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皎 長春理工大學
2010 年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特別明確提出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中也把網絡資源平臺建設與國家教育資源共享行動計劃項目列為幾大信息化教育行動計劃之一,首次提出“建設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教育云資源平臺,匯聚百家企事業單位、萬名師生開發的優秀資源”[1]。教育部于2018 年正式批準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中第一次提出“建成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國家樞紐和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2]。國家關于信息化教學政策的不斷完善出臺,也充分證明了國家在推進信息化高校教學資源的決心。因此,經過前期項目建設,我國高校數字化設計教學資源管理開發和綜合利用技術水平已經得到大幅提高,資源利用數量和教學質量顯著得到提升。
如何有效提升我國設計藝術學科網絡教學技術資源庫項目建設工作水平,需要結合國內各高校設計學科專業教育改革發展總體目標,將設計學科專業網絡教學技術資源庫項目建設和設計專業學科發展、教學與技術科研等各個方面相緊密配合,全方位組織進行專業規劃、分析和階段遞進式組織實施,真正做到使網絡教學技術資源庫有效服務于網絡教學、科研和設計產業的發展需求。
針對目前我國設計學科在課程教學建設過程中由于網絡課程教學資源緊缺,帶來的課程內容教學質量不高,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少,網絡教學信息資源檢索技術滯后,利用率低等突出問題,重新設計出了構建設計學科教學課程資源庫的主要服務功能。第一,以充分滿足我國現有學校教學質量需求,切實以提升學校教學質量水平為首要前提。充分借鑒國外高水平學生教學實踐、教學經驗實踐管理模式,引入國內更多優質學生教學實踐資源共享學習課程,實現廣大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和師生協作共同學習。第二,設定學習目標。滿足高校藝術設計學科中學術型和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市場的不同需求,確立高校數字化設計教學信息資源庫課程建設的主要任務,使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通過電腦網絡進行檢索就能選擇出最適宜自己的學習內容。第三,強調開展個性化專題學習。配合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滿足不同類型的同學進行學習資源的選擇。第四,建立評價機制。能夠及時使每個學生隨時隨地了解自我的學習工作情況,主動針對自己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工作進程。第五,豐富交互體驗,重新構建課堂師生互動交流、學生互動交流等課堂環境設計過程,營造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便于指導教師開展學生小組討論、答疑。
有效實現高校設計學科教學科研成果資源庫與高校設計學科之間多元化和深層次的有機、有序的相互交叉結合,需要始終堅持和遵循系統科學的發展規劃。一是結合藝術學科完善資源檢索框架。結合設計藝術學科研究特色,從設計藝術學、設計藝術教育等多個角度不斷細化設計教學內容,完善設計教學管理知識的資源結構,使設計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利用有序化。二是通過精選教育專題視頻資源。圍繞設計學科分類,有針對性合理選擇多種課程素材資源,并力求能夠有效實現多學科層次的資源分類管理,便于充分挖掘藝術資源和藝術教育的應用價值。三是將相關學科重點且具有代表性的教學資源利用進行深度整合。例如,設計藝術文化、設計藝術審美,以及各級各類精品課程、優秀職業教育項目教學研究成果、案例等設計資源都要進行整合。四是深入挖掘中國本土化設計藝術作品資源。如中國民間文化傳統藝術手工藝、非物質生態文化遺產、現代服裝設計創意藝術,以及當代設計藝術創意作品資源等文化內容。
設計學科專業教學人才資源庫的建設,首先要充分明確設計教學資源要素是服務于各類文化藝術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發展需求的。具體來講,資源庫建設應該側重于對應的文化藝術產業、實踐技術應用、教學服務、學術研究等領域內容,做到能夠同時滿足不同領域用戶的快速信息檢索和在線學習。其次該服務人群的定位要能夠滿足更廣的內容受眾覆蓋范圍,輻射到的范圍要能夠涵額蓋長期從事網絡藝術學習各領域教育研究的在校學生、社會從業者、高校教師等;同時要重點突出藝術教學的即時性,順應當前移動教育學習、網絡化教育學習的發展要求,實現網絡知識與信息的豐富性、趣味性、交互性的良性傳播。最后能夠滿足多種不同瀏覽體驗方式,特別是在當前碎片化網絡信息發展環境下,內容管理要達到做實、做細、做精、做足。
設計學科是集形象思維、發散思維與創造性為特點的一級學科,在教學過程需要著重展現出對專業學科領域的創新性研究以及個性化展示等特點。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相比,藝術設計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強調在符合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加入實踐和個性化教學,并且更加注重教學結果的展示。
根據現有的各學科課程教學研究平臺,對現代設計學科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全新的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以滿足基于形象思維的現代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的具有研究性、創作性、延展性等個性化需求。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躍發展,教學智能終端的加入,讓大數據成為實現設計學科的個性化教學和線上線下學習的利器,并使教學直播互動變成現實并得以普及。通過建立微信群、QQ 群、制作微視頻、慕課等教學資源,有針對性、有效性地實現各類課程資源、教學方法之間的共建,面向 Windows、安卓、蘋果等平臺開發創新教學 APP、公眾號,使資源平臺、課程平臺與APP 等相互融合,提升設計學科網絡教學的有效性和多樣性。
傳統課堂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過程中,卻忽略了教學系統中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全面推進課堂的重要因素。互聯網教育平臺的構建將完全顛覆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摒棄了以教師為中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一改以往強調知識傳授、知識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根據學生因個體差異、知識結構不同自主選擇學習的模式,強調教育的實施和推行是面向學習過程的發展。根據設計學科特點并利用“翻轉課堂”教育創新模式,對學科內不同課程教學模式進行革新,可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有利于促進學生設計實踐水平的提高。
在傳統的設計學科教學中,教師是整個課堂的中心,由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成了教學的中心,更加強調學生的發展,將“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更加重視教與學的過程,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因材施教”。
在目前傳統設計學科的課程設計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通過課后預習作業、實踐活動操作等教學方式來對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進行內化。在這個翻轉式的課堂中,專業授課教師將根據不同學科在課程中的特點,制作豐富的PPT 課件和多媒體素材,在課前通過學習平臺完成專業知識的傳授;課中可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探究,完成知識內化;課后,通過上傳作品進行個案評估講解,由此實現教學流程的翻轉。
傳統設計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上演的都是獨角戲,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師生“合唱”,課堂上教師不再單向傳授知識,由于學生在學習平臺中提前預習了課程內容,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可以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課堂設計中重要的一環,這種交互式的學習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
目前,設計學科教學中依舊以教材為中心,根據教材開展課堂講解,或是將教材內容制作成PPT 實現更為形象的演示,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多數均是來源于教材。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摒棄了傳統以"教材"為主的固有的甚至是陳舊的教學內容,教師根據每門課程的特點制作視頻課件,如人體工程學課程,可以將人體測量的方法制作成視頻,學生提前預習,熟悉人體數據,以留給課堂更多有效設計與交流的時間。學生通過觀看在線教學視頻、搜索開放網絡教育資源,進一步拓展了知識結構。
設計學科傳統的學習效果評價都是以“作品效果”或者“結果考試”為主,這種評價方式顯得較為單一也不夠準確。可以基于學生線上和線下學習情況,通過期末考核綜合評價學習效果。例如,通過學習平臺給出的學習動態與數據,以及設計任務的最后完成效果,如課程與項目結合還可以根據校企單位對于作品的認可度、客戶對作品的滿意度、作品在平臺中的投票數或者在相關專業比賽中的獲獎情況等,以及教師給出的反饋意見等作為參考依據給出每位學生課程學習的診斷報告,這樣的評價更為全面綜合。同時,把學生學習成效的評價數據進行歸檔存儲,形成學習情況跟蹤報告,記錄每位在校生不同課程的學習情況,并通過長期的數據積累,得到更加量化的課程改革指導意見,并作為教師教學提升的依據。還可通過學習平臺私信每位同學進行課程問卷調查,或利用直播等形式與學生座談,通過調研了解學生對該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的認可度,并可以通過平臺匿名回傳尋求可行性建設意見,并將得到的信息反饋整理后進行課程存儲分析。教師再反饋數據結合針對性建議進行課程設計、平臺研發、教學模式的調整和完善,從而達到學生與教師的雙反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