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雨林

摘要:征信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石。近年來,我國在個人征信主體權益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在對比研究國內外法律及具體操作的基礎上,對我國個人征信主體權益保護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結合我國實踐提出了加強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的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征信;信用主體;權益保護
隨著信用經濟規模的逐步擴大和信用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建立個人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機制的共識已逐步形成。對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已經成為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合理完善的制度加以規范,并配套以完善的監管、自律加以保證,是個人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機制的必由之路。
一、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的范疇
個人信用信息也稱作個人數據(Personal Data)或個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1],是指真實記錄居民個人參與信用交易活動情況以及能夠反映個人遵章守紀、履行承諾和義務等情況的各項信息和數據。從世界各國的情況看,多數歐美國家的信用信息服務立法主要是以個人數據保護為主要立法對象,而涉及企業征信的內容較少[2]。個人信用信息的主體權益保護是指在個人信用信息征信使用的整個過程中,通過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等手段,保證信用信息主體的個人隱私、人身安全等權益不會因為相關信用信息的傳播與使用而受到侵害。
二、國內外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現狀與啟示
(一)國外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現狀及特點
加強對個人信用信息主體權益的保護已經成為全球共識,歐美等發達國家、地區一般采取專門立法的方式來保護信用信息主體的合法權益。有資料顯示,已經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個人信用信息法律體系。歸納起來,主要分為兩種立法模式,分別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平衡保護立法模式和以歐盟國家為代表的嚴格保護立法模式。
1.平衡保護立法模式
美國的個人信用信息立法平衡考慮了征信業的發展和個人主體權益保護兩方面因素。美國的信用信息相關立法規范近20部,其立法規范的對象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指針對“信息征集”與“信息提供”過程中的信用信息開放與保護;第二部分是指針對“信息服務”環節中使用信用信息的規范性、正確性。
《公平信用報告法》是美國信用信息立法中最主要的法規。該法從信用報告使用目的、信用報告機構和用戶的義務、消費者的權利及法律責任等方面做了詳細規定,以防止消費者的隱私受到以商業為目的的濫用[3]。信用局只能將個人信用信息提供給貸款人及其授權代表,而不能提供給其他任何人,包括消費者個人本人[4]。
2.嚴格保護立法模式
歐盟國家大部分是征信國家,在個人信用數據保護方面,歐洲國家都較為嚴格,形成了一套自己獨有的做法[5],更加關注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在1997年頒布的《歐盟國家數據保護指南》中,個人數據被認定為一項基本人權,應受到最為嚴格的保護。德國2003年出臺了《聯邦數據保護法》。法國2004年出臺了《法國數據處理、數據文件及個人自由法》。
世界各國信用信息立法的目的都是尋求信息主體權益保護與信息共享效果兩者的共贏。以美國和歐盟為代表,對于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立法在保護內容上的差別如表1所示。
(二)我國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現狀
第一,我國征信業尤其是個人征信業的發展起步相對較晚,與之相適應,對個人征信主體權益的保護工作也正處于逐步推進過程中。目前,我國對于個人主體的信用信息還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對個人隱私的保護規定散見于一些法律法規中。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刑事訴訟法(修正)》等均只提及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條款,如不得公開、不得侵犯、不得泄露、不得供第三方查閱等,而沒有具體劃定個人隱私的信息范圍和披露程度[6]。
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并出臺了《關于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建立個人信用制度的建議。2003年發布的《上海市個人信用征信管理試行辦法》,2007年發布的《浙江省個人信用信息征集和應用管理辦法》《江蘇省個人信用征信管理暫行辦法》等一些地方性行政規章也對個人信用信息的征集與使用做出了相應規定。
隨著信用信息服務的不斷發展,我國對于信息主體權益保護重視程度也不斷提高。國務院《征信業管理條例》于2013年1月21日以國務院令第631號正式頒布,并于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征信業管理條例》正式出臺,標志著我國征信業終于步入有法可依的發展軌道。
第二,對比國外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的發展,我國對于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主要存在下列方面的不足:一是整個社會信用環境及體系尚未完全建立。我國不是完全征信國家,涵蓋全社會各行業的征信工作建設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經批準設立的經營個人征信業務的征信機構,憑個人征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向公司登記機關辦理登記。2021年距離個人征信機構試點工作已有七個年頭,在這七年中,央行共頒發了兩張個人征信業務牌照。二是缺乏獨立的專業監管部門。征信業務具有其特殊性,歐美等西方國家往往設立專門的機構對其實施監管。而我國還處在多業監管的局面,缺乏統一有效的監管。雖然《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及其派出機構依法對征信業進行監督管理,但實際上對于個人信用信息權益的保護除了中國人民銀行外,國家發改委、公安部、工信部等部門也都有涉及個人信用信息權益保護的規章、文件。三是社會公眾權責意識不夠,信用信息主體對于自身信息的價值缺乏應有的重視。目前我國仍處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初級階段,社會公眾對個人信用信息的保護意識還普遍缺失。常出現的事件包括身份證外借導致個人信用信息被盜用、因個人信息保存不當導致被不法分子頻繁交易等。如某企業在代申報員工2015年度個人所得稅時,稅務申報系統提示員工在多個單位領取工資,核查后發現員工身份證信息被盜用了。
三、個人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的對策、建議
從各國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經驗可以看出,保護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一要保證信息的自由流通,二要兼顧信用信息服務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可從法制建設、設立運營、行業監管與社會監督四個方面考慮,打造全方位的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框架。
(一)加快征信立法進程、完善已有法規制度
我國對于信用信息主體權益的保護應從規范法律制度開始。法律制度的起草和制定應致力于尋求市場經濟活動中信用信息價值的有效發揮與信息主體權益保護之間的適度平衡。
第一,提高立法層次,出臺相關法律。我國沒有征信的歷史傳統,因此借鑒國外征信活動中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立法模式,在《征信業管理條例》基礎上,盡快出臺個人信息數據保護、信息使用發布等法律法規,完善信息主體保護制度,有針對性地制定新的層次高的法律,才能滿足征信體系建設發展的需要。
第二,細化、完善《征信業管理條例》。建議盡快出臺《征信業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提升其可操作性。各相關部門應以已實施的《征信業管理條例》為依據,盡快出臺涵蓋個人信用信息權益保護工作的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作為《條例》的重要補充。
首先應在實施細則中明確需要保護的信用信息主體相應的法律權益。一是同意權。可考慮先參考歐洲“嚴格保護”的模式,后過渡到美國“個人征信前無須本人同意”模式。二是控制權。指信息主體對于自己的信息具有知情權和異議權。三是請求刪除權。個人信息主體對于已經存儲的征信信息,按照法律規定應該刪除的情況下,可以要求信息持有方將其刪除的權利。四是救濟權。在信息主體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得到救濟的權利。其次在程序上要制定包括查詢授權文本、查詢檔案資料管理等操作規范。
(二)規范征信中介機構設立、運營行為
在征信中介機構設立及運營過程中,我國也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規范其經營行為的合法性。
一是明確個人信用信息采集與使用的范圍、方式。不但要規定信用信息服務機構采集信息的內容和方式,還要對不同領域、不同用途的信用信息采集范圍進一步加以明確。
二是保證個人信用信息采集的準確性、安全性。信用信息服務機構在信息征集使用過程中要確保個人信用信息的完整、真實和準確。征信中介機構必須建立嚴格的內控制度及安全防范措施,成為信用信息的合格保管者與使用者。
(三)設立專門、獨立監管部門,加強行業發展自律
一是建議成立專門、獨立的征信業監管機構,對征信中介機構實施全方位監督,包括征信過程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監管。
二是對于從事征信中介的行業,自身也應主動加強對信息主體權益的保護力度。通過加強行業協會等自律性組織建設,建立中介機構對于權益保護的內生機制,鼓勵和引導征信機構著眼于長期規劃,避免通過非法征集使用信息來提升利潤等違規行為。
(四)培植社會信用監督意識、實現征信環境良性循環
制度與監管相對于個人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來說是強制性力量,全社會的信用意識與監督意識則是一種非強制性的權益保護監督。全社會的信用意識與監督意識雖然不如制度與監管的方式見效快,但其優勢在于效果持久。全社會的信用意識與監督意識其作用往往會好于制度及監管約束。例如近年來個人隱私信息遭到泄露等報道不斷見諸媒體,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的建設進程。
四、結束語
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是個人信用征信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是個人信用征信規范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標志。個人信用信息權利的法律保護與有效率的信用信息使用,推動征信業的健康發展,是我們的根本目標。本文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從法制建設、設立運營、行業監管與社會監督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是加強我國個人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的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李朝暉.個人征信中信息主體權利的保護——以確保信用信息公正準確性為核心[J].法學評論,2008(04):31-36.
[2]孫玉榮.個人信用征信過程中的隱私權的保護[J].法學雜志,2006(03):59-62.
[3]張明.個人征信體系建設中數據主體法律保護問題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05):82-86.
[4]王海妹.美國個人信用信息體系的特點及啟示[J].金融會計,2005(06):41-43.
[5]艾茜.個人征信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6.
[6]戴菱.淺談信用信息主體權利保護與信用體系建設[J].消費導刊,2009(14):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