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興肖
【摘要】本文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面從自身素質的提高、課堂教學觀念轉變及在課前的準備,優化課堂教學手段與課后反思等方面談了自己的體會,有利于小學數學教師的個人成長。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手段;暈輪效應;教師成長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在教師的頭腦中逐步確立和鞏固,于是,課堂教學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但是,我們在為許多教師大膽創新、張揚學生個性、追求獨特教學風格而感到欣喜的同時,也發現一些教師在課堂上耍弄“花拳繡腿”,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放任、隨意與浮躁,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傾向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為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就要落實“掌握知識、發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維教學目標,使學生成為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有高尚人格的 主體性的一代新人。這里的所謂人格,是指學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總和。這不僅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 奮斗目標,也是督導評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依據。現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構想如下:
一、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總體的構想
1.教學指導思想是否符合現代教學論原則;通過教與學雙邊活動是否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以促進每個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和提高各種數學能力,完善人格,獲得全面的發展。
2.教學目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確定是否有利于全體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小學數學最佳知識結構。即,那些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則、規律、公式和數學思想組成的知識系統,并且是按照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能被小學生所接受、理解、難易適度的知識系統。
3.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否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潛在智能的開發和提高;是否通過“獲得 知識”和“應用知識”兩種途徑培養和形成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操作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4.在課堂教學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的落實,又兼顧“因材施教”的推進。
5.課堂教學是否較好地體現了“認知結構”、“教材結構”、“教學結構”三者和諧一致的整體關系。
6.全體學生在求知的全過程中,興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質量與程度如何,發展趨向是否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7.進行“知識”與“能力”方面的課時教學效果的量化測試和“智能”與“情意”方面相應的課外跟蹤考查結合。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三維教學目標”的構想。
(一)對“掌握知識”的構想。
實施素質教育,并不是要改變知識及其應用在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而是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所涉及的內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廣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把知識的形成過程放在教學的首位,使學生經歷真正的認知過程,獲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識,掌握具有遷移的生動的活潑的知識結構。
(二)對“發展能力”的構想。
能力的發展只能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獲得,離開知識,能力就成了空中樓閣。“發展能力一定要結合知識 的傳授過程去進行,知識有其能力價值,它凝聚在知識之中,不思則暗,深思則寬,不著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充分發揮,就會落空。”發展能力必須結合知識體系有目的、有計劃,有序列,有層次地由低級向高級逐步提高。練,是形成和發展能力的主要途徑。
(三)對“陶冶情操”的構想。
人的智力商數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數卻是后天的培養和努力的結果。科學界已提出:一個人的“智商 ”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決定人類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個具有主體性的人,其核心素質是高尚的人格。通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去陶冶學生應具備的道德情操、科學品質,已是當務之急。為此,學生在求知過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質量與程度,應當作為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一項重要內容。應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把“陶冶情操”與“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同步進行,有機結合;是否做到為此不遺余力,持之以恒。
總而言之,學生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三個方面。在《數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課堂上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借助電教設備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啟發誘導,在課外要積極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親自探索、發現、解決問題,進而內化為再創造的動力,成為“自主而主動的思想家”,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王艷萍. 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構想[J].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15(6):74-74.
[2]鄭連葉. 關于如何構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J]. 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 20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