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落實,在初中美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時刻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緊貼“立德”和“樹人”兩個方面,有效將立德樹人理念與美術教學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美術課程的興趣與文化認同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美術 德育 融合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6.145
在初中美術教學課堂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地進行教學實踐,從而結合德育教育內容,提高美術教學效率,進一步加強學生良好德育素養。本文總結了美術課堂滲透德育知識的重要性,探索了具體的融合措施。
一、在初中美術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美術這門基礎課程,肩負著學生美育教育的重要責任,是教師提升學生審美意識的重要手段。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初中美術課堂,不僅能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更有助于保證德育工作的教學效果。與其他學科相比,美術課堂更能讓學生輕松愉悅地參與其中,獲得較好的教學氛圍。美術課堂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更符合初中學生的興趣點和認知點,比傳統、單一、枯燥的知識點灌輸學科更加生動。因此,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加入德育教育,能夠以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塑造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融匯于課堂上的德育教育,影響力會長久保持??傊?,通過在美術課堂滲透德育教育內容,加強了立德樹人教育水平,利于提高學生對于“真、善、美、假、丑、惡”的認識,從文化自信角度分析,學生提高了對于美術文化的理解,加強了對于傳統美術文化的認識,從而不斷提高學生文明習慣與審美情趣,進一步加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二、初中美術教學與德育教育融合的創新策略
(一)注重美育教學,使學生發現美術的魅力
初中教師不僅有傳授理論知識的義務,還需要對學生的審美價值觀進行合理引導,根據教學內容,帶領學生進行美術藝術品鑒賞,讓學生在頭腦中對中外文化有根本了解,提升學生審美價值觀的同時,促進文化傳承,將美術與德育完美融合。
比如教師在教授“傳統紋飾,民族風格”時,可以先講述紋飾、圖騰的發展史,逐步建立學生的文化意識,在學生掌握教師傳授的教學內容的方向后,再由教師帶領學生到一些傳統文化村實地觀看。讓學生嘗試制作圖騰,依照教材上的內容或當地人民講解的步驟嘗試制作,學生將自己制作的圖示展示在課堂上,教師再對學生展示的內容進行對比評價。此時教師需要注意評價方式,多對學生的作品加以鼓勵,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信心。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熟悉紋飾的細節,先通過一些基本常識灌輸讓學生對講解紋飾有基礎了解,再深層品味其蘊含的意義,培養文化意識,提高動手能力。學生在鉆研和動手制作的過程中,身心皆得到發展,民族自豪感提升,自信心增強,促使學生熱愛自己的作品,熱愛生活。從而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以及文化傳承意識。
(二)結合教材內容,講述藝術繪畫特點
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影響他們對藝術的理解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因此,教師可利用思維導圖分析相關藝術家的繪畫特點。學生借用氣泡圖有效總結,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相關繪畫的特點,增強學生對藝術內涵的領悟和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力,降低德育教育的難度。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影響學生對藝術的理解能力。教師需要采用思維導圖分析的教學模式,帶領學生分析藝術家的繪畫特點。學生使用氣泡圖總結繪畫特征,讓學生有更直觀的了解,培養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增強學生對內含的掌握和感知,使德育教育更加高效。
例如,教師在教學“點、線、面的魅力”時,以著名畫家齊白石的作品舉例,學生們在課堂上利用氣泡圖先簡單掌握齊白石老先生繪畫作品的個性特色,作品的根基是人文畫,用筆雄渾,用墨酣暢,顏色艷麗,風格毫不拘泥。且齊白石先生擅長花鳥,喜歡花鳥魚蟲構建在同一畫面上。再借以引出齊白石先生推薦的作家,比如朱耷、徐渭等藝術家的人文畫,理解他們的繪畫特點,尋找他們與齊白石先生畫作的異同,再由學生將不同作品的意義和特點填寫在氣泡圖里。在課堂上展示齊白石先生的書法作品,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學生通過各時期齊白石先生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直觀感受到作品風格的變化。以文化解讀,來了解藝術大師的非凡魅力,尋找藏匿在作品中齊白石先生熱愛生活的藝術赤子之心,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德育教育。
(三)結合教學實際,在工藝制作教學中滲透德育
學生一般都喜歡融入生活化元素且動手性強的工藝制作課,因為工藝制作課程不僅開放自由且趣味十足,將趣味融入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教學工藝制作課程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增強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感知力。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手工藝品的制作活動,開放且趣味十足,并將德育要素融匯到活動中去。從形式上來講,增強的是課堂的趣味性,而從意義上講,這無疑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對作品的鑒賞力,將立德樹人教育融入其中。
比如教師在“日用器具”教學中,可以將端午節這一節日主題融合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動手制作在端午節中會使用到的器具。教師讓學生自己先去了解和端午節有關的習俗文化,將隨手可見的生活用品利用起來,制作創意粽子、彩蛋等手工作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節日相關的文化要素往往蘊含了民族的智慧和結晶。在制作這些器具的同時,學生感受到了民間藝術文化的洗禮,不僅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更增添了民族情懷。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變得活躍發達,且將德育教育滲透在了實際教學中。
三、結束語
作為美術教師要提高對于德育教育的認識,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重視結合美術教學內容,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創新美術教學方式,從而有效的提高美術教學與德育教育的融合效果。
參考文獻
[1]趙利華.德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探究[J].亞太教育, 2019(10):121.
[2]張金象.針對融德育于初中美術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國新通信,2019,21(12):194.
[3]王藍蘋.淺析初中美術教育的德育滲透[J].美術教育研究,2018(18):150.
[4]錢海峰.初中美術欣賞教學中的策略探討[J].美與時代(中),2017(04):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