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峰 丁青坡
摘要:提出山水林田湖草協調發展的生態化概念,促進了國土空間規劃的提升。土地資源中宜耕土地資源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巴林右旗宜耕土地資源類型、分布和面積,得出當今生態文明建設下宜耕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對策和建議,服務于巴林右旗國土空間規劃。
關鍵詞:生態文明;耕地儲備庫;國土空間規劃
隨著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已經上升到“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推動了新形勢下的國土空間規劃和建設。土地資源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然生態系統的根本。土地資源發展的好壞關系到自然資源生態功能、質量和安全發展。基于生態建設的基礎,以赤峰市巴林右旗為研究區域,通過調查分析宜耕土地資源類型、分布、數量,綜合分析得出生態文明建設下的土地資源的發展前景和工作規劃,牢固樹立綠色優先、生態發展的科學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土地資源工作始終。
1.研究區域概況
巴林右旗隸屬內蒙古赤峰市,地處西拉沐倫河北岸,大興安嶺南段山地的東南緣。東與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鎮毗鄰;西與林西縣接壤;北與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為界;南以西拉沐淪河為界與翁牛特旗相望。地理坐標為東經118°15′~120°05′,北緯43°12′~44°27′。全旗東西長154km,南北寬139km,總土地面積為10221.48km2。版圖形狀為北與東南兩端小,西南部凸出,東北部凹進,呈“蝶”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海拔1700m到東南海拔400m逐漸傾斜。北部為山地,中部為丘陵,南部為平原區。巴林右旗轄4個蘇木、5個鎮、161個嘎查村、583個獨貴龍(組),2個街道辦事處、10個社區,總人口18.35萬人,居住著蒙、漢、回、滿、達斡爾等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8.6萬人,占人口總數的48%,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多民族和睦共處的民族聚居地區。
巴林右旗距赤峰市180km,距北京650km,距沈陽670km,距承德400km。集通鐵路、赤大白鐵路、巴新鐵路交匯于此。
根據2018年巴林右旗土地變更調查,全旗土地總面積為998008.01hm2。其中農用地面積642745.46hm2,占總面積的64.40%;建設用地面積19744.51hm2,占總面積的1.98%;其他土地面積335518.04hm2,占總面積的 33.62%。[11]具有土地利用以農用地為主、未利用地比例大,荒草地較多,后備土地資源充足、城鎮建設用地功能分區布局過度集中的土地利用特點。巴林右旗農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64.73%,其中牧草地面積比重最大,占農用地總面積的51.13%。其次是林地和耕地,分別占農用地總面積的33.82%和13.73%。未利用土地面積為336708.52hm2,占總土地面積的33.74%,后備土地資源充足,但同時反映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問題。未利用地中荒草地和沙地較多,對生態變化敏感,土地利用過程中需加強生態建設。巴林右旗建設用地尤其是城鎮工礦用地集中分布在大板鎮中心城區,城鎮空間結構呈面狀蔓延發展,今后的發展空間必將受到一定的限制。應采用“點狀”發展模式,建設相對獨立的工礦區,拓展發展空間的同時優化建設用地布局。
2.巴林右旗宜耕土地資源調查評價方法
以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為基準,采用野外實地勘察和現代GIS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對巴林右旗全域的土地資源現狀、屬性及利用狀況進行研究和比對,查清巴林右旗宜耕土地資源的類型、分布區域和面積。
2.1宜耕土地資源調查評價方法
首先收集巴林右旗遙感影像資料、土地利用資料、基礎地理信息和相關成果資料,比如: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農業普查資料、耕地質量等級成果補充完善成果、土地整治規劃數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自然保護區規劃、環保規劃等;其次進行評價單元的劃分,通過內外業調查,從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庫中提取其他草地、內陸灘涂、鹽堿地、沼澤地、沙地和裸地6個二級地類制作調查評價底圖。第三步是評價指標的選取,巴林右旗屬于內蒙古高原及長城沿線區評價指標涉及生態環境、立地條件、氣候條件、區位4大方面11項指標:生態條件、年積溫、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土壤污染狀況、排水條件、土層厚度和母質條件、地形坡度、鹽漬化程度、土壤質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第四步結合外業補充調查進行評價指標補充。
通過內外業調查,將收集到的指標資料分別勾劃形成各種評價指標專題圖,再經過數字化,利用GIS技術將參評指標圖層與調查對象圖層逐個依次進行疊置分析,對疊加獲取評價單元的指標和結果,采取“限制性因子”評價法進行評價。評價單元參評指標中,有任何指標項為不宜耕條件的,劃分為不宜耕,其余為宜耕土地資源。
2.2宜耕土地資源成果檢查內容與方法
按照要求,對宜耕土地資源評價過程和結果進行自檢、互檢和專檢。包括:成果齊全性檢查;范圍檢查;地類一致性檢查;屬性內容檢查。根據內業核查結果,選取有疑問的圖斑,針對問題,設計調查路線,進行外業實地核實,填寫外業調查記錄表,拍攝地塊實地照片,并看是否宜耕,用以修正內業評價成果。
3.巴林右旗宜耕土地資源調查評價結果
3.1宜耕土地類型
根據研究調查和系統評價,巴林右旗宜耕的可開墾土地面積為1168.47hm2,主要類型為其他草地、內陸灘涂和裸地。其中其他草地面積最大,共計1099.60hm2,占宜耕的可開墾土地總面積的94.11%;裸地面積分別為68.49hm2,占宜耕的可開墾土地總面積的5.86%;內陸灘涂0.38hm2,占宜耕的可開墾土地總面積的0.03%。
由此可以看出,巴林右旗宜耕可開墾土地主要類型是其它草地,占可開墾土地總面積的94.11%,裸地和內陸灘涂二者合計所占比例僅為5.89%。
3.2宜耕土地分布狀況
從巴林右旗宜耕的土地總量分布上看,幸福之路蘇木分布最多,面積為538.57hm2,占全旗可開墾土地總面積的46.09%;巴彥塔拉蘇木面積為266.19hm2,占可開墾土地總面積的22.78%;索博日嘎鎮面積為230.28hm2,占可開墾土地總面積的19.71%;寶日勿蘇鎮面積為58.42hm2,占可開墾土地總面積的5.00%;西拉沐淪蘇木面積為23.28hm2,占可開墾土地總面積的1.99%;查干諾爾鎮面積為42.42hm2,占可開墾土地總面積的3.63%;大板鎮面積為8.94hm2,占可開墾土地總面積的0.38%;查干沐淪鎮面積為0.76hm2,占可開墾土地總面積的0.03%。
從宜耕地類分布情況看,其他草地主要分布在幸福之路蘇木、巴彥塔拉蘇木、索博日嘎鎮、寶日勿蘇鎮、查干諾爾鎮、西拉沐淪蘇木、大板鎮,面積為476.94hm2、 266.19hm2、230.28hm2、51.56hm2、42.42hm2、23.28hm2、8.94hm2,占可開墾其他草地總面積的43.37%、24.21%、20.94%、4.69%、3.86%、2.12%、0.81%;查干沐淪鎮沒有宜耕其它草地。內陸灘涂全部分布在查干沐淪鎮,面積為0.38hm2。裸地在巴林右旗主要分布在幸福之路蘇木和寶日勿蘇鎮,分別為61.63hm2、6.86hm2,所占可開墾裸地面積的比例分別為89.98%、10.02%。
4.巴林右旗宜耕土地分布原因分析
4.1宜耕土地受地理、氣候等自然因素影響較大
巴林右旗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旗內水資源豐富,有大小河流26條,大小湖泊34個,土壤以栗鈣土為主,土層深厚且涵水能力較好,從水資源和土壤學角度來講,較適合進行開發為耕地。幸福之路蘇木、巴彥塔拉蘇木、索博日嘎鎮域內地勢較為和緩,降水充足,境內山地有多條河流發源,水資源足以保證農業生產的需要;西部的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屏障作用至關重要,生態環境條件較好,因此,宜耕土地資源面積較多。但是其他草地地勢較平坦、土質相對肥沃,是開墾耕地、建設用地的理想地類。但受氣候、土層厚度和母質條件影像,大部分區域容易沙化和荒漠化;裸地多地處丘陵山地,坡度較大,植被稀疏,土壤瘠薄,水資源匱乏,且在降水量多的年份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現象,復墾為耕地不適宜;內陸灘涂和沼澤地地勢平坦,水源相對豐富,比較容易開發,但地表常年漬水,排水不良,通體潛育化,需經改良才能正常耕種,另外內陸灘涂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因此對內陸灘涂的開發應該慎重;沙地面積較大,但是受水資源、土層厚度和土壤質地的影像,有效治理手段較少,農作產量較低,開發利用難度較大。考慮生態環境建設的因素,很多其他草地不宜開發。
4.2宜耕土地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民開墾擴大耕地的積極性高漲,開墾草地、荒山荒坡、開墾灘涂、坑塘等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毀林開荒、蠶食林地、在原有耕地的基礎上向外擴張,將耕地頭的“抹牛地”、地邊的草格子和一部分水渠、堤壩、農村道路開墾成耕地。同時由于寶日勿蘇鎮、西拉沐淪蘇木、查干諾爾鎮、大板鎮和查干沐淪鎮位于西拉木倫河和查干沐淪河兩側,先天條件較好,水資源充足,耕地面積較多且多為河水灌溉,耕地較多。但是由于人口較多,近年來降水量持續偏少,地表水資源嚴重不足,多數耕地通過土地整治等項目轉為地下水灌溉,且由于部分區域土地資源面臨著嚴重的沙化和鹽漬化問題,生態風險較大,生態條件很脆弱,因此宜耕土地面積較少。
4.3宜耕土地受生態因素影響較大
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宜耕土地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必須以生態安全為基礎,充分考慮生態安全、生態穩定和效益,在開發利用過程中不能破壞和威脅到生態平衡,保證可持續利用。其他草地、內陸灘涂不僅僅是良好的生物棲息地,良好的物種基因庫,貿然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極有可能會導致物種消逝,打破生態平衡,破壞生態安全,反之,不開墾將會使整個生態系統更加多樣性發展,更穩定。
5.生態文明建設下宜耕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對策建議
巴林右旗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地勢較為平坦,抗風能力較差,宜耕土地資源多以其他草地為主,若直接開發為耕地,對于局部生態環境乃至全區的生態系統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要以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為指導,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以“生態合理建設,資源協同發展”的思路,保證生態文明建設下宜耕土地合理發展,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發展巴林右旗經濟。
5.1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濕是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手段
宜耕土地資源不僅僅關系到區域農業的發展,更關系著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響到社會穩定與和諧。對于農業基礎設施較差、產量較低,且存在一定的農林矛盾的土地資源,應逐步退耕還林;土壤肥沃、水資源有保障、農作物產量較高且不再在保護區內土地資源可以繼續耕種,反之,應逐步實施退耕還草;位于河流湖泊周邊較近,且受豐水期影響較大,風蝕荒漠化較嚴重的耕地,應實施逐步的退耕還濕。有計劃有步驟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水,加強生態退耕的工作力度和投資強度,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土地資源生態功能。
5.2大力推進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
積極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實施,將廢棄的居民點拆舊區,通過土地整治、工程規劃,變成高產、穩產田,提高廢棄村莊利用效率,緩解土地供需矛盾,提升宜耕地數量、質量,保護生態環境。實施增減掛鉤項目,既可為搬遷農牧民安置提供用地保障,又能為搬遷農牧民建新居、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促進城鄉用地布局調整,優化用地結構,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度,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5.3土地利用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增強土地生態功能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前提,協同發展為目標,結合巴林右旗宜耕土地資源現狀,按照土地資源自身的適宜特性、承載能力和宜地利用原則,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水則水,遵循自然客觀規律,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突出生態效益外,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行開發改造并舉,產能與效益同步發展,開源與節流并重,以實施高效節水措施,提升農產品產量,改善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先易后難的進行宜耕土地資源開發。
巴林右旗宜耕土地資源分布較廣,數量較多,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是處于農牧交錯帶,二是受自然條件和人文風俗習慣影像,生態風險較大,從生態文明建設安全角度考慮,國土空間規劃中對于宜耕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要充分考慮人與自然、山水林田湖草人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美麗中國。
參考文獻:
[1]賈樹海,李金典,謝東祺,方向偉,等;內蒙古巴林右旗耕地及耕地后備資源生態安全研究[J].土壤通報, 2016, 8(1): 777-782.
[2]杜蒙,賈樹海,丁青坡,苑喜軍,等;內蒙古溫帶半濕潤地區典型土壤系統分類及參比[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 2017, 7(1): 24-29.
[3]丁青坡.關于土地整治項目績效評價作為驗收標準的可行性研究[J].西部資源, 2016, 2(1): 139-140.
[4]潘春宏,張裕鳳,丁青坡,等;內蒙古農牧交錯帶土地整治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2010自然科學學術論文內蒙古土地與轉變發展方式論文集. 285-292.
[5]方應波,胡建團,王厚俊,等;生態文明視角下農業生產效率評價——以廣東省為例.湖南工業大學學報, 2020(11): 69-75.
[6]彭琛琛,蔡玉梅,邊振興,等;煙臺市生態紅線劃定研究.浙江農林大學學報. 2018(5) :818-828.
[7]高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綜述.農村經濟與科技. 2020(20): 1-2.
[8]王延波,張純燕,等;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20(09): 6-9.
[9]郭雨童,董軍,等;習近平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態倫理價值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09):8-10.
[10]宋琳.民族文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借鑒意義——以彝族為例.漢字文化. 2020(18):第148-149.
[11]巴林右旗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