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清文 張曉林 田貞
摘? 要: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語文作文材料選自毛澤東《體育之研究》中的“體育之效”,跨越百年,回溯經典,闡釋了深刻的人生之道。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從高考作文材料的選材、內涵及影響等角度進行剖析。研究發現,選材符合時代發展與現實需求,內涵呈現人生哲理的層層遞進,影響產生多方共鳴的正向作用。在新時代學校體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進程中,《體育之研究》“進高考”為未來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考與啟示。
關鍵詞:《體育之研究》;高考;學校體育;體育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12-0044-02
一、選材:符合時代發展與現實需求
2021年,全國新高考I卷語文作文題材料選自毛澤東(二十八畫生)的《體育之研究》(以下簡稱《研究》)一文中的“體育之效”部分段落內容[1]。2021年高考命題組選擇《研究》部分內容作為語文考試的作文材料,無論是從時代發展的角度,還是從現實需求的情況來看,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體育之研究》與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遙相呼應”
毛澤東所撰寫的《研究》一文,發表于1917年的《新青年》。時隔百年,《研究》一文以高考語文作文材料的形式出現在公眾視野中,與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遙相呼應”。
黨的領導人作為黨的領導核心,是推動黨的發展的重要參與者。《研究》一文作為毛澤東的早期文稿,同時也是毛澤東公開發表的比較系統的第一篇文章,對研究毛澤東個人特征與“毛澤東思想”都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在2021年全面開啟黨史學習教育的主旋律下,《研究》一文“進高考”,無疑是積極響應了黨史學習教育的全民浪潮,同時,也讓在考場奮筆疾書的學子們重溫百年紅色經典。
(二)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急需《體育之研究》的思想引領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入新時代之后,學校教育更要明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等問題。現階段,我國學校大中小不同學段中仍然存在兒童身體發育孱弱、青少年體質健康低下、男性學生“陰柔化”等諸多現象。毛澤東在《研究》中指出,“體實致遠”,沒有強健的身體,怎能實現高遠的意志,并且也提出了“德智皆寄于體”,體育具有“增知識、調情感、強意志”等功效[2]。因此,身心的全面發展對于學校教育而言,應當是“培養什么人”的合理答案。
2021年高考命題組選擇《研究》一文中“體育之效”的部分段落作為作文題的材料,一方面,使學生體會材料內容蘊含的價值啟示,促成自身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或許希望通過高考這一次人生大考,使學生在賞析《研究》“體育之效”部分內容之時燃起興趣,進而品讀《研究》的全文,從中獲取引領自身身心健康發展的思想真諦。
二、內涵:呈現人生哲理觀念的層層遞進
2021年全國新高考I卷語文作文題從《研究》一文中的“體育之效”部分節選了相關內容,從人體科學的基本觀點、積極向上的發展觀念與良性成長的處世之道三個方面,層層遞進,使學生體會與分析材料蘊含的人生哲理觀念。
(一)人體科學的基本觀點
作文材料的開頭就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從《研究》的原文內容上,則為“人之身蓋日日變易者:新陳代謝之作用不絕行于各部組織之間……”[2]由此發現,材料引用《研究》原文的內容不僅從字面內容上闡述了“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的科學理論,還從文章的結構上作為說明句,為提起下文的解釋,奠定了人類身體存在科學發展的主基調。從本次作文材料的全部內容來說,該句闡述了人體科學的基本觀點,為后面材料內容做了充分鋪墊,同時,也為后面材料內容啟發學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發散的思維,打下了堅實的邏輯基礎。
(二)積極向上的發展觀念
在作文材料中的第二句提到,“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對照《研究》原文的前后內容,則為“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雖六七十之人猶有改易官骸之效,事蓋有必至者[2]”。本句話的意思是:眼睛看不清楚的可以變得看得清楚,耳朵聽不清楚的也可以聽得清楚。用“雖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也還有改變官能、骨骼的可能”作為例證,一方面再次闡述了人類身體具有科學發展的原理規律,并不是永恒不變的,與上文的“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緊密承接、相互聯系;另一方面,蘊藏了人們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的本意,闡述人們就算眼睛看不清、耳朵聽不清,也可以通過積極的方式加以恢復,用六七十歲老人也能改變身體機能的積極態度加以說明。因此,“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在闡述人體科學基本觀點的基礎上,更加著重地指出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發展觀念。
(三)良性成長的處世之道
在表明了人體科學的基本觀點和積極向上的發展觀念之后,作文材料引用《研究》中的內容,為考生“埋藏”了更加深刻的處世之道。材料中指出,“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1]”。這說明,先天的強者如果肆意妄為,沒有嚴于律己,終究會逐漸變弱;而先天的弱者如果自覺鍛煉,彌補自身弱點,終究會逐漸變強。毛澤東雖然在此處以身體的強弱和心境的變化,闡述了“強者不應自持自喜,而弱者也不應自暴自棄”的人生觀念,但是從另一個層面而言,人的發展,無論是先天的強大,還是后天的強大,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如果肆意妄為,都將走向毀滅。反觀,一個人先天的弱小,或者在后天某方面存在不足,都應當積極面對,彌補自身不足,終有一天會變得強大。因此,作文材料的倒數第二句話,“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也總結出作為強者不要“自持自喜”、弱者不要“自暴自棄”的觀念。在最后,材料提及“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1]”,闡述了“即使弱小,也可能是自然要促使你變強”的觀點,更是給予某些弱者的積極向上的“力量”。
三、影響:產生多方共鳴的正向作用
高考是學生學業生涯的一次歷史性時刻,又有“十年寒窗苦讀,只看今朝”之義。我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就成為學生有權接受高等教育的選拔性、公平性的大考。因此,高考不僅成為學生和家庭十分重視的大事,也變成社會各界每年密切關注的熱點。時隔百年,《研究》一文再次引發全民熱潮,均從社會輿論、學校責任、學生感悟等方面產生多方共鳴的正向作用。
(一)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改善體育污名化現象
在體教融合不深入的情況下,我國競技運動員普遍存在教育程度低和文化內涵淺的現象。這些種種因素,使得我國體育污名化現象尤為嚴重,對從不同狹隘的角度也產生了體育的刻板印象。當《研究》一文“進高考”后,首先讓國內社會各界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同志曾對體育進行了深刻的研究,并且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從偉人的形象效應上,使國民開始重識“體育”。而高考作文試題中引用的正是《研究》中“體育之效”的內容,使體育的功能、價值及作用真實、具體地展現在公眾面前,形成了良好的社會輿論,為體育教育的繁榮發展創設了思想意識環境。正如毛澤東創作《研究》之時,國內正在嘗試進行新文化運動一樣,此時的中國,更具有跨越百年的經典之作,再次啟蒙國民思想,改善體育污名化現象。
(二)重塑體育教育的地位,復歸學校全方位育人
學校體育教學始終屬于邊緣化狀態,體育(體育與健康)課程也作為“副科”成為學校教學的“附科”,可有可無。高考“考”什么,學校就“教”什么,學生也在應試教育環境下,喪失對體育原有的興趣。固然現階段,體育在全國各省市中考中的所占比重較大,但是,社會各界和學校仍然未深入認識體育、了解體育育人的全部功能和價值。《研究》一文“進高考”后,不僅為學校體育的發展創設了輿論環境,還從體育育人的角度,為學校揭示了體育蘊含的人生哲思。讓學校教育明晰了,體育不僅能“健體強人”,還能夠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感悟身體的變化,遷移對生活其他方面的感知。體育源于生活,其中也自然蘊含著全方位育人的價值理論。因此,《研究》“進高考”對學校責任而言,重塑了體育教育的地位,復歸了學校全方位育人。
(三)借助以體喻理之功效,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面對高考作文中的《研究》材料,考生不僅要根據材料內容,結合自身感悟寫一篇800字的作文,更是在賞析材料內容的同時,在高考這一個特殊的時刻,使材料中的諸多理念深入內心,成為伴隨一生的價值觀念。正如,“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為考生闡述了人體科學的基本觀點;“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為考生樹立了積極向上的發展觀念;“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以此告誡考生,即使自己身為強者,也要時刻保持謙卑態度,躬行做事。在高考這個重要的時刻,考生在結束考試之際,又要踏上新的人生征程。高考作文將《研究》一文作為材料,借助以體喻理之功效,為考生樹立了健康的科學觀、積極的生活觀、良性的發展觀,為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思想觀念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I卷)語文科目試題[N].北京:教育部考試中心,2021.
[2]毛澤東.體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58.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20YJC890046);四川師范大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項目(川師教[2020]8號-122)]
(四川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6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