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河魚 張斌
【摘 要】無脊椎動物學教學中發現,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比較好,考試能取得高分,但在實踐中概念模糊、混淆,面對一些日常生活問題袖手旁觀,學習無脊椎動物學的興趣不濃,探索科技奧妙的學生寥寥無幾。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查找問題根源,發現課程考核內容和形式不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因而開展了一系列的課程考核改革探析,增進了貼近生活的課程考核內容,開展了多元化的課程考核形式,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課程考核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果。
【關鍵詞】無脊椎動物學;課程改革;探析
考試作為課程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學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更是檢查教學效果、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改進教學工作和促進學校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是任何教學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使學生懂得如何思考、創新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傳授知識很重要,它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基礎,但學生學了知識并不等于會應用知識思考和解決問題。因此,教育的關鍵是將所學知識轉換為自身能力,靠思考和實踐進行轉化,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自覺地進入學習狀態,而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1996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快課程改革和教學水平,繼續調整專業結構和設置,使學生盡早參與科技研究開發和創新活動,鼓勵跨學科選修課程,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圍繞這一目標,高等教育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活動,其中課程考核理論研究不斷深入,但課程考核實際操作還存在一些問題。
無脊椎動物學是生物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該學科不僅有廣博的理論研究內容,而且與農林牧副漁醫工等多方面的實踐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對培養學生在動物新品種選育、保護和產業化等方面的技術應用、產業開發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該課程主要內容包括以動物演化和進化為主線,由低等到高等,系統地介紹主要動物類群主要特征、形態、結構、功能、分類概況和常見種類,以及與人類關系或經濟意義。
無脊椎動物學課程具有內容信息量大,知識體系龐雜,綜合性強的特點,學生面對這樣的課程考核,竭力抓住重點知識,花很多時間死記硬背,應對課程考核,為取得一個好成績而戰。在課程考核之后,野外實習、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中,學生所學知識難以用得上,分析不同動物類群的特點、形態、結構、功能,經常出現概念混淆,分類模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薄弱,這是傳授教學模式下的必然,也是傳統課程考核,即重視基礎知識的記憶考核,輕視了綜合能力的考核模式下的必然。學生的動手能力較低,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理論學習與日常生活、生產實踐相脫節,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存在的矛盾沖突不注意觀察,難以發現問題,這種考核沒有起到引導、激發的作用,阻礙了學生的探索精神,不符合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因而無脊椎動物學課程考核改革勢在必行。
一、過去我們一直沿用的課程考核內容及存在問題
(一)無脊椎動物學課程考核辦法
1.過程考核(占總成績40%)包括:出勤、作業、平時考查。
2.目標考核(占總成績60%)主要形式是期末閉卷筆試。
(二)無脊椎動物學實驗課程考核辦法
1.過程考核(占總成績40%)包括課堂紀律與表現、實驗報告。
2.目標考核(占60%)包括實驗操作考試、實驗理論考試。
以往的這種考核,存在的問題,過程考核中作業、平時考查都占總成績的比例較高,但我們在考核內容上主要考核的是教學內容中的知識點,學生集中精力,圍繞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學習和鞏固,以理論知識為核心,反復背誦,反復練習試題,應付課程考試十分順利,得分較高,知識學習相對孤立,拓展得不夠,到了實際中,卻袖手旁觀;從實際問題中,我們認識到考核的內容存在理論與實際銜接不夠,學生的學習比較空洞,沒有達到人才培養目標。
二、改進課程的考核內容與形式
我們探析考核辦法,研制了一系列考核細則,將課堂表現、提問、討論、調查、收集標本、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或科技活動統籌到課程考核中來,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邊學邊鞏固,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基本能力,指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創新。為此我們進一步修改了原有的課程考核方案,具體如下:
(一)無脊椎動物學及實驗課程考核原則
1.參照校發命題暫行規定執行。
2.知識型試題與分析判斷試題占40%。
3.課程考核內容加大滲透生產實踐中的問題。
4.運用知識與綜合分析能力試題占20%。
5.課程考核形式分組進行,個體單獨進行均可,采用多元化的形式進行課程考核。
6.及時評判成績,及時通報學生。
7.最終成績按比例累加。
(二)無脊椎動物學課程考核辦法
1.過程考核(40%)
(1)出勤:共計10分,靈活抽查7-10次,占總成績10%;
(2)作業:共計10分,完成5次作業,每次2分,占總成績10%;1次隨堂作業;2次課下作業,根據教師布置的內容完成。2次分組討論,同學相互評價。
(3)平時考查:共計20分,考查4次,每次5分,占總成績20%;2次課堂測試考查,1次采集標本考查,1次撰寫調查報告、參與科學研究活動等實踐活動。
2.目標考核(共計100分,占總成績60%)。
期末考試:閉卷筆試。減少客觀試題,加大綜合性內容的考核。突出考核學生分析問題、綜合判斷問題的能力。
(三)無脊椎動物學實驗課程考核辦法
1.課堂紀律與表現:共計10分,占總成績10%;
2.實驗報告:共計30分,按實驗次數分配,占總成績30%。
3.目標考核(占60%)
(1)實驗操作考試:共40分,占總成績40%,準備大量的實驗器材,制作試題簽,學生參加抽簽考核;考核內容為樣本整理、分類、鑒定。
(2)實驗理論考試:閉卷筆試,共20分,占總成績20%,鞏固實驗課的知識積累,操作流程,分析實驗結果等。
(四)建設豐富的試題庫
1.收集以往的試題,進行整合,結合現實,剔除、修訂試題。
2.走進日常生活,走進科研院所,采集有現實意義的試題,充實試題庫。
3.向兄弟院校學習,參考先進院校的先進經驗,編制有價值的試題。
4.經過反復試用,提煉精華試題。
三、課程考核改革的收獲
1.通過課程考核的改革與調整,學生學習無脊椎動物學有了興趣,同學們善于交流,主動同老師溝通,積極閱讀課外書籍,有了良好的學習風氣。在進行野外實習時,學生常常遇到感興趣卻不認識的昆蟲,可以通過拍攝圖片并詢問老師,或將采集的標本帶回學校,與同學進行討論,也可以在老師的幫助下進行鑒定識別。這樣不僅在實踐中培養了對無脊椎動物的濃厚興趣,也在溝通和討論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2019年度野外實習中,學生在菜葉上發現被蟲子啃食的痕跡,與此同時在菜地里發現大量害蟲排泄的糞便,由于不能確定是哪種昆蟲,學生們就在討論的過程中激起了強烈的求知欲,隨即詢問老師,老師不僅讓學生們拍攝了昆蟲的生態照片,還讓學生們觀察該昆蟲危害癥狀等,通過這些特征的掌握,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和了解了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常見害蟲的種類及其生物學習性。學生們通過這一系列的實踐過程,不僅了解了重要害蟲,同時獲得了該種害蟲的生活習性和生活史,這樣進一步制定了對該類害蟲的防治策略。通過上述實踐環節,發現問題、討論并解決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的興趣。
2.喜歡上無脊椎動物學的學生越來越多,學生從身邊采集了大量的標本,收集了許多現實問題,匯集成冊,有了鉆研這個學科的濃厚興趣,報考這方面的研究生越來越多。
3.勇于探索,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2013-2015三屆學生畢業論文選題選擇無脊椎動物學方向的學生比例明顯上升,最近三屆畢業生共有28人跟我做無脊椎方向的畢業論文。
四、無脊椎動物學課程考核改革形式擬想
采用互聯網進行輔助考核,學生隨機抽取試題,試題覆蓋面能夠更加寬泛,試題中的插圖能夠更加精準,拉近試題與現實的關系,考核貼近生活,引導學生拓展知識點,投身于現實生活中,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他們的分析判斷能力,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建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課程考核形式,創建公開透明的課程考核環境,建立多樣化、合理化的考核辦法和考核制度。
1.教師需要安排大量時間來指導學生、解決其發掘的現實問題并且分揀其采集的大量標本。
2.考核中不僅結合現實的試題,還需反復模擬與考量,進而提高課程考核的科學性。
五、結束語
通過改革課程考核內容與形式,進一步認識高等院校課程考核是一項系統工程,進一步認識到課程考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評定功能、區分功能、激勵導向功能等基本功能;通過近幾年課程考核的具體實施,即內容縮小客觀知識的考核,擴大應用知識能力的考核;開展多元化考核,建立形式多樣的考核辦法,同班同學可考核相同或不同的內容,同班同學可完成相同形式或不同形式的課程考核;豐富的課程考核內容,貼近現實的課程考核內容,起到了推進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作用,考核帶動了學生的創造性,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程顥,羅淑蘭.《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與實踐[J].科教論壇,2019(3):20.
[2]董河魚.改革高校課程考核內容與形式[J].語文學刊,2014(12):145-146.
[3]張斌,張惠,張玉波.高等師范院校生物類專業“普通動物學”課堂教學改革探索[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4月上):54-55.
(基金項目:內蒙古師范大學教學研究項目資助(項目號:178jxyj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