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高捧



摘要:目的 淺析不同固定方式對橈骨遠端骨折尺背側骨折塊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抽取100例橈骨遠端骨折(合并尺背側骨折塊),均源自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根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A組與B組,各50例,A組接受掌側入路掌側鋼板輔助背側入路固定,B組接受掌側入路掌側鋼板聯合背側閉合復位,就患者腕關節功能、橈骨遠端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高度的變化及橈骨遠端尺背側骨折塊再移位風險進行組間比較。結果 兩組患者腕關節功能、遠端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高度的變化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A組患者橈骨遠端尺背側骨折塊再移位風險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橈骨遠端骨折(合并尺背側骨折塊)患者開展掌側入路掌側鋼板輔助背側入路固定及掌側入路掌側鋼板聯合背側閉合復位均可起到良好的臨床效果,但前者可降低術后骨折塊移位風險。
關鍵詞:橈骨遠端骨折;尺骨背側骨折;內固定;掌側入路;背側入路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5--01
腕關節是上肢重要關節,其中橈骨遠端尺背側骨組織是組成腕關節及其穩定體系的重要部分,該部位骨折會導致腕關節穩定性降低,對其正常生理功能造成極大的影響[1]。橈骨遠端骨折較常見,可占急診骨折的15~20%、前臂骨折的75%,其中25%為粉碎性骨折,部分需手術治療[2]。目前,掌側入路鎖定板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已成為橈骨遠端骨折手術治療的金標準和主流。現如今,橈骨遠端骨折中有關尺背側骨折塊復位及固定對患者術后腕關節功能恢復方式的影響受到臨床醫師的關注[3]。臨床針對橈骨遠端尺背側骨折目前治療背側入路的選擇方式仍存在較大的爭議,為分析該類患者不同固定方式對術后的影響,本文就橈骨遠端骨折尺背側骨折塊不同固定方法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100例橈骨遠端骨折患(合并尺背側骨折塊),均源自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根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A組與B組,各50例,A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20~70歲,平均(48.75±3.74)歲。B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20~70歲,平均(48.71±3.68)歲?;颊呋€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A組接受掌側入路掌側鋼板輔助背側入路固定,即協助患者選擇仰臥位,給予臂叢麻醉,給予患側腕關節掌側Herry切口,逐一分離組織暴露骨折區域,首先對橈骨遠端掌側骨折塊進行復位,應用克氏針暫時定位,選擇長度適宜的橈骨遠端掌側解剖鎖定鋼板,先固定近端螺釘,臨時借助鋼板遠端支撐掌側復位骨塊;順延前臂遠端腕背側切開(2~5cm),暴露橈骨遠端尺背側骨折塊,使用細克氏針暫時固定,經正側位電透監視至骨折復位滿意;翻轉至掌側,借助掌側鋼板遠端鎖定螺釘固定,直視下避免遠端鎖定螺釘穿出背側皮質,檢查骨折塊固定的穩定性。使用不可吸收線修復伸肌支持帶,間斷縫合皮下、皮膚,關閉背側切口;對掌側切口進行逐層縫合,置負壓引流關閉切口。
B組接受掌側入路掌側鋼板聯合背側閉合復位,即首先與A組相同,使用適宜的橈骨遠端掌側解剖鎖定鋼板放置于橈骨遠端掌側 ,運用鋼板部分螺釘對掌側主要骨折塊進行固定,通過擠壓、牽引、旋轉腕關節等方式,實現對尺背側骨折塊復位,使用C型臂X線觀察尺背側塊復位狀況;再次打入掌側鎖定鋼板部分螺釘,固定狀況滿意后,檢查尺橈關節穩定性。沖洗切口后復位旋前方肌,置入引流管,縫合切口。術后均給予患側腕關節行石膏托固定2周。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腕關節功能、橈骨遠端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高度的變化及橈骨遠端尺背側骨折塊再移位風險。①腕關節功能使用Gartland-Werley[4]評分進行分析從患者的主觀感覺、患肢手的肌力、腕關節活動度等方面進行評分,分為優、良、可、差四個等級。②對患者開展為期6個月的隨訪,于術后第2天、末次隨訪開展X線片及CT檢查觀察橈骨遠端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高度的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x±s)用于表達計量資料,χ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P決定是否有差異,其中P<0.05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腕關節功能組間比較
兩組患者腕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遠端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高度的變化組間比較
兩組患者各時間段遠端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高度的變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兩組患者橈骨遠端尺背側骨折塊再移位風險組間比較
A組50例患者均未出現橈骨遠端尺背側骨折塊再移位,發生率為0.00%,B組50例患者出現6例,發生率為1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766;P=0.001)。
3 討論
有相關數據顯示[5],近1/2的橈骨遠端骨折會出現尺背側骨折塊,特別是合并下尺橈關節損傷患者。臨床針對該類患者的不同固定方式對臨床效果影響的研究尚少。橈骨遠端背側關節高于掌側面,在受到外力傷害時,背側面骨塊極易受到損傷。橈骨遠端骨折往往會累及背側骨塊結構,若處理不當,腕關節旋前時,會導致尺骨頭移位;旋后時,極易導致尺橈骨關節脫位,對腕關節功能造成極大的影響。為此,針對該類患者尺背側骨折塊的處理極為關鍵。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腕關節功能、遠端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高度的變化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A組患者橈骨遠端尺背側骨折塊再移位風險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掌側入路鋼板聯合閉合背側復位治療能暴露橈骨遠端掌側面,相對平整的橈骨面有利于鋼板貼附,可降低對軟組織的損傷。術后對旋前方肌進行修復,可有效降低屈肌腱及正中神經被鋼板、螺釘激惹[6]。于掌側切口完成,借助掌側鎖定鋼板復位與固定背側骨折塊,能有效固定骨折,還能降低伸肌腱粘連風險。但該治療方式不能在直視下對尺背側骨折塊進行復位,單一開展背側閉合復位,骨折端穩定性相對較弱,極易出現錯位狀況。掌側入路掌側鋼板輔助背側入路固定,該治療方式能在直視下觀察掌側鋼板螺釘對背側骨折塊的固定狀況,同時觀察螺釘長度,提升固定穩定性,避免伸肌腱損傷,進一步保障骨折塊的解剖復位質量[7]。但該術式相較于掌側入路鋼板聯合閉合背側復位治療多一個手術切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且背側鋼板處于拇長伸肌腱等肌腱毗鄰,在術后恢復階段,可能引發伸肌腱激惹,但在本次研究中尚未發現。
總而言之,掌側入路掌側鋼板輔助背側入路固定及掌側入路掌側鋼板聯合背側閉合復位針對橈骨遠端骨折尺背側骨折塊固定均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但前者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橈骨遠端尺背側骨折塊再移位風險。
參考文獻:
[1] 李永耀,趙勇,程灝,等. 夾板彈性固定橈骨遠端FrykmanⅧ型骨折尺側柱穩定性的有限元分析[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0,24(30):4769-4774.
[2] 黃建新. 掌側鋼板內固定術中保留旋前方肌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腕關節功能的影響[J]. 貴州醫科大學學報,2021,46(8):976-980.
[3] 危濤,王勤業,羅亞平,等. 兩種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伴尺骨莖突基底部骨折的療效比較[J]. 臨床骨科雜志,2021,24(2):257-260.
[4] 王波. 對比分析手法復位夾板外固定與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C型骨折的可行性及有效性[J]. 中國傷殘醫學,2021,29(6):58-60.
[5] 趙和斌. 閉合復位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效果[J]. 中國民康醫學,2021,33(2):53-55.
[6] 趙永明,郭新軍,楊衛強,等. 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經肱橈肌腱入路內固定術后腕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J]. 臨床醫學,2021,41(8):69-71.
[7]吳世桐,寧仁德,方閏,等. 掌側入路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合并尺背側骨折塊的臨床研究[J]. 創傷外科雜志,2021,23(5):33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