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芳
摘 ?要:在新課改步伐日漸加快的當今時代,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每位教師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尤其在人文特點極為豐富的歷史學科中,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已成為這一學科在新時代中需要承擔的責任。為使學科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自身價值,教師也應當在自身教學活動中積極探索新的途徑,使學科育人價值能夠有效發揮。本文以初中歷史教學實際為依據,分析了在教學活動中發揮歷史育人價值的途徑,以期為同行業相關人員提供教學新思路。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育人價值;實踐
引言: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最基本任務之一,也是教師在新時期更應當肩負起的一項職責。尤其初中歷史學科自身獨具人文性,因而其育人價值更為重要。與此同時,結合新課改背景,教師更需要在工作中深度挖掘歷史學科具備的育人價值,并將其應用于教學活動中,以此為初中歷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而在發揮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過程中,教師也不能忽視自身所起到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秉承嚴謹的治學態度,腳踏實地對史料進行探究,以此為學生樹立榜樣,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傳承求真精神,以此發揮歷史學科自身具備的育人價值。
一、深度挖掘教材內容,探尋育人價值
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依據就是教材,因此在探尋歷史學科所具備的育人價值的道路上,教師首先需要做的是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而初中歷史部編人教版教材正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點,兼顧歷史發展進程,以豐富詳實的史料為學生展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淵源與現實意義,其具備的育人價值也正以此方式得以突顯。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找出教學內容中的線索,例如,可從教材單元導言入手,探尋教學重點與相關問題。在此基礎上,教材也設置了史料研讀與知識拓展等各個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探尋歷史真相、構建歷史認知,從而提升自身學科核心素養。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提升育人境界
新時代教學模式下,教師應當始終堅持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地位的原則,并時刻保持學生才是立德樹人主體這一意識,在此基礎上關注學生價值觀與品德的塑造工作。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樹立“育人先育己”的意識,在對學生價值觀與意志品質進行塑造前,教師自身需要具備嚴謹的治學太菜與敬業精神,以此為學生帶來正面影響[1]。例如在培養學生求真精神的過程中,教師自身更需要在教學活動中堅持用史料說話的原則,不能僅為追求課堂氛圍而忽略對史料的尊重。
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教學準備環節,為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原想參考美國作家查爾斯·曼恩所著《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一書,以書中“張騫出使西域帶回葡萄這一物種”為主線引入教學內容,但在反復對比各類史料后,教師發覺這一說法并不權威,而是尚待進一步驗證。《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了張騫出使西域后見過葡萄酒,但并未記載其攜帶葡萄歸國的舉動,北魏時期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與北宋時期李昉等人所著《太平御覽》等書中雖記載了張騫從西域帶回過葡萄,但其已屬后世記錄,可信度相對不高。而東漢時期班固兄妹所著《漢書》中僅記載了“漢使采蒲陶、目宿種歸”,此“漢使”是否張騫,書中并未言明。因此教師綜合考量后遵照“孤證不立”的原則修改了課程導入話題,使其改為“葡萄這一物種是否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活動探究,引導學生對此進行多角度解讀,以史料說話,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還原其真實性。這一教學設計雖不如課程導入更能營造教學氛圍,但學生在對各方史料進行深入研讀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樹立求真精神,面對歷史學科的學習,其必將更能恪守求真務實的學習方法[2]。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教學活動中發揮歷史學科具備的育人價值,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挖掘與開發,將課程內容與育人目標有機結合,是新時代每位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應當考慮的重要問題。但在教學活動中發揮學科育人價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在此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同時總結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以此完善自身教學方法,使歷史學科具備的育人價值能夠更為有效地進行發揮。
參考文獻:
[1]侯玲玲.基于云平臺的初中歷史高效課堂實踐探究[J].考試周刊,2019(16):138.
[2]馬維林.教師如何用好初中歷史統編教材[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8(03):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