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睿敏 徐紹榮
摘 要:農村互聯網金融為解決三農問題,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升級,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本文選取煙臺市農村作為研究對象,總結了該地區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狀,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在當地農村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在上述研究基礎上,從設施體系、意識理念、知識與技能、監管體系四個方面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農村;互聯網金融;煙臺市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1(a)--02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活動及居民生活帶來了較大的沖擊,金融領域中傳統的線下經營也受到了較大影響[1]。疫情嚴重期間,農村集市關閉,農產品銷售和農用物資購買等面對面交易全面停止。“春來農事不等人,幸有農村互聯網”,互聯網金融由于其普惠性、不受區域的限制、不需要近距離接觸等特性[2],節約了采購、銷售的時間和成本,擴展了農民生產資料、農產品交易的時空區域,把疫情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煙臺市地處山東半島東部,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66.24%[3],農業收入主要來自于蘋果、櫻桃、芋頭等果蔬產品及海參、蝦、魚等海產品的種養加工,農業電商成為趨勢必然,農村互聯網金融也迅速發展。研究煙臺市農村互聯網金融作用、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以助力當地乃至全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1 文獻綜述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支持互聯網金融在農村金融領域的應用”。柳晶晶提出,互聯網金融降低了廣大農村普惠金融的成本,對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具有明顯促進作用[4]。葉偉明指出,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改革農村傳統金融模式,緩解了部分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給農民以及農村企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5]。劉志平提出,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發展給金融服務業帶來很多變化:包括傳統模式中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了以客戶為中心,由傳統的標準化服務轉向了個性化服務,由傳統的物理終端支付轉向了電子終端支付,由傳統的多層復雜貸款審批轉向簡潔快貸[6]。綜上,大力開展農村互聯網金融,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有助于早日實現習近平同志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
2 煙臺市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2.1 地方政府重視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
煙臺市政府非常重視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先后發布《煙臺市中長期電子商務發展規劃(2014—2017年)》《關于加快全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等相關文件,積極開展打造煙臺地域特色的示范縣、淘寶鎮、淘寶村創建活動。2019年,轄區內海陽市榮獲了山東省“2019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萊州市的沙河鎮、土山鎮等入選中國“淘寶鎮”,棲霞市蛇窩泊鎮荷葉村、龍口市東江街道南山村、萊陽市高格莊鎮北高格莊村等6個村莊入選中國“淘寶村”。
2.2 傳統金融機構積極參與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
國內各大銀行十分重視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多家銀行先后開通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等業務,實現承擔傳統銀行網點的部分功能,同時,基于大數據的網絡信貸也讓小額貸款變得更加簡單、快捷[7,8]。中國農業銀行煙臺分行全面落實互聯網金融服務的“三農”戰略,以“農銀E管家”作為推廣農村電商業務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大力推動線上服務渠道建設,通過“惠農易貸”“微借貸”等方便快捷的互聯網途徑,有效地帶動了線上和線下服務渠道貫通。中國工商銀行煙臺分行適時推出了“融e購”平臺,以銀行電商平臺為農民的大櫻桃與金融界搭起了“煙臺特產電商節”的舞臺,促進了煙臺大櫻桃的銷售。
2.3 電商平臺與龍頭企業積極參與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
阿里巴巴、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以全產業鏈模式入住煙臺農村,為當地的優質果蔬產品和海產品帶來了新的商機。煙臺農民踴躍開展“個人+網店”“龍頭企業+網店”和“農業合作社+網店”等特色網店,當地網絡賣家從2015年的9300家到2019年已經發展到10多萬家。
農村的龍頭企業以及民間金融企業廣泛深入農村金融市場,開展點對點信貸,即P2P網貸。大北農集團煙臺分公司先后在當地推出“農富貸”“農富寶”和“農銀貸”等助農貸款模式,幫助農民創業致富。宜信公司煙臺分公司依托總公司創新公益助農模式,針對“三農”先后推出“宜農貸”平臺業務,用互聯網連接社會愛心人士與貧困或急需用錢的農民,通過小額貸款實現救急扶貧。據統計,宜信公司通過宜農貸平臺在煙臺市出借的資金中,約27%用于種植,約32%用于養殖,約38%用于經營涉農產品。
3 煙臺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SWOT分析
3.1 優勢
互聯網金融符合三農發展的需求,具備充分的技術條件和金融條件。目前煙臺農村對于資金有較大需求,當地的特產以水果和海鮮產品為主,由于保鮮需求對時間要求苛刻,互聯網金融的普及和開展為當地農村融資需求和特色產品銷售全國帶來了方便。另外,互聯網金融具有第三方支付和移動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加上地方政府積極引導,更促進了煙臺農村互聯網金融業的良性發展。
3.2 劣勢
煙臺屬于丘陵山區,山多海岸線長,在偏遠的山間海邊,通訊信號相對較弱。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互聯網金融知識還比較貧乏,尚需要進一步開展普及教育。而且,農民的收益受到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比較大,資金來源不穩定,且缺乏硬性抵押物,一旦出現問題,會給金融機構政策執行帶來困難。另外,當地農民個人之間的金融往來重口頭承諾,輕書面合同,給互聯網金融的推廣工作帶來了一些障礙。
3.3 機會
目前,農村互聯網金融給百姓帶來了很多改變,其方便性、快捷性深入民心,農民對互聯網金融的接受度逐步升高,愿意通過第三方支付或移動支付開展業務,進行消費;互聯網金融平臺也逐步趨于成熟,模式不斷創新,適合在還存有很大一部分空白市場的農村地區發展。近年來,煙臺農村地區的通信環境有所改善,農村網民數量增長,智能移動終端逐步普及,而許多互聯網金融平臺推出手機APP運營模式,給當地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奠定了基礎。
3.4 威脅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初期,入門門檻較低、管理機制不健全、法律滯后,而農民的辨別能力相對較低,一些不法分子趁機鉆漏洞,惡意進行網絡騙貸,甚至于發生了卷款跑路現象,嚴重影響了受害農民及其親朋參與互聯網金融的積極性。行業異象也導致了政府政策的收緊和制度的規范,對互聯網金融在廣大農村的推廣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4 對策建議
4.1 繼續加強互聯網金融設施體系的現代化建設
互聯網金融必須全面依托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高質量穩定運行,煙臺市農村山海相鄰的特殊地理條件,導致偏僻的山間海邊網絡信號不穩定,對果農、漁民在種植、養殖的現場交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尚需要通訊公司加強設備建設,進一步完善偏遠山村的網絡基礎設施,讓農村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都信號飽滿,為偏遠地區的網上交易保駕護航。
4.2 進一步強化普及農民互聯網金融知識和技能
目前,留居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大部分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難以熟練運用網絡技術,對金融知識也涉獵尚淺,互聯網金融意識不強,遇到問題不能想到可以尋求互聯網金融幫助解決。因而,尚需要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對農民進行培訓,引導農民充分借力互聯網金融發家致富。
4.3 全面提高農民互聯網金融風險意識、征信體系和法制觀念
農民綜合素質參差不齊,有的農民風險意識差,容易受騙上當。有的農民金融信用概念匱乏,進行網絡借貸時缺乏按時還賬的深刻意識[9]。加上農村中金融逾期的債務催收成本較高,導致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風險。另外,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人員和企業也良莠不齊,部分非法人士利用互聯網從事網絡借貸業務,以承諾保本保息、高額利息等手段誘騙農民上當投資。個別農民合作社非法超范圍吸收資金,然后通過轉貸牟求暴利,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因此,需要相關部門不斷加強農民及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的法制教育,提升法制觀念。
4.4 加強完善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系
傳統的金融體系監管嚴謹,制度健全[10],能夠有效保障資方與百姓的利益盡量免受侵害。農村互聯網金融相比城市起步較晚,初期的準入門檻較低,煙臺市政府嚴格執行國家、省的有關文件規定,并發布了《關于促進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引導當地互聯網金融合法運行。但仍然有一些個人或者企業混淆視聽,鉆法律漏洞,以融資的名義欺騙百姓,然后卷款遠逃,嚴重侵害百姓利益。亟待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扎實推進互聯網金融法制進程,完善農村互聯網金融機制,推進農村互聯網金融健康良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李東榮.疫情環境下互聯網金融應用思考[J].中國金融,2020(07).
蔣蘇健.文獻述評:國內農村互聯網金融[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02).
煙臺市統計局.煙臺統計年鑒[J].山東煙臺,2019.
柳晶晶.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探究[J].南方農業,2020,14(02).
葉偉明.基于“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下農村金融發展路徑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9(24).
劉志平.互聯網金融對農村金融的啟示[J].中國金融,2015(03).
孔令超.互聯網+背景下農村信用社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探索[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7.
趙立君.“互聯網+”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分析[D].煙臺:煙臺大學,2019.
宿佳佳,汪劍南.農村互聯網金融業態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商業經濟研究,2020(06).
蔣先玲.貨幣金融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