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思瓊
【摘要】小學階段是人生的至關重要階段,不僅在于成績的體現上,更在于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上。一些學生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學困生”,主要表現在成績方面不盡人意,在學習上取得的成果沒有達到各方的預定期望。因此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可能會產生焦慮擔憂的心理,這是很正常的,我們要想到這只是暫時性的問題,或是由于學生學習習慣養成上的偏差,或是由諸多的偶然因素導致的,要正確去看待,并且謹慎踏實的來幫助此類學生調整改變。本文就是我在日常教學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的一些所見所聞所感,簡單的談一下小學階段“學困生”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階段 ? 學困生 ? ?成績不理想 ? ? 習慣養成
小學階段是未成年人受教育階段至關重要的基礎部分,是孩子人生開啟的起跑線位置,我們的學生在這個階段如果能過培養起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增強和保持信心,那么未來會是一片光明的。但是在實際的學校教育過程中,尤其是像我們這種處在較貧困地區的學校,是普遍存在“學困生”的,非常令人擔憂。
一、對“學困生”現狀的認識
學困生通常是指在學校學習活動中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作為老師的我們只要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學生的學科學習中,學生就有可能取得一些進步甚至脫離學困生的行列。但是,這樣的理解其實是片面且淺層的。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它只是表象,我們更應該看到學生學困的核心點在于學習能力的缺乏,而這又是源于他們在家庭學校和社會活動中耳濡目染而醞生的學習行為習慣。因此,更深層的認識和介入學困生的問題,是作為小學老師的我們乃至家庭、學校和社會所亟需的。
二、“學困生”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一)心理方面
從孩子的出生到成人,他們的心理建設決定著諸多的走向,典型的是生活和學習的行為習慣養成上。從我長久的觀察來看,學困生普遍的心理狀況不佳,有過于自卑而不愿過多表現甚至交流的,有價值觀失位而游離在學校學習生活之外的,有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厭學情緒的,甚至有心理狀況不匹配學校生活而間斷性失學的。而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在我們農村地區,孩子父母迫于生計的壓力離開家鄉外出工作,孩子只能寄希望于爺爺奶奶輩的照顧,而他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難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缺乏及時的心理疏導和有效的價值觀塑造,孩子只能放任自留。其次,學校教育缺乏精準度和深度,在學校,一位老師要同時面對幾十個學生,因此,難以精準的把握學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更無法及時有效根本的重塑孩子的失真心理。最后,我們社會中的一些歪風邪氣也會嚴重影響到孩子們心理建設,典型的就是紙迷金醉的娛樂風氣讓本就物質缺乏的農村地區孩子產生強烈自卑情緒,間而影響學習狀態的保持。
(二)行為習慣方面
一個人行為習慣的好壞決定著做事的成敗。同樣在學校的集體學習生活中,一些學生有各種因素導致的行為習慣的缺失嚴重的影響著他們在學習上的進展。比如,在我的班上,存在著普遍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上課的時候三心二意,不能夠全身心投入在課堂學習中。再比如在課余的集體活動中,個別孩子的行為習慣融入不了主流,游離在集體實踐學習之外,導致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嚴重影響后續學習的開展。這些產生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家庭活動中家長對孩子行為習慣塑造的缺失和學校學習活動中老師對孩子行為習慣再塑造的缺位,而究其根本就是孩子塑造人的溝通不順暢或者素質偏低。
(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小學階段,學生的抗干擾能力偏弱,極易受到學校以外的干擾因素的影響。比如在我的班上,一位本來乖巧優秀的學生因為家庭的變故,導致注意力長期無法集中在學習上,情緒持續低迷,成績一落千丈。再比如,一些學生在接觸了手機和網絡游戲之后,沉迷其中,情緒十分不穩定,產生對學習的抵觸心理,一時難以轉變。而這很明顯就在于整個社會氛圍的浮躁,對弱勢群體缺乏關照,社會公益福利處理過于粗糙,娛樂化泛濫,政府組織對學校教育開展介入度不夠等等。
三、建議和對策
(一)加強家校溝通,提高家長老師素質,增加心理導師崗位。
首先,我們要從問題的根源入手。因為經濟條件較差,我們的部分家長不得不走出農村前往沿海地區務工,這也就導致了父母家庭教育的嚴重缺位,同時也阻礙了家庭和學校的直接順暢的溝通,孩子們身上出現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了解和疏通,面臨的困境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因此,建立一個長久穩定的家校溝通平臺是很有必要的。借助互聯網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諸如微信、騰訊會議等高科技手段,及時和在外地的家長進行溝通,將學生在家在校的情況清晰的展現在雙方面前,幫助家校更好的因時施教,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另外,適時開展教育講座和教師素質培訓,幫助家長和老師提升認識,增強教育本領,或者設立專業的心理導師崗位,通過扎實的專業知識,更加專一的輔助教育,也能夠更為科學快速有效的幫助學困生走出心理困境,更加專注于學習能力的提高上。
(二)完善課程體系,再塑行為習慣。
學校是留守兒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與養成行為習慣的神圣之所,因此我們要充分的利用這個場所的天時地利,將它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在校期間,我們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過一些勞動、文體、娛樂等新奇課程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老師同學的幫助下學校整體氛圍的熏陶下,重塑之前隨意散漫而養成的壞的行為習慣,養成有助學習能力提升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益終身。
(三)增強組織介入,匡正社會風氣
孩子的教育三位一體,家庭、學校和社會缺一不可,前面我們講了家校聯合,同樣,社會在其中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的政府基層組織或者公益福利機構可以增強對個別家庭存在特殊狀況學生的幫扶介入,更加精細化人性化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起到守護人的作用,避免孩子因故而“學困”。另外早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聯合社會開展相關的認知教育,通過進入諸如博物館、、紀念館、少管所等正反面教育場所,增強學生的社會認知,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讓孩子們既能對科學文化產生正向情緒,提高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也能起到自我約束養成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上層的政府管理部門要精準施策,譬如制定電影游戲分級規定,未成年人防沉迷規定,限制過于娛樂化等匡正社會風氣,助力學生健康快樂成長,鏟掉“學困生”的沃壤。
四、結語
“學困生”問題的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單純是一家一校一人的問題,這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所衍生的問題,我們應該著眼于大局,抓住學困在于學習能力缺乏而非單純成績差這一本質,做好全面的規劃和打算,用積極的態度堅實的步伐,積聚全社會的力量,為廣大學生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用最大的善意幫助處在困境中的問題兒童,不偏不倚的走向精彩未來!
參考文獻
張閔.2020,(04).學困生的轉變案例.P83-P89.
劉章---學困生的心理分析.
曹曉花.2020,(04).兒童教育策略
小學學困生案例.道客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