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璇
摘要:從古到今,在教育中就包含著對德育的培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對于人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就有明確的提出要以“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作為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主導思想;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重點提出了學校應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提供相適應的德育教育,讓每個學生在學校期間都可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成長為新時代的接班人。
關鍵詞:德育;價值取向探析;外顯式德育實踐路徑;滲透性德育實踐路徑
一.引言
對于德育,一般有三種理解,一種是認為德育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認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對于受教育者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影響,將符合社會發展以及階級要求的思想傳播給更多的受教育者,將這些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第二種則是認為德育是起著價值引導的作用。在引導中主要強調的是培養人的善美。可以將其理解為是傳播正能量,對于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教育的一種行為。德育在個人的發展中,可以逐步的完善,通過自身的學習以及外界的影響。但是,教育對其依舊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中國的德育體系一般就是儒家五常即 “仁、義、禮、智、信”。
二.價值取向探析
在皮亞杰與科爾伯格等多位道德認知心理學家的科學理論中,描繪到兒童會隨著邏輯性思維的發展,在成長到八、九歲的時候,就會開始尋求為其道德行為的解釋的各種理由,開始逐漸發展獨立判斷的能力。由此可知,剛好處于青春期十二歲左右的初中學生,已經開始逐漸脫離過去“唯命是從”的他人引導階段期,已經開始用自己的理性去探索道德的真正意義,對于判斷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價值理念,已經建構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道德原則,初中學習階段是學生發展“自律”形成道德判斷標準的關鍵時期,此時他們的各種活動主要都集中在學校進行,因此,學校教育對于擔任起引導學生道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隨著當今時代的快速發展,學生們接收信息的渠道已經多種多樣了,各種社會上的輿論熱點都在不可避免地影響著當今初中學生。而面對當今這種快速發展的多元化時代,學校的道德教育同樣面臨著各種的挑戰,在這種信息爆炸化接收的時代,學生們在接受學校德育教育時,就出現了各種思想混亂現象。進而引發出更多的道德教育危機,如道德情感淡漠化、道德意志薄弱等情況。因此,有必要對中學生進行適宜的道德教育。在當今這個人人都要學習的時代,重視德育已經逐漸成為了初中學校以及家長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所重點關注的。
三.實踐路徑思考
在民國時期,蔡元培先生就曾提出了“五育”的教育方針,將道德教育的中心內容定義為“自由、平等、友愛”,并且進一步提出“知、情、意、行”有機統一的“成德觀”。如今,葉瀾教授認為,道德教育的基礎性構成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即誠實守信的“為人之德”、責任心的“行事之德”、愛國的“處事之德”以及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
在當今,對于初中德育的實踐路徑思考一般分為以下兩種:
1.外顯式德育實踐路徑
對初中生進行德育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德育資源,的分析加工以及利用,通過適當的方法讓學生們自己進行德育實踐,讓學生有一個相對于穩定的德育學習過程,形成穩定的知情意行,一般通過直接教授,的方法在課堂上對于學生們進行直接的教學,這也是一種最為普遍常見的教學方法之一,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排除各種干擾,達到讓學生們真正的認識到德育的目的,保證了德育目標的完成,這種直接的信息傳遞,對于學生們會更具有吸引力和啟發性,讓學生們能夠更準確的把握到傳遞的德育思想。再者,使用榜樣示范運用一些名人事例,學生們能夠深刻體悟的產生共鳴的故事,這種方法可以更具體生動的教導學生,讓學生們更直觀的體會到正確的道德導向,最后一般是通過具體的實踐操作,可以通過運用一些實際的德育教材來進一步的強化所學習到的德育知識,并且進一步的提升初中生對于德育的認知程度。
2. 滲透性德育實踐路徑
隨著當今時代的發展,實現德育教育的方法層出不窮,尤其是間接的滲透式的進行教學的方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在學生們不知不覺間潛移默化的進行價值觀念的引導。從實踐路徑的特點上來看,滲透性教學這種方法可以悄無聲息的將德育內容傳輸給學生,讓學生們更容易的接受,可以讓學生們在快樂的學習中自主的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念,從實踐效果來看,滲透式的教育會具有更深入,持久的效果。滲透式的教學方法,可以采用以現代媒體為載體,通過播放正能量的影視片,朗讀語錄等方法,讓學生們身臨其境,對他們的情感進行陶冶,人格進行熏陶。
四、總結
在教學中,可以將德育潛移默化的滲透其中,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念。德育也與學生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可以對學生們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提升他們對于日常生活的理解,感悟淺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的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
參考文獻
[1李貞.歷史教科書價值取向研宄[D].山西師范大學,2014.
[2]陳建華.教育知識價值取向的研宄[M].黑龍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陳琉,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