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范坤
摘 ? ?要:在“雙減”背景下,指導做顧問型家長,給予孩子更多陪伴,充當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腳手架”,通過自主閱讀、科技創(chuàng)新、運動鍛煉、生產勞動、互助合作等方式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合作能力,形成自律,實現自我成長。
關鍵詞:家校協同;自律;自我成長
調查顯示:50﹪的家長不懂得怎樣教育好自己的孩子,70﹪的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在“雙減”背景下,家長的“教育焦慮”更加突顯。其實,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鏈條的起點,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重要基礎。建立家庭盡責、學校指導、政府推動、社會協同的教育機制勢在必行。北京大學張日升教授指出:“順其所思,與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動;投其所好,揚其所長;助其所為,促其所成?!盵1]倡導做顧問型家長,給予更多陪伴,充當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腳手架”,通過自主閱讀、科技創(chuàng)新、運動鍛煉、生產勞動、互助合作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合作能力。一句話,唯有家校協同,才能培養(yǎng)孩子自律,實現自我成長。
一、閱讀自主化,培養(yǎng)學習力
讀書,是一個家庭最好的習慣,是一個孩子最好的教育。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共同生活,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小學階段是閱讀的重要時期,通過經典誦讀、美文精讀、海量閱讀練習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完成閱讀積累,孩子讀思達的能力得以提高,綜合學習力得以養(yǎng)成,為終身學習奠定扎實基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讓孩子的閱讀成為一種自覺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親子閱讀。根據英國作家艾登·錢伯斯的“閱讀循環(huán)圈”理論,家長要在選擇、閱讀、回應三個環(huán)節(jié)成為孩子閱讀的陪伴者、幫助人,讓孩子學會閱讀、愛上閱讀。
首先,親子簽約,做到閱讀有計劃。針對完成年度閱讀任務這一議題召開家庭會議,讓孩子充分發(fā)表意見,家長在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依據相應年級語文課程標準,幫助孩子制訂閱讀計劃,選擇閱讀書目,明確閱讀時間。孩子剛入學時,家長可利用雙休日和孩子一起走進書店,暢游書的海洋,感受濃濃的書香,引導孩子選擇購買自己喜歡的書。例如一年級語文“快樂讀書吧”推薦書目《讀讀童謠和兒歌》(共四冊),鼓勵孩子閱讀童謠、兒歌,讓童謠和兒歌的童趣、韻味吸引孩子,在交流分享閱讀感受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
其次,持續(xù)陪伴,做到閱讀有思考。親子閱讀要做到:讀前指導,明確閱讀的任務和方法;讀中交流,參與思考討論質疑,賞析孩子閱讀歷程,激勵孩子閱讀表現。孩子在閱讀過程中肯定有壓力,家長要及時引導,運用正向壓力和可承受壓力,鼓勵孩子堅持閱讀,收獲閱讀帶來的快樂。例如,選擇瑞典童話《騎鵝旅行記》作為六年級孩子的閱讀書目,可以在社區(qū)中邀請同齡孩子組建閱讀共同體,請名師指導制訂閱讀計劃,教授閱讀方法,在閱讀過程中利用微信群交流感受,分享閱讀帶來的快樂。通過閱讀活動,孩子學會了“應用批注、借助思維導圖”等讀書方法;家長在共同體中交流親子閱讀的做法和經驗,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第三,傾聽反應,做到閱讀有表達。閱讀會有反應,如“高興”“激動”“有趣”“享受”等等,為了幫助孩子成為有思想的閱讀者,家長必須關注孩子的反應,聆聽孩子表達,做孩子閱讀旅程中的同行人、欣賞者。父母可以嘗試和孩子商量成立讀書俱樂部,召開家庭讀書會,營造濃厚的家風,讓孩子在家中聞到書香,聽到安靜,看到從容。例如,結合《讀讀童謠和兒歌》,可結伴帶孩子開展“吹泡泡、放風箏、搓湯圓”等戶外活動,陽光下的七彩泡泡讓人陶醉,歡快的童謠聲中風箏徐徐放飛,翻滾香甜的湯圓和孩子們的笑聲交融在一起……讓閱讀融入生活、植根生活。
在堅持閱讀的家庭,父母是孩子讀書的榜樣,用閱讀培養(yǎng)兒童的學習力、想象力和探索力,讓書香浸潤孩子成長,讓每一個閱讀循環(huán)圈產生螺旋上升的力量,實現自我成長。
二、活動生活化,開發(fā)創(chuàng)造力
實施“雙減”,作業(yè)負擔減輕了,繁忙的課外培訓消失了;課后延時服務,存在著服務內容單一、服務品質不高、服務團隊缺位等問題。家校如何協同,“雙減”如何應對,課后服務如何實施?是我們共同關注的問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育就是要從只有競爭沒有合作的刷題、考試中走出來,培養(yǎng)健康、陽光、愛學習、有內驅力的無憂無慮的“蒲公英兒童”。家校協同,組織開展各類綜合實踐活動,讓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
首先,做實課后服務,活動生活化。組織開展以“科技從小做起,創(chuàng)新伴我成長”為主題的“六小”活動,即根據不同年齡段開展小種(養(yǎng))植、小收藏、小制作、小實驗、小發(fā)明、小論文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參加社團活動,做到孩子的事情“你來定”,滿足自我需求、勝任需求和歸屬需求。家長創(chuàng)造條件,支持、陪伴孩子的“六小”活動,學校每年舉辦科技節(jié),表彰獎勵小小發(fā)明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真正做到和諧家庭關系,生活自主化。例如,引導低年級孩子開展小種植活動,在家中庭院、陽臺花盆種植花生、黃豆等作物,讓孩子用相機、語言記錄植物生長的全部過程及點滴感受,孩子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自己心愛的小種植,盡情享受植物生長帶來的快樂。小種植活動結束后,家長和孩子品嘗勞動果實,利用圖片、文字設計手抄報、制作圖版,參加校園科技節(jié)。小種植讓孩子學會觀察、學會動手、學會欣賞、學會表達。
其次,舍得用孩子,參與家務勞動。讓孩子立足家庭,承擔家務勞動,培養(yǎng)孩子的家庭責任感;步入社會,參與農業(yè)生產勞動,了解書本以外的世界,這是人生的重要一課。例如,周末帶孩子回老家?guī)烷L輩打掃庭院、整理房舍,暑期和孩子到農村參加除草施肥、水稻收割,讓孩子感受勞動的艱辛和豐收的喜悅,接受勞動教育。勤勞和努力造就了孩子的獨立人格,也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饋贈。
再者,常回家看看,體驗孝親敬長?;丶液秃⒆右黄馂殚L輩洗臉捶背,做上一桌可口的飯菜,和長輩分享學習生活的快樂,感受家的味道。家長的模樣,就是孩子的模樣。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訓,這種無痕的品行教育事半功倍,優(yōu)良家風代代相傳。
兩歲的孩子就會說“我來”,請告訴孩子:“你特別懂你自己,你可以是自己的專家?!迸囵B(yǎng)孩子從小動手實踐、熱愛勞動、孝親敬長,助力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實現自我成長。
三、運動常態(tài)化,鍛煉專注力
2021年伊始,教育部提出了抓好中小學生作業(yè)、睡眠、手機、讀物、體質五項管理的通知,旨在推進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學校是落實五項管理的主陣地,家庭是鞏固五項管理的拓展延伸,只有家校協同,才能保證孩子的睡眠及鍛煉時間。
首先,讓非焦慮臨在領導學校、家庭。受自媒體時代不斷呈現關于綁架、恐怖等暴力事件及孩子教育過程中“輸不起”“嚴管”等錯誤觀念的影響,家庭中往往高發(fā)焦慮,而焦慮也隨之滲透到孩子身上,形成了“壓力感染”。因此,學校應全面貫徹“雙減”政策,落實“五項管理”;家長則應放下包袱、從容應對,做“非焦慮臨在”式家長,讓孩子安心,給孩子“非焦慮臨在”。 陪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家長要做到“三管”,即管住嘴,不要嘮叨,避免孩子反感、抵觸;管住手,不要包辦,放手給孩子空間、時間去體驗;管住心,調整好心態(tài),分清孩子的事和家長的事,讓孩子承擔錯誤后果并鼓勵孩子自己善后。感受家的溫馨,在父母的陪伴中成長。
其次,保證最徹底的停工期——睡眠。據統(tǒng)計分析,20世紀,電力、科技的普及讓每個人一天少睡了2個小時,而智能手機更是加劇了對睡眠的剝奪。6~13歲的孩子每天需要9~11小時的睡眠,調查顯示,當下小學生平均睡眠時間不到8個小時。缺覺本身就是一種慢性壓力,長期缺覺會產生毒性壓力,喪失自控力,直接影響學習。因此,可以開個家庭會議,探討并規(guī)定在臥室不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段,制定作息時間表,嚴格作息時間,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間,讓好好睡覺成為全家人的事。
再者,堅持每天鍛煉一小時。根據孩子意愿協同孩子制訂運動計劃,明確鍛煉時間、內容,做到鍛煉形式多樣化,如短跑、跳繩、踢毽子、球類運動等;做孩子的運動伙伴,堅持陪練,適度督促,讓運動在家庭持續(xù)開展;做孩子的“哥兒們”,鍛煉之余,和孩子一起聊聊時事、下下棋、看看球賽……堅持鍛煉,增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拉近親子關系,讓家庭充滿活力。
非焦慮臨在、足夠的睡眠、運動常態(tài)化,鍛煉了孩子的專注力,使之養(yǎng)成自律的生活方式,實現自我成長。
四、學習互助化,提高合作力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認為,家庭教育最有效且最可行的方法是成立家庭互助組,家長們聯合起來,變小家為大家,變獨養(yǎng)為群養(yǎng),孩子學會關照同伴,學會觀察他人,學會處理矛盾,學會體會別人的感受,讓所有家庭都充滿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家庭教育水平參差不齊,更多的家長是無所適從、力不從心,組建學習共同體,實現學習互助化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學習共同體的教育理念、表現形式可以體現在校園、社區(qū)甚至網絡上。
首先,建設家校學習共同體,開展互助學習。組建由若干個家庭組成的學習共同體,教師或志愿者參與其中,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老師、志愿者是共同體學習的幫助人,每個家庭是共同體學習的參與者,家長之間相互合作,互相借鑒,定期帶孩子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在同年級孩子中組建學習共同體,給共同體命名,制定章程、確定口號,豐富共同體文化;家長輪流組織讀書、實踐、研學、勞動、旅游等活動,活動前制訂計劃、確立目標,活動中合理分工、人人參與,孩子互動成長,家長互助提高。
其次,建立微信群,實現交流常態(tài)化。家長要做智慧家長:要督促學習、培養(yǎng)孩子自律,要養(yǎng)成習慣、促進全面發(fā)展,要重視陪伴、學會用心溝通,要建立規(guī)矩、指導學會敬畏,要播種理想、激勵奮勇拼搏,要相互配合、引導支持老師;家長要做顧問型家長:面對孩子的傾訴,只提供一對耳朵,認真地傾聽,讓孩子感受父母對他們的關心和尊重,分享他們的煩惱和快樂,經常參與孩子看似有用無用的事情,在陪伴中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通過微信群分享孩子的過程性成果,讓孩子得到來自多方面的肯定和表揚,增強孩子的幸福感和自信心,激活孩子的內在動力。
開展共同體學習,實現學習互助化,鍛煉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合作力和領導力,實現自我成長。
自律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能力。在全面落實貫徹“雙減”政策的今天,倡導家長少管學習,多管孩子;家校協同,做好“五項管理”,開展自主閱讀、科技創(chuàng)新、體育鍛煉、文化藝術等活動,增強課后服務及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yǎng)孩子自控感,形成自律,實現自我成長。
參考文獻:
[1]莫華英.奔跑吧,陽光小子[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