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科
摘要:目前大多數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導致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因此,任課教師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從而促進課堂的趣味性以及提高課堂效率。本文先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從而促進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的師生互動。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堂;師生互動;問題;對策
隨著我國新高考改革實施以來,對于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僅能夠提升課堂學生的參與度,也能使教師與學生收獲頗豐。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促進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
1、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
1.1師生之間互動形式單一
其實當我們提到思想政治課的時候,往往就會覺得上這堂課的時候,教師的活動形式非常的單一,基本上各任課老師都是一套的思維模式,尤其是對于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設計的非常簡單,而且互動整體時間很短,效果不明顯。教師設計的那些互動都是根據他平時經常提到的那些問題而展開的,設計的題目非常的簡單,并沒有什么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創新點,學生也會覺得枯燥無味進而提不起對課堂的興趣。在這種教育教學的方式下,很難去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對于學生的思維模式也受到了限制。
1.2師生之間的互動內容比較隨意
通常我們所說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通常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行為互動、情感互動和認知互動。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要幫助學生熟練掌握政治知識,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觀念。但是在現如今的政治思想教學中,任課教師把重點都放在了向學生傳授一些應用技能上,忽略了情感與價值觀方面對于學生的培養,這也能折射出來很多教師在課前并沒有仔細認真的去備課,課上的一些提問也都具有偶然性和隨意性,對于本節課的學習并沒有很大的價值。
1.3師生之間互動對象失衡
很多的任課教師都受到了我國高考制度的影響,關注學生通常以成績高低論人品。在課堂上提問的時候,老師往往下意識的會叫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來回答問題,而對于那些成績比較差學生往往老師給予的關注度非常的少。教師通常會表現雙標,對于學習好的提問和學習差的提問內容不一樣,對于學校好的通常會問一些有意義的問題,而對于那些成績稍差的就會提問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這樣失衡的表現,間接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2、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師生互動的策略
2.1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師生互動其核心就是為了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作為教師要學會逐漸把課堂交給學生,改變自己的角色,從主導課堂的角色轉變為課上活動的積極參與的角色,讓學生充分的去指揮課堂的進行,發揮學生的主觀作用。同時,教師與學生要創建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除了可以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也可以是學生對教師進行提問,從而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神奇的貨幣》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正式上課之前先進行一個角色扮演,分別找兩個學生充當銷售員以及顧客,讓他們想象自己正在一家超市買東西。表演結束之后,教師這時候提出疑問并引導學生去思考:在整個買與賣的過程中,貨幣充當的角色是什么以及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這時候學生們就會產生很多的疑問,作為任課教師要及時抓住這個時機并結合課本上的知識,要學生們展開熱烈的討論。這樣就可以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學生也就能更加容易去掌握所學主要知識。
2.2科學利用評價體系
課堂評價往往是一節課當中最重要的環節。科學有效的評價有利于促進課堂效率的提升,教師在對學生的所作所為進行評價的時候,并不能單純從好的方面去評價,也不能單純的從批評方面去評價。在高中政治課堂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將課堂評價作為一項課堂任務來進行,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課上表現、學習成績等多角度去評價。當學生取得進步的時候,就應當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給予表揚,但是當學生學習情況并不是特別理想的時候,也不能去批評學生,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3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
作為任課教師應主動構建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促進教育教學的進行。教師應該提高與學生的交流,將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性格特點、興趣特長等,進行一個全面的了解。隨著現在信息的不斷發展,教師不必再局限于當面交流,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互動交流。課上的時候要發揮好多媒體設施的優勢,將圖片、聲音等進行有機結合,將抽象的知識化為具體的知識,從而刺激學生的感官,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何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現在擺在政治老師面前最嚴峻的問題。因此,任課教師應逐漸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科學有效的利用評價體系,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課堂質量。
參考文獻:
[1]徐文萍. 課堂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02):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