挖掘學校豐富的教學活動資源,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校園文化 綜合實踐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0-0018-02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為高考革新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導,要求普通高中要突破高考傳統框架,確定綜合教育的教學任務和培養目標,開啟綜合素質教育的新航程。在整個教育課程系統中,綜合實踐活動教育無疑是其關鍵性的構成之一。然而,據筆者調查,許多高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得不盡如人意,原因無外乎課程實施不夠新穎、沒有特色、缺乏民族元素、不成系統等。下面,筆者以南寧沛鴻民族中學為例,分析如何創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
南寧沛鴻民族中學為公辦完全中學,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示范高中,學校名稱是以已故知名教育家雷沛鴻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經過多年發展,該校如今已成為自治區的課改樣本校、全國民族中學示范校。在校學生中,少數民族學生所占比例約為六成。基于民族地區學生起點低、不自信的實際情況,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指導思想創新地融入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精神;依托校園文化,秉承“敦品立行”的校訓,以弘揚民族團結教育發展為己任,以“讓壯鄉孩子自信地走向未來”為育人目標,開發出民族文化與新時代精神相結合的學校特色課程,突出民族文化的傳承,注重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使其形成健康陽光的人格品質。這使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具有顯著的“中國心、全球眼、民族魂、現代范”等特點。
一、愛國教育課程特色化,培養學生的“中國心”
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是國防教育,其關鍵是培養學生的愛國心。學校開設了國防教育特色課程,組織貼合本地實際的南疆國防守邊教育,充分利用本地的國防教育資源,發揮地方優勢,積極開展不同學校之間的相互交流,拓寬國防教育途徑。每年都邀請專業人士到校進行國防教育講座。學校還多次組織學生代表參加教育部國防辦公室舉辦的軍事訓練營活動,組織學生參觀軍事基地,讓學生最直觀地感受和學習軍人的優秀品質。
學校充分重視特殊節日的教育意義,如清明節、國慶節等,在這些重要節日開展生動感人的愛國主義活動。以2020年為例,學校于清明節開展了網上祭奠先烈活動;在國慶節舉辦了花燈比賽,師生共同用手印印制五星紅旗,用壯漢兩種語言唱起《我和我的祖國》。參與活動的每一名學生都收獲了感動,愛國之情也得到了升華,愛國主義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量實踐活動表明,軍訓可以顯著提高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學校開創性地采用了“7+2+2”分階段軍訓模式,即學生在校三年,每年都要參加軍訓,高一軍訓7天,高二軍訓2天,高三軍訓2天,共11天。在不同階段科學設計不同的軍事訓練內容,不僅讓高中生掌握了基本的軍事技能與知識,還提升了他們的政治、思想覺悟,讓每位高中生都有一顆紅彤彤的“中國心”,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國防意識,充分發揮了軍訓的德育作用。
二、民族團結實踐課程系列化,培養學生的“民族魂”
廣西地處邊疆,且區內各民族聚居,當地民眾深受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影響。民族地區中小學應挖掘、利用豐富的特色教育資源,設計實踐活動類課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目標,培養學生的價值體系、責任擔當。
學校結合民族辦學特色,利用具體、可感知的鄉土資源,開發民族民俗類校本選修課程,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與歷史演變。學校每年都為學生提供“中華傳統文化鑒賞”“廣西鄉土地理文化”“民族及流行音樂表演”等多門校本課程。近三年,學校開發了民族民俗校本選修課程累計60多門,其中還聘請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專家開設了“衣食住行之衣—廣西先民穿什么”“民具基本知識”“走向世界的花山”“明代中后期青花瓷的賞鑒”等18門課程。
在推行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之際,學校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立足于民族文化、習俗、人文與自然環境,對其進行深入挖掘,科學選擇與利用。學校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取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研究課題,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傳承,如“關于嘹啰山歌歷史發展的研究”“關于苗族干欄式建筑基本結構模型的研究”等。這些研究豐富了高中生的課余活動,同時也加深了其對民族文化的了解。
每年的“三月三”,學校都會舉行歌圩文化藝術節等諸多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民族文化宣傳講座、民族知識競賽、民謠創編與展示、民族文體競賽與展示、歌圩集市一條街、民族風情攤位評比、師生共慶佳節晚宴、民族歌舞晚會、篝火舞會和焰火晚會等主題活動。這些以“濡染壯鄉文化 璀璨沛鴻生活”為宗旨的三月三系列活動,促進了民族融合,增強了民族凝聚力。
三、國際視野教育活動社會化,培養學生的“世界眼”
為了讓廣大高中生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氛圍中受到更好的教育,學校緊密結合國家教育戰略要求,通過細致考察與論證,最終明確了新時代中學生的教學目標,具體就是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民族精神、創新思維、善于溝通且文化知識深厚的創新型高中生,立足于愛國愛家、傳承優秀文化、通曉國際范例,由此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教育。
學校立足于校本課程與研究性學習,基于本地特色,科學地融合相關的資源,積極開展擴大國際視野的實踐課程建設。這些課程增加了對他國風土人情的推薦介紹,加入了對國際熱點問題的分析討論,使學生既能站在自身的、本地的、本民族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還能站在全人類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全球性的事務。同時,通過中外交流活動開闊學生眼界。近年來,學校多次組織學生代表廣西高中生到日本熊本市進行交流,2018年熊本市高中生回訪,2018年新西蘭塔瓦拉高中學生來校交流。這些交流活動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更好的碰撞與交融,還加深了中外學生對彼此的了解。同時,這樣的國際交往體驗對學生成長為一名現代的、開放的、具有國際視野的青年具有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