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紅兵
“相信學生的能力”應該成為我們教育的信條。如何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是語文老師面對的一大考驗。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就稱不上是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
有人說“零參與”,想說愛你不容易。我覺得沒那么悲觀。沒有什么不可以,只要做起來。以下是我在實踐中總結的幾點門徑。
一、鼓勵學生“熱愛丟臉”,勇于表現
激勵永遠是最好的方法。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學生更是如此。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任何出色表現,及時肯定是讓他們動起來的最有效的辦法。最可怕的是諷刺挖苦傷害學生,在他們的心里造成陰影。即使學生的發言一時“不靠譜”,也不可使用過激言辭,讓他難堪,讓他受傷。我在教學中經常使用這樣的語言,“我們班真是藏龍臥虎,人才濟濟啊”,“你的表現讓我激動”,“你真是太有才了”,“你有驚人的表達能力”,“今天,你是最棒的”,“今天特別感謝這幾位同學,是他們扮演了老師的角色,說出了老師要說的話,點亮了我們的課堂”,“今天的課堂是你表演的舞臺,你就是男一號(女一號),是那顆最閃亮的星”。在這樣帶有較強激勵性的評價中,每個學生都會躍躍欲試,課堂就會熱鬧生動起來。
二、讓學生自會讀書,自求其通,自奮其志
害怕讓學生研討浪費時間、影響教學進度,不論在什么時候都是一種錯誤的不健康的心理。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發現問題,把問題交給學生,然后去查閱大量的資料,或討論交流,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才是最理想的教學方式,才是教育的上上之策。若不是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解決,教學將是何等地沉悶,教學效率也將大打折扣。教師搞一言堂,搞話語霸權,死攥著話語權不放,是最吃力、最失策、最笨的搞法。不要告訴學生怎么做、做什么,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嘗試、體驗、感悟,融入教學中去,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如教學《故都的秋》時,學生經過閱讀和思考,就自己發現了問題:(1)為什么北平的秋帶給作者那么多的傷感,而他卻又偏偏對北平的秋那么依戀?(2)倒數第二自然段感到多余,可否去掉?(3)作者為什么特別喜歡冷色調?……這些十分有價值、可討論的問題,在教參上根本找不到,卻正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通過對這些興奮點的研究,學生真正了解了寫景與抒情的特殊關系,理解了作者對于故都的獨有情愫,走進了郁達夫的內心世界。
三、讓所有的后進生參與進來是成功關鍵
老師的“零參與”,既要扶植核心力量,讓他們組織研討并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也要讓學生整體參與,一個都不能少。如果只有優等生的參與,而把后進生邊緣化,這樣的改革注定是失敗的。對極不自信、極自卑的不想開口或不習慣開口的學生,不要冷落他們,讓他們坐冷板凳。要用百倍的耐心感化他、幫助他、溫暖他。對那些誓死不說話的學生,一定要用啟發誘導這把“鐵棍”想方設法撬開他們的嘴,要讓他們思考、發言、活動,融入集體中,發一份熱,貢獻一份力量。只要有了零的突破,就會有第二次和很多次。
四、要有百倍耐心,咬定青山不放松
讓學生一下子就學會自主學習,由“扶著走”變成“自己跑”,殊非易事,不要幻想一蹴而就。沒有比學生更堅強的意志,是不能讓他們都動起來的。為此教師要充分做“地下工作”,備學生備教材。問題的難度要適中,太大或太小,學生都會懶得動。還要盡量使問題完整集中,并給學生留下廣闊的發揮空間。這樣做雖然辛苦,但回報是非常豐厚的。一旦實現了教學的自動化,你也就可以一勞永逸、高枕無憂了,你再也用不著累死累活地白做功了。每次課前你只需要布置任務,提出要求,剩下的就是等待了。這時課堂上只要問題一提出,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立馬就會興奮起來,揎拳挽袖,共享饕餮盛宴。他們會查閱、思考,從各個角度去分析、審視,根本不需要老師越俎代庖。老師就能“無為而治”了。
總之,老師“弱勢”了,學生才能“強勢”。沒有“強勢”的學生,就沒有優秀的成績,就沒有杰出的人才。語文課堂教學,教師的“零參與”不是夢,向“零參與”邁進吧,教育的沃土上才能綻放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