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進



摘要:目的:探討抑郁癥采用藥物聯合認知行為療法、心理社會支持展開治療價值。方法:研究對象為50例抑郁癥患者,均為淮安市新安醫院精神科2018年5月-2021年5月收治,應用數字表隨機分組,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例,前者運用藥物治療并聯合認知行為療法與心理社會支持,后者單一性開展藥物治療,對實施干預前后兩組抑郁癥患者心理韌性水平(堅韌、自強、樂觀)、心理狀態、認知功能與社會支持得分予以評測。結果:護理前,患者CD-RISC各分項評測值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堅韌、自強及樂觀三項評測值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觀察組評測值較對照組更高(P<0.05)。借由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及焦慮量表(HAMA)測評顯示,兩組在開展護理工作前,各項指標得分均無明顯差異(P>0.05);開展護理工作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所測分值均下降,觀察組呈更低水平(P>0.05)。兩組開展護理工作前,認知功能得分與社會支持得分均無明顯差異(P>0.05);開展護理工作后,觀察組兩項得分結果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藥物治療抑郁癥基礎上,聯合開展認知行為療法與心理社會支持,能增強患者心理韌性水平,改善不良情緒,提高認知水平與社會支持水平。
關鍵詞:藥物治療;抑郁癥;認知行為療法;心理社會支持;不良情緒
【中圖分類號】R74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5--01
前言
抑郁癥屬于臨床常見的情感性精神障礙疾病,患者臨床表現通常為認知功能下降,并伴隨持續性的情緒低落、興趣喪失、悲觀等[1]。該病的發病原因主要與患者家族遺傳、社會、心理、生活等因素相關。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所帶來的精神壓力也不斷變大,致使抑郁癥發病率提升,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2]。臨床上對于抑郁癥的治療,通常采用藥物的方法,但療效并不理想。認知行為干預與心理社會性支持治療能夠糾正患者錯誤認知,減輕負性情緒,并對其心理障礙具有改善效果[3]。對此,本研究將探討藥物治療聯合認知行為干預以及心理社會支持治療對抑郁癥改善效果,現將方法與結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50例抑郁癥患者,均為淮安市新安醫院精神科2017年5月-2020年5月收治,應用數字表法隨機分組,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例,前者運用藥物治療并聯合認知行為療法與心理社會支持,該組研究對象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齡范圍18-72歲,平均取值為(45.85±1.15)歲;后者單一性開展藥物治療,該組研究對象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齡范圍19-72歲,平均取值為(45.77±1.65)歲;兩組抑郁癥患者基線資料水平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均≧18歲;②所有患者經漢密爾頓量表測評,抑郁分值均超出17分;③患者文化水平均在初中及以上;④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表示對研究內容理解。排除標準:①正在接受心理治療或一直服用抗抑郁藥物治療者;②伴隨嚴重器質性精神障礙者;③合并嚴重心腦系統、肝腎系統、血液系統以及免疫系統等嚴重功能障礙或身體極度虛弱者。
1.2方法
對照組單純采取藥物治療,服用藥物為帕羅西汀片,初始劑量為10mg/d,連續服用兩周后,依據患者病情變化,逐漸增加使用劑量,可增加至40-60mg/d。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藥物治療基礎上,聯合認知行為治療以及心理社會支持治療:(1)認知行為療法:為患者制定活動計劃,并布置家庭作業,幫助患者進行自我檢測。對患者存在的負性情緒和不良想法進行檢驗評估,指導患者運用合理的方式改善存在的負性想法,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促進其認知行為水平的提升。(2)心理社會支持治療: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和鼓勵,并幫助其調理心理狀態。結合患者家屬共同展開健康教育工作,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支持。
1.3觀察指標
(1)心理韌性水平比較:以中文版心理韌性量表(CD-RISC)為工具評測患者干預治療12個月后心理韌性水平,量表涉及堅韌、自強、樂觀三個維度,總25個條目(0-100分),得分越高即患者心理韌性水平越高。(2)心理狀態比較:分別在開展護理工作前后借由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及焦慮量表(HAMA)展開分值評價,HAMD評分原則為:<8分表示正常,8-20分為可能存在,21-35分為肯定存在,超過35分表示嚴重;HAMA評分原則為:<7分為正常,>7分為可能存在,超過14分為肯定存在,超過21分為明顯存在,>28分為嚴重。(3)認知功能與社會支持對比:分別在兩組開展護理工作前后,采取蒙特利爾認知功能評估量表 (MOCA) 評估患者認知功能,該量表總分為30分,得分與認知功能呈正比;使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 (SSRS) 評估患者社會支持得分,該量表總分為83分,得分與社會支持呈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數據均在SPSS22.0中精準錄入,組間計量資料應用(x±s)予以表述,經t檢驗獲取結果;計數資料應用(%)予以表述,經χ2檢驗獲取結果,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心理韌性水平比較
護理前,患者CD-RISC各分項評測值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堅韌、自強及樂觀三項評測值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觀察組評測值較對照組更高(P<0.05)。數據如表1所示。
2.2心理狀態比較
借由HAMD及HAMA測評顯示,兩組在開展護理工作前,各項指標得分均無明顯差異(P>0.05);開展護理工作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所測分值均下降,觀察組呈更低水平(P>0.05)。數據如表2所示。
2.3認知功能與社會支持對比
兩組開展護理工作前,認知功能得分與社會支持得分均無明顯差異(P>0.05);開展護理工作后,觀察組兩項得分結果均高于對照組(P<0.05)。數據如表3所示。
3 討論
抑郁癥作為臨床常見的情感精神性疾病,與患者所處環境和生活壓力相關?;颊邥陂L時間的失落和低迷狀態中出現一系列消極反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4]。抑郁癥患者普遍伴隨較為嚴重的認知行為障礙,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帶來干擾。臨床上治療抑郁癥普遍采取藥物方式,以緩解病情發展??挂钟羲幬镏?,帕羅西汀屬于選擇性較高的藥品,能夠減輕患者抑郁癥的臨床癥狀,安全性較高。雖然依靠藥物治療能起到一定效果,但也只能抵抗患者病情的加重,無法消除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礙。
借助認知行為療法與心理社會支持治療,能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對其存在的心理障礙進行消除,便于提高患者認知功能[5]。另外,心理社會支持治療的開展,能通過展開健康教育、家庭關懷,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并在家屬的共同監督下,保證患者用藥依從性的提高,引導患者回歸社會,幫助其開展工作、學習等社會活動,能使患者逐漸恢復正常的社會功能。就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藥物治療基礎上聯合認知行為治療與心理社會支持治療后,該組患者心理韌性得分高于對照組、焦慮感與抑郁感得分低于對照組、認知行為與社會支持得分高于對照組,提示藥物聯合認知行為治療與心理社會支持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癥表現,提高其自信程度,降低負性情緒,突出了此種干預方式應用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藥物治療抑郁癥基礎上,聯合開展認知行為療法與心理社會支持,能增強患者心理韌性水平,改善不良情緒,提高認知水平與社會支持水平。
參考文獻:
[1]孫寶民. 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療法結合心理社會支持治療抑郁癥的臨床效果[J]. 中國實用醫藥,2017,12(02):25-27.
[2]王福玲,李春曉,滿冬梅. 認知行為療法和心理社會支持干預結合藥物治療對產后抑郁癥的干預效果研究[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4):13-14.
[3]葉百維,邱大宏,劉月霞,等. 認知行為療法結合心理社會支持治療對抑郁癥臨床效果的影響[J]. 中國醫藥科學,2017,7(15):168-170.
[4]黃莉. 抑郁癥患者認知行為療法聯合康復治療的效果分析[J]. 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20,21(01):36-39.
[5]高丙路,楊永剛,李曉紅. 艾司西酞普蘭聯合認知行為療法治療隱匿性抑郁障礙的療效[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0,28(10):1451-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