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陳渝 米秀娟 王軍大 汪紅瓊 ?李娟 葉婷婷 冉琴



摘要:目的:觀察針刺聯合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CES)治療失眠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2021年5月重慶市中醫院腦病科147例失眠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不同治療方案將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73例采用針刺治療,觀察組74例采用針刺聯合CES治療,兩組患者取穴相同,均取百會穴、印堂穴、內關穴、合谷穴、神門穴、四神聰穴及太沖穴,針刺治療,平補平瀉手法,5次/周,30min/次,連續治療6周,比較兩組不同方案的臨床療效{減分率總有效率、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總分、睡眠一般指標(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日間功能)}。結果:觀察組PSQI減分率的總有效率稍高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睡眠一般指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日間功能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觀察組PSQI總分(8.42±3.20)分對比對照組(7.35±3.42)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針刺聯合CES用于失眠癥患者的治療與單純針刺治療相比,并沒有明顯的療效優勢,兩組不同治療方案對患者睡眠一般指標均能起到一定改善,其中針刺聯合CES治療對患者日間功能改善效果更為理想,可見,針刺聯合CES治療失眠癥效果具有明顯優勢,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針刺治療;經顱微電流刺激;失眠癥;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5--02
失眠是指臨床出現持續、頻繁的入睡困難和(或)睡眠維持困難,并導致睡眠感不滿意為主要特征的睡眠障礙。中醫將失眠癥稱作“不寐”、“目不瞑”和“不得眠”,一般分析失眠癥病因是陰陽失調[1]。如中醫典籍《靈樞·大惑論》中就提出了“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致陰氣虛,致目不瞑” [2]。西醫分析失眠癥主要是急性應激、藥物和心理等因素而誘發。臨床針對失眠癥有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不同方案,其中西藥治療治標不治本,易使患者產生藥物依賴,而中藥在辨證論治時,用藥不便且很難堅持用藥[3]。非藥物治療有針刺、生物反饋及心理疏導等方法,其中臨床使用針刺治療失眠癥應用廣泛,且取得一定療效,其他治療技術也得到了較好的療效[4]。本研究將傳統針刺治療和現代CES技術聯合使用,將技術聯合治療效果與單純針刺技術進行比較,以此探討聯合治療的優越性,為失眠癥治療提供更多的治療方案選擇,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9年1月-2021年5月重慶市中醫院腦病科收治的失眠癥患者抽取其中147例為研究對象,按不同治療方案將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73例,男43例,女30例;年齡21-50歲,平均(35.87±9.26)歲;病程1-10年,平均(5.10±2.24)年;觀察組74例,男43例,女31例;年齡20-50歲,平均(36.12±9.08)歲;病程1-10年,平均(5.08±2.34)年;兩組從性別、年齡和病程等資料進行比較,無明顯組間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 ICD-10國際標準中有關非器質性失眠癥診斷標準:(1)主訴或是入睡困難,或難以維持睡眠,或睡眠質量差;(2)這種睡眠紊亂每周至少發生3次;(3)日夜專注于失眠,過分擔心失眠的后果;(4)睡眠量和/或質的不滿意引起了明顯的苦惱或影響了社會及職業功能。
1.2.2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內科常見病臨床診療指南》:(1)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連續3周以上,重者徹夜難眠;(2)常伴有頭痛、頭暈、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寧、多夢等癥;(3)本證常有飲食不節,情志失常,勞倦、思慮過度,病后,體虛等病史;(4)經各系統及實驗室檢查,未發現有妨礙睡眠的其他器質性病變。
1.3病例選擇
1.3.1納入標準:入選對象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分≥7分;年齡18-60歲;均符合失眠癥診斷標準。
1.3.2排除標準:不符合診斷標準者;繼發性失眠,合并軀體疾?。ㄈ顼B腦外傷、甲亢、慢阻肺、哮喘、阿爾茨海默病、癲癇、癌癥等);合并其他任何精神障礙、人格障礙或精神活性物質濫用或依賴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不愿意合作者。
1.4治療方法
對照組73例采用針刺治療,選擇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注冊號:蘇食藥監械(準)字2012第2270864號,執行標準GB2024-1994,針規格0.30×25mm(1寸)、0.30×40mm(1.5寸)),配合脈沖針灸治療儀治療。取百會穴、印堂穴、內關穴、合谷穴、神門穴、四神聰穴及太沖穴,針刺治療,平補平瀉手法,5次/周,30min/次,連續治療6周,針灸治療儀電流大小以患者感到舒適為標準。取75%酒精棉球對針刺部位進行消毒,具體針尺寸以患者體型為標準,采用平補平瀉手法,指導患者保持坐姿,針刺激百會、印堂和四神聰等穴位,得氣后留針。指導患者改為仰臥位,選擇內關、合谷、神門和太沖等穴位針刺,得氣后留針;指導患者保持靜臥。
觀察組74例針刺治療操作方法和程序、時間等與對照組相同,同時配合CES治療,在患者靜臥后,以配置導電液潤濕在患者兩耳潤濕,夾電極棉墊于患者耳垂,打開CES治療儀開關,調節30min檔位,電流強度0-500μA,控制輸出刺激頻率0.5Hz,從1檔逐步增加,直至患者舒適但耳垂有明顯的針刺感為標準。指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保持情緒的放松,每日1次,5次/周,30min/次,連續治療6周。
1.5觀察指標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PSQI)計分[5],對兩組治療后PSQI總分進行比較;對兩組臨床療效評價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以減分率>75%表示痊愈;以減分率50-74%表示顯效;以減分率25-49%表示有效;以減分率<25%表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數×100%[6]。記錄兩組睡眠一般指標(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日間功能),結果做統計學分析。
1.6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n(%)】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x±s】表示,t值檢驗,P<0.05說明差異明顯。
2 結果
2.1分析兩組PSQI減分率
觀察組PSQI減分率的總有效率98.6%稍高于對照組93.2%,但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分析兩組睡眠一般指標
治療后,兩組睡眠一般指標(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日間功能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如表2。
2.3分析兩組PSQI總分
觀察組PSQI總分對比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3。
3 討論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癥之一,目前對于失眠的干預主要包括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藥物治療療效有限且副作用大,相對于藥物療法,非藥物療法安全性更高,非藥物療法中行為干預療法在臨床中已有一定應用。針刺作為一種副作用小且臨床操作安全性高的中醫治療法,在失眠中的應用已被證明是有效的,但其針刺位點的選擇臨床配伍的方式各不相同,雖然經過多年探索,目前尚無標準化的方案,不同點組合即腧穴配伍治療原發性失眠是否能夠達到協同增效的作用也沒有相關的床證據,且確切機制也尚不完全明確,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CES是經顱骨顳部向大腦導入經設計波形的生物電流,對大腦進行刺激,以此對大腦異常電波起到改變作用,調節大腦的神經遞質和應激激素,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CES作為腦電生物反饋技術,屬于新型心理治療術,可以對感受放大,使人體感知的信息轉化成圖像,向患者及時反饋,使患者可以了解體內的變化,以此可以實現自我有意識對行為的控制,提高主觀調控,配合治療的意愿,以動作-反饋-學習-再動作這一反復過程,實現對功能障礙的糾正[7]。CES通過對腦電、肌電、皮電、皮溫、心電、呼吸、血容量搏動等生理信號進行提取,通過電極對患者大腦導入生物電流,對大腦、腦干和丘腦毛坯美其名曰進行刺激,控對患者心理、情緒等進行控制和調節,實現對患者情緒的調節,不同程度上增強患者a腦電波,穩定患者的情緒。CES配合傳統針刺治療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單純針刺治療相比,在PSQI減分率、PSQI總分和睡眠一般指標等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但觀察組日間功能改善效果更為理想,表明聯合治療用于失眠癥患者臨床療效更佳,與他人研究結論一致[8]。未來對CES的研究在分析治療機制后,通過電流刺激確定特定激活腦區,可以形成完整電流刺激頻率、時間、強度等對應體系,以治未病為指導對患者精神干預,幫助患者緩解過度疲勞的精神,有效預防失眠癥發生。同時,將針刺聯合CES用于焦慮、抑郁等精神疾病治療,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成為未來此類疾病的治療方向。
綜上所述,針刺聯合經顱微電流刺激治療用于失眠癥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理想,可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曉菊,鄧燕妹,池曉玲.五行音樂療法聯合針刺治療肝郁脾虛型慢性肝病伴失眠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21,31(10):886-889.
[2]何志磊,楊秀賢,張宇佳,等.腦電仿生電刺激治療失眠癥患者的臨床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10):119-121.
[3]張勝男.“大接經”針刺聯合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對失眠患者睡眠質量及神經遞質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21,18(27):78-81.
[4]錢博文,王皓.經顱微電流刺激治療對非器質性輕中度失眠癥患者焦慮癥狀及血壓、心率的影響[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2020,4(20):62-63.
[5]曲士鑫,張樂富.加味酸棗仁湯聯合經顱微電流刺激治療肝郁血虛型失眠癥療效分析[J].系統醫學,2019,4(01):140-142.
[6]李金容,王杰.耳穴壓丸聯合經顱微電流刺激治療失眠癥經驗[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9,28(17):68-70.
[7]劉二軍,白亞平,張生平,等.針刺聯合經顱微電流刺激治療147例失眠癥患者的臨床觀察[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9,47(09):1122-1125.
[8]梁生亮.加味酸棗仁湯聯合經顱微電流刺激治療肝郁血虛型失眠癥的臨床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10):19-20.
基金項目:重慶市衛健委醫學科研項目(高端后備人才培養)2017HBRC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