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秀麗
摘要:目的 觀察重癥超聲監測膈肌位移預測ICU機械通氣患者撤機能力的實際效果。方法 實驗樣本資料獲取自我院2021年8月-2022年10月期間ICU病房的機械通氣撤機的目標患者,按照撤機效果把選定為實驗對象的患者分成兩組,成功撤機為研究組,撤機失敗為比較組,結合超聲資料比較兩組患者的自主呼吸實驗結果。結果 研究組患者在0分鐘、5分鐘、30分鐘的膈肌收縮速度均比比較組快,右側膈肌位移幅度也比比較組小。結論 評估ICU 機械通氣患者撤機能力的過程中超聲膈肌功能檢測可以輔助評估過程,結合患者和右側膈肌位移距離能夠較為精準的預測機械通氣患者的撤機能力,該檢測方法可以在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超聲膈肌功能檢測;ICU;機械通氣;撤機
【中圖分類號】R56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5--01
引言:
ICU重癥患者急救過程中以及術后支持護理中,機械通氣是臨床必不可少的治療手段,能夠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挽救患者生命,但是也會增加患者肺部感染風險,肺部感染成為造成臨床機械通氣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選擇合適的撤機時機是降低感染風險的最佳路徑,撤機時間過于提前會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影響治療效果,撤機時間過于延后則會增加治療風險,因此如何精準判斷ICU機械通氣患者的撤機能力是臨床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超聲膈肌功能測驗能夠借助相應指標科學評估患者的撤機能力,因此本研究以我院ICU機械通氣患者作為實驗對象,采用超聲膈肌功能測驗評估患者的撤機能力,現整理實驗數據,匯報實驗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采集ICU重癥監護室接通呼吸機的患者資料,按照成功撤機和失敗撤機的標準給患者劃分組別,并將兩組患者資料進行統計學比較,本次統計學比較結果顯示組間患者資料無差別(P>0.05)。本院倫理委員審批通過了本次實驗。
比較組:總計32例,女性20例、男性12例,年齡區間22-80歲,均值(52.02±6.52)歲,機械通氣時間平均值(5.4±0.5)d。
研究組:總計44例,女性18例、男性22例,年齡區間20-79歲,均值(50.65±7.12)歲,機械通氣時間平均值(5.2±0.8)d。
納入標準:患者無慢性其它慢性代謝性疾病,依從性較好;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全部ICU機械通氣患者使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膈肌功能評估,對患者的機體健康狀態以及呼吸功能進行綜合評測,結合呼吸機撤機標準評判患者是否能夠順利撤機。
診斷實驗中患者呈現自主呼吸狀態,以平臥位接受檢查,雙側腋前線下部肋間隙為超聲設備探頭(設置探頭頻率3.5-5.0MHZ)掃描范圍,探測創口選擇肝脾位置,超聲波結束方向為患者膈頂部位,掃描角度大于70度,計算膈肌收縮速度、測量膈肌位移數據和吸氣時間。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自主呼吸實驗開始后0 分鐘、5 分鐘、30 分鐘作為自主呼吸實驗開始后檢測數據的三個主要時間點,記錄主要的實驗數據包括右側膈肌位移情況、吸氣時間和膈肌收縮速度,結合ROC曲線(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計算膈肌位移、膈肌收縮的相關指標數值,獲得臨界值數據和無線下面積預測能夠成功撤機。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處理使用專業統計學軟件SPSS 23.0,資料表現為(±s)形式,使用t檢測,P值低于0.05,對比數據的結果有差異。
2結果
2.1膈肌收縮速度指標
研究組膈肌收縮速度比比較組快,研究中的兩組患者的數據資料對比后明顯有統計學差異(P<0.05)。
2.2右側膈肌位移指標
研究組右側膈肌位移幅度比比較組小,研究中的兩組患者的數據資料對比后明顯有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機械通氣治療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為主要目標,呼吸障礙造成的機體持續缺氧會降低患者生存質量、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對患者機體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在治療基礎病和危重癥患者急救、術后支持中機械通氣治療手段應用廣泛,精準確定撤機時機能夠減低醫療成本、提高疾病治療效果、減少患者的并發癥,因此ICU臨床應該積極尋求機械通氣撤機的有效參考指標。臨床機械通氣患者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就撤機后由機械通氣狀態轉化為自主呼吸狀態困難較大,部分患者撤機后呼吸困難,存在很大的病死風險。臨床把0.1 s氣道閉合壓(P0.1)、最大吸氣壓(MIP)、淺快呼吸指數(RSBI)等指標作為撤機的主要參考,在參數預測不準確的情況下,撤機失敗的幾率較大,無法保障ICU患者的舒適度和生命安全。
通過長時間的臨床實驗,我們發現部分ICU機械通氣患者可能由于長時間接受持續的機械通氣治療或者自身機體狀態不佳,膈肌功能下降明顯,在撤機過程中增加了失敗風險,及早發現患者出現的膈肌功能障礙情況,能夠為評估患者的撤機能力提供重要參考。
本次實驗以呼吸實驗右側膈肌位移數據和膈肌收縮速度作為評估患者撤機能力的主要參考指標,成功撤機的患者膈肌收縮速度更快、右側膈肌位移數據更小,自主呼吸實驗中兩個實驗組的患者在典型指標上存在較大差別,上述指標能夠為評估患者撤機能力作參考。
綜合以上實驗結果和指標情況,本研究認為在判定ICU 機械通氣患者能夠順利撤機的過程中,可以借助自主呼吸實驗方案,以超聲膈肌功能檢測為手段,獲得患者膈肌收縮速度(< 1.45cm/s)、膈肌位移(>1.14mm)的數據資料,對比臨界數值后,評估患者的撤機能力。該實驗方法在ICU臨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