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向華
【摘? ?要】? 基于新時代教育背景的要求,教師在對中職生開展德育教育時要講究全面性和系統性,以培養品學兼優的學生為己任。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要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并借助家庭的影響力來進行教學,從而實現中職德育的高質量教學。
【關鍵詞】? 因材施教;德育;中職生
一、新時代教育背景下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任務
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在變,經濟結構也在變,這就要求教師要用變化的思維來開展教育。對于中職院校的德育工作,教師也要改變教學方式,以迎合教育內容的變化。目前,中職院校的德育內容非常全面,對學生的要求也比較高,側重于學生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的培養。具體來看,目前中職院校的德育工作內容主要分為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與法治教育、職業精神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
民族精神教育的出發點是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具體的教育目標是讓中職生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培養民族自信心,提高創新能力。這項教育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找到奮斗的方向。理想信念教育要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同時要樹立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在學習中要有清晰的目標。道德與法治教育主要是培養中職生高尚的行為品德和基本的法治理念,讓學生養成文明、自律、勤儉等品德素養,同時要讓中職生掌握基本法律常識。中職生畢業后可能就直接進入工作崗位,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職業精神,具有“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素養。在學習壓力和家庭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下,學生的心理健康可能會存在較多的干擾因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成為一個散發正能量的人。
從中職生的德育工作內容可以看出,目前德育工作的要求更加全面,已經不再局限于品德與法治的基礎教育,這種教育的變化主要是因為時代在變,中職生所面對的各種挑戰也在變化,所以教育內容就需要與時俱進,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和進步。教師在開展中職生德育的時候,也要養成全面思維,要重視民族精神教育、思想信念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這些教育內容構成了學生的精神內核,能夠讓學生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去。教師要牢記,只有擁抱時代的變化,積極調整教學方式,貫徹落實每一項德育工作要求,才能夠培養出合格的新時代接班人,這是德育教師的使命,也是德育工作的光輝之處。
二、德育工作中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概述以及教學優勢
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教學方法,也是先進的教育理念。這種教育理念考慮到了學生之間的差異,在教學方法上講究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能夠實現精準教學。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在德育工作中應用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基本邏輯是什么呢?教學優勢有哪些?接下來將逐一進行探索。
1.德育工作中因材施教的教育邏輯
在德育工作中,因材施教的教育邏輯是先分析學生的性格類型,然后再結合學生的家庭環境、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學生的興趣點等情況來對學生進行分析。之后,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這樣的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德育的特殊性和中職生自身素質的差異性。德育是一種感化教學,不同于往常的語文和數學教學,這種教學內容需要教師滲透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同時要保證學生能夠主動吸收這些知識,而學生的認知和家庭環境等存在差異,使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能力和吸收意愿產生差異,基于此,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歸類,然后實施個案教學,從而把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2.德育中因材施教的教育優勢
因材施教充分考慮了學生之間的差異,不放棄每一個學生,這也是愛滿天下教育精神的表現。在德育工作中貫徹因材施教理念能夠更好地實現德育教育目標,這與德育教育內容、學生的基本情況有關。首先,德育內容是隱性的,教學目標的達成率不好衡量,這就要求教師要找到更適宜的教學方法,不能以考試分數為衡量標準。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本質屬性要求教師要耐心面對教學問題,不要急于實現教學目標,這種教育思想更有利于德育目標的達成。另外,影響德育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學生的認知水平、家庭環境以及性格特點,這些因素就導致了學生對于德育知識的吸收率是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開展不同的教學。總結來看,因材施教能夠幫助教師更好、更快地實現教學目標,這是因材施教教學理念最顯著的優勢。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下如何開展個案教育
新時代背景下的社區家庭個案教育,是以德育新目標為導向,然后考慮家庭個案的差異,從而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核心的教育思想就是因材施教,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設定不同的教學計劃。關于如何開展好社區家庭的個案教育,教師可以從下文對因材施教的解讀中找到教學靈感,并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來開展個案教育。
1.對中職學生進行系統性的分析
教師要對中職生特點進行系統分析,分析的依據可以分為認知水平、家庭環境以及性格特點等內容。有的學生認知水平較高,那么這些學生對于德育內容的接受效率就會更高,有的學生認知水平較低,那么這些學生對于德育知識的吸收率就會低。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和談心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一般來說,知識儲備豐富、價值觀正確的學生的認知水平比較高。在家庭環境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調查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包括學生的父母文化水平、職業狀況等因素,一般來說,積極樂觀的家庭環境能夠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德育理念。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析的時候,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這一點對于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至關重要。通常,性格開朗的學生更容易接受德育內容,性格內向或者孤僻的學生對于德育知識點的吸收率是比較低的。在教學之前,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的這些因素,然后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分析,為因材施教教學計劃的開展做好鋪墊。
2.根據學生情況設定個性化方案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設計不同的教學計劃,針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個性化方案,這些方案從教學屬性上可以分為點撥類、影響類和滲透類。點撥類的教學方案以說教式的教學為主,這類教學方案主要針對的是認知水平較高、性格開朗的學生。對這些學生開展德育不需要教師花太多的精力,教師只需要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告訴學生德育的主要教學內容,并向學生傳授德育的基本方法和意義,就能夠起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影響類的教學方案主要針對認知水平相對較低的學生,對這些學生,教師需要和家長進行合作,通過日常行為來影響學生,讓學生從日常行為中學習到基本的德育知識。滲透類的教學方案主要針對的是性格內向和孤僻的學生,這些學生的內心世界是相對封閉的,對于德育的內容可能會存在一些排斥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用滲透的教學方法來開展教學,教師可以和其他學科的教師溝通,通過各種教學機會來滲透德育內容。教師也可以增加和這些學生的課外交流,通過交流活動將德育知識滲透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接受德育理念。在設定總體的教學方案之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3.利用家庭影響力開展間接教學
教師在設定好教學計劃后,就需要去實施這些教學計劃,以此才能達成德育的目標。通常來說,實施教學計劃的主體是教師,實施的方式是直接對學生開展教育,這種教學方式比較簡潔,能夠直接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盡量減少知識傳輸過程中的損耗,但是這種教學方式也有可能會因為緊張的師生關系等因素的干擾而出現教學結果和預期相差甚遠的情況。針對這種教學問題,教師要及時借助家庭力量來影響學生。家庭環境是學生成長的地方,學生對家庭環境會有親切感,基于這樣的教學背景,教師就可以和家長開展家校合作,通過家庭的影響來感染學生,讓學生逐步掌握德育內容。這種教學方法主要針對的是性格孤僻或者對學校教育存在偏見的學生,教師可以和家長進行溝通,設定一些與德育相關的教學計劃,讓學生家長來具體實施。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家長和學生談心來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教師也可以要求家長定期帶領學生參觀各種歷史博物館和紀念館,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在實際教育中,教師要適時地借助家庭的影響力來開展教學,讓學生在這種自然的生活環境下掌握德育的基本教學內容。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的教育環境下,中職院校的德育內容比較全面,包含了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道德與法治教育、職業精神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教師在開展德育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家庭背景、性格以及認知水平等內容,在教學方法上要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考慮到了學生之間的各種因素所帶來的差異,能夠更準確地開展德育,教學質量也比較高。關于如何在德育中開展因材施教的教學計劃,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的分析,然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最后可以通過家庭影響等方式開展滲透教學,以實現精準、全面提優的德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徐立保.學生思想教育的個案分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研究), 2009(12):133.
[2]劉福山.因材施教,對癥下藥——淺談對問題學生的德育教育[J].考試周刊, 2013(93):172.
[3]翟永清.關于中職德育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0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