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學生學情欠佳,課堂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是倦怠課堂,因此,提高中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成為了中職課堂改革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那么,將大問題劃歸為小問題,本文主要探討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進而優化中職語文課堂這個論題。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堂改革;優化語文課堂
如何提高中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改究竟如何改,這是大家一直在討論的話題。基于本人自身的教學經歷,從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究的角度切入,從課程體系與課程設置來探討如何優化中職語文課堂改革。
一、現狀探究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建立健全課程銜接體系。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需要,建立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聯動開發機制。推進專業設置、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銜接,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過程等方面的銜接,形成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由此可以看出,從國家的角度,中職課改的首要任務是課程體系與課程設置。
中職學生面臨與承受的升學壓力非常小,所以中職語文教學如果仍然依托于普通中學的語文教學體系,那毋庸置疑滴是將自身帶入教育教學的低谷。因此,在中職語文教改方面,不應該是要求學生學得有多么精深,而是從學生素質的角度,打開學生的知識見廣度,讓學生知道世界有多大,世界有什么,從宏觀的角度去認識世界,而不是去深挖微觀的粒子世界。
二、優化措施
基于以上,本人建議應從過去理性灌輸較強的語文教育觀走出來,針對中職學生的學情特點,加入更多的感性鑒賞因子,讓五官在語文課上都活躍起來。換句話說,中職語文課堂教學體系應擺脫傳統普通高中語文課堂體系的窠臼,讓其自身更具有新鮮性、多元性與廣泛性,同時讓學生在語文課程中也體會到可選擇性與優化性,這就需要我們從以下幾個角度去優化中職語文課堂。
一是新鮮性。所謂的新鮮性,就是讓學生體會中職語文課不再是應試型的語文課,而是會脫離課本,更多融入生活的課程。也就是說,我們在設置課堂教學內容方面,更多是提升學生的宏觀文化理念,注重從語文教育的角度,改變學生們固有的狹隘的、或是自身頑固性的、或是家庭教育滯后與局限的文化修養觀。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學會為人處事,懂得禮貌禮節,培養學生的傳統國學修養。
二是多元性。所謂的多元性,是指針對一門語文課,不再是簡單的文字理解,而是加入更多的國學文化元素,如音樂、舞蹈、禮儀、繪畫、雕塑、書法、影視劇作等等,讓學生改變過去枯燥語文課的思想,體會國學的多元化,感悟語文課程內容的多元化。
三是廣泛性。所謂的廣泛性,是指在中職語文課改方面,融入更多的專業對口素養因子。中職學生大部分面臨的畢業方式都是就業,因此,我們在教學方面,尤其是在語文教學方面,就要求我們更多地涉及一些就業對口的語文知識點。如酒店管理專業,我們可以融入一些中國傳統的管理學思想,比如《管子》;汽修專業,我們可以融入一些機械理念,如《墨子》;會計專業,我們可以融入數學計算理念,如《九章算術》;等等。這樣改革之后,語文就不再是圍繞著文學的小學科,而是一門廣而納之的國學大課程。
四是可選擇性。所謂的可選擇性,是指在中職語文課改方面,語文課程體系可設置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課型。在必修課方面,我們的課改內容主要是以基礎的語言文字能力識別鑒賞方面的能力培養為主。在選修課方面,課改主要是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文素質為目標,開設各種選修內容,如普通話基礎發聲練習課、禮貌禮節規范課、語言表達組織能力(如朗誦、演講等)培養課、漢字研習(識別與書寫)能力培養課、舞臺藝術表演課、風水文化解讀課、四書五經文化研習課、詩歌吟誦課……。我們所謂的優化中職語文課改,在可選擇性方面的改革,主要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在語文課程方面,根據自己的興趣,有更多的選擇。這樣教師也不用擔心出現自己所講,學生無心去聽的困惑了。同時,這也是本文在優化中職語文課堂改革方面的一個亮點。
五是優化性。所謂的優化性,是指在中職語文課改過程中,我們可以嘗試著模塊化的專題討論時教學。即將語文課程內容規劃為幾個討論專題,在專題主題的導引下,設置幾個方面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將該專題的內容都系統化起來。如本學期,本人在就業班的語文課程教學中,分成了五個專題(即語文認識專題、詩歌專題、小說專題、戲劇專題、大國學下的職業素養專題)。在這五個專題下面,本人又將每一個專題分設了4-5個小問題,以學生原有的文化知識為起點,加入更多的有聲元素(如音頻、視頻等)與無聲元素(如圖片與拓版文件),讓學生能夠更系統又更直觀地去欣賞語文課堂的魅力。
以上,本文主要是從新鮮性、多元性、廣泛性、可選擇性和優化型五個角度,簡單地闡述了過去兩年多來,本人在探究如何優化中職語文課程改革方面所感與所思。
課改是一種文化。那么這種文化能不能發光,還需要大家在行動中總結經驗,在經驗理念的指導下改善與提升我們現有的中職教學生產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2014年5月
(2)方元山著,《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鄭國民著,《新世紀語文課程改革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蔣成瑀著,《語文課讀解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大綱(試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張祖春、王祖琴著,《基礎教育改革簡明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7)韋志成著,《語文教學藝術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簡介:馬海波,性別:女,民族:漢,出生年月:1986年8月12日,籍貫:遼寧省遼陽市,工作單位: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爾多斯理工學校,研究方向:中職語文教育教學,學歷:文學碩士,職稱:中學一級教師,單位所在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