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森 張婷婷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它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教師傳授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課堂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這也是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途徑之一。下面,筆者針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和實施策略談幾點自己的淺見。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陶行知先生明確指出:“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活就是教育,用教育來改變生活,用生活來教育學生。
數學教學生活化,就是實現橫向的數學化,要求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意義。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認為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數學知識生活化。教師只有把生活中的知識引入數學教學,才能讓學生真實地感受數學的意義,從而真正地理解數學。學生挖掘現實生活中客觀事物的數學知識,在歸納知識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利于激活思維,促進數學知識生活化,實現數學生活化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生活問題的能力,但是小學生的邏輯思維還不成熟,所以如果教師不聯系生活實際講解數學,是很難讓小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就算是學生把公式背下來,也不會運用,達不到數學教學的初衷。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教師應該把生活中遇到的具體情況變成數學問題,再讓學生快速聯系生活,就能讓學生熟悉數學問題,并對解決問題產生興趣,從而得心應手地解決問題,這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第二,現實生活數學化。教師可以靈敏捕捉能夠為教學內容服務的生活素材,并且積極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再利用數學原理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家里有男性多少人?女性多少人?一共多少人?男性與女性相差多少人?”這樣一來,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助于學生獲得新知識。
將現實生活數學化,能夠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而學生將這種思維運用于實際生活中,才算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試問:脫離生活的教育怎么會擁有生命力?筆者認為,任何教育都應以生活為中心,生活就是數學的教學陣地,教師應將教學生活化的理念延伸到數學教學中。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數學教學生活化,突出了數學的應用價值,教師應不斷增強學生實際應用的意識,進而形成解決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數學問題的能力,最終通過這一舉措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那么,如何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通過以下策略來實現:
1.教師的教育意識要生活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受生活化教學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可以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自己的學習思維,很好地培養情感表達能力。另外,在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講課的時候,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與傳統的機械式數學驗算教學相比,生活化教學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如在講解10以內的加減法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分別展示1元、5元和10元的人民幣,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買2元的尺子和3元的筆,應該怎么付錢?”教師將這些相關的數學知識回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學生的常識經驗得以升華為數學經驗,能夠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
2.創設的情境教學要生活化
學起源于問,問題是創新的基礎。在數學情境中融入數學問題,有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并靈活運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使教學內容更生活化,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活生生的具體生活,從而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
如在教學《上下》這一課時,筆者挑選了三個學生,讓他們在講臺前面比賽跑步。然后,筆者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領獎臺,把跑步最快的學生的照片貼在領獎臺的最上面,把跑步第二名的學生的照片貼在領獎臺的第二層,把跑步第三名的學生的照片貼在領獎臺的第三層。最后,筆者讓學生根據黑板上三個學生照片的位置來判斷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這樣的教學貼近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收獲了快樂。
3.教學的知識要生活化
一直以來,課材都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是教師教學的根本資料。然而,教材中的一些例題、習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不大,這必然導致學生無法把數學知識與生活認知空間聯系起來,更無法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所以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4.講解例題要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生面對著枯燥繁雜的計算題,很難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聯系親身經歷,解決數學中的問題。
如在教學“解決問題”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就改編了一些生活實例,創設了生活化的教學情況:“①小明5分鐘可以從家到學校,照這樣計算,小明每天從家到學校要走2個來回,一共要花費多少時間?②小麗到超市買4袋鹽共用去8元,照這樣計算,張阿姨用10元可以買多少袋鹽?③小剛帶10元到超市買了2支定價為3元的彩筆,剩下的錢還能買到1個5元的文具盒嗎?”教師把數學知識生活情趣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在其中,從而聯系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5.動手操作要生活化
只有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知識才是有效的知識,才能實現由“要學生學”到“學生會學”再到“學生要學”的轉變,而教師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前,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動手用卷尺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度和寬度,或者讓學生周末和父母去逛逛建材市場,與父母商量一下,選擇自己喜歡的1至2種適合的方形地板磚,并在父母的幫助下,估算一下分別需要多少塊可以鋪滿教室。在這個實踐過程中,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使數學學習活動向身邊延伸,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而且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又服務于現實生活,進而讓學生理解數學化和生活化是密不可分的。
6.探究過程設計要生活化
有效教學不但要求教師注重學生掌握的知識,而且要注重探究知識的過程,這樣才能使學生實現由“要學生學”到“學生會學”再到“學生要學”的轉變,以適應終身學習的需求。但是,學生的學習進程充滿著觀測、模擬、推測、操作等基礎性和探究性活動,為了避免學生產生畏難心理,教師要把數學教學的嚴謹性和生活性有機結合起來,使探究過程生活化。
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可以先出示A4紙張、三腳架、硬幣等幾種物品,讓學生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并思考問題:“這些圖形的周長指什么?我們可以怎么測量?”然后,教師可以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圓鐵環,組織學生合作動手測量圓鐵環的周長。兩個學生拿出預先準備好的軟尺,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出圓形的周長。方法1:用軟尺環繞圓鐵環一周,再拉直軟尺量出它的長度,從而得出鐵環的周長;方法2:將圓鐵環沿著軟尺滾動一周,從起點到終點就可以直接測出圓鐵環的周長。學生通過動手探究、對比兩種測量結果,就可以得出一個比較準確的圓鐵環的周長。這樣,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并不難學,不僅激發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還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總而言之,數學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數學知識,還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另外,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身邊常見的生活素材,靈活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有效。
(作者單位:江西省瑞昌市第二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