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交叉學科的法學應用型學科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2021-01-13 06:07:37
海峽法學 2021年2期
關鍵詞:課程體系學科課程

王 鵬

法學專業人才無外乎有學術型和應用型之分,但不論是哪種類型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都是通過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的設計而實現的。從培養對象群體來看,學術型人才相對而言起點較高,往往是法學碩士或博士階段的實現目標;而目前,大部分法學專業培養對象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集中體現在本科或法律碩士①確有少部分法律碩士繼續攻讀博士學位,這里只做大體群類上的劃分。群體上。本文基于應用型學科建設的角度②這里基于應用型學科的討論,主要是按照人才培養階段來理解,核心是以本科階段為基礎展開論述。,著重對課程體系建設問題,尤其是新時代法學專業培養目標產生變化的情況下,如何利用交叉學科的優勢作用促進應用型學科課程體系革新的問題做出初步的探索。

一、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政策依據的發展

目前,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依據有三個方面,一是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專業目錄介紹部分對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要求、主干學科、核心課程、實踐環節等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二是2018年教育部發布的《法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③該標準適用于所有法學類專業,本文僅從法學專業適用的角度來論述。2021年5月19日教育部發布了《法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21年版)》,核心課程中增加了《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將核心課程設置模式由“10+X”調整為“1+10+X”。,該標準對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規范、教師隊伍、教學條件、教學效果及質量保障體系提出了要求;三是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卓越1.0”)和2018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④卓越法律(法治)人才培養計劃在實踐中各院校往往采取精英培養模式予以執行,因此,與前兩項依據比較起來,尤其是“卓越2.0計劃”并不具有在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遵循的普適性,但仍是各院校法學人才培養方案應參照的核心依據之一。(以下簡稱“卓越2.0”),上述意見從人才培養思路、目標、任務、措施及組織實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層面的要求。

(一)專業目錄的發展

我國國家統一制定的專業目錄最早發布于1963年9月,包括《高等學校通用專業目錄》和《高等學校絕密和機密專業目錄》,法學專業屬于目錄中510個專業之一,設置于政法專業門類下。1982年至1988年,教育部陸續頒布了《高等學校工科本科專業目錄》《普通高等學校農科、林科本科專業目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醫藥本科專業目錄》《普通高等學校理科本科基本專業目錄》《普通高等學校社會科學本科專業目錄》《普通高等師范教學本科專業目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本科專業目錄》等7個目錄①這一階段教育部頒布的專業目錄數量較多,主要目的是為解決文革時期專業設置混亂的狀況。,法學專業由二級學科變為一級學科法學類,包括9個專業設置于《普通高等學校社會科學本科專業目錄》當中。1993年,教育部再次頒布《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一級學科法學類范圍再次擴大,變為學科門類,下設一級學科法學類,包括7個專業。實際上,到1993年版目錄,法學專業基本的設置思路是求精求專,一級學科下的各專業涵蓋面較窄。

1998年是法學專業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教育部頒布的新一版《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中,貫徹“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思路,將專業總數減為249個,不足上一版目錄專業數的一半②1993年版專業目錄數為504個。,法學專業也從原有的7個合并為1個。至2004年教育部統計目錄③該版目錄不是正式頒布的目錄,主要為2012年新目錄的出臺做基礎。,除增加了知識產權試點專業和監獄學目錄外專業外,法學類下仍只有法學1個專業。2012年最新版目錄仍然延續法學類專業僅有1個的情況,僅將知識產權和監獄學兩個專業調整為法學類的特設專業。但是,2012年目錄相對于1998年目錄而言,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內涵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專業培養目標和知識、能力組成上作了全新的闡述,對“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思路作了內涵上的修正。2020年,教育部在法學類專業目錄下再次增補4個特設專業,即信用風險管理與法律防控、國際經貿規則、司法警察學和社區矯正,法學類其他專業內涵沒有變化。

(二)法學類教學質量“國標”的形成

為貫徹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對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指示,“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④《南方日報: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上)》,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1213/c1003-28945644.html,下載日期:2020年1月7日。。教育部從2013年起委托92個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啟動了教學質量“國標”研制工作。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⑤教育部:《介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有關情況》,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 bh_2018n/xwfb_20180130/201801/t20180130_325928.html,下載日期:2020年1月7日。

法學類教學質量“國標”與2012年專業目錄介紹中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比較來看,有著更新層次的內涵要求。一方面,法學類教學質量“國標”遵循教育部“國標”制定的通行要求。教育部制定“國標”突出三大原則,體現三大特點,三大原則即突出學生中心、突出產出導向、突出持續改進,三大特點即既有“規矩”又有“空間”、既有“底線”又有“目標”、既有“定性”又有“定量”。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有關情況介紹》,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 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130/sfcl/201801/t20180130_325921.html,下載日期:2020年1月7日。因此,法學類教學質量“國標”的制定也是以上述原則和特點為導向。由于“國標”適用于全部法學類專業,因此,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的表述上并沒有專業目錄介紹細致,但是,“國標”仍然對專業目錄介紹中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有所發展,提出了職業型和創新型的培養目標,尤其是職業型這一目標的提出。“國標”在培養要求當中多處貫徹職業理念,在要求熟悉職業技能的同時,強調健全職業人格和具有強烈的法律職業認同感,這些關于法律職業上的要求是“國標”對專業目錄介紹中培養目標和要求的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國標”比專業目錄介紹具有明顯的標尺特征。這一點主要是由于二者在定位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專業目錄介紹解決法學專業是什么的問題,“國標”解決法學專業的規格問題。因此,“國標”除了在培養目標和要求方面做出定性的規定外,在內容體系的諸多方面均做出了量化指標,這是傳統上的專業目錄介紹中并不具備的內容。從教育部關于辦學的量化指標規范來看,目前主要遵循的是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但這是一部從學校辦學宏觀層次制定的指標,并沒有涉及各專業的具體量化要求。因此,“國標”在專業量化指標上具有先驅性質,也是后續各校迎接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和專業評估的重要參照,法學專業各院校均著力將量化具體要求落實到各自的人才培養方案當中。

(三)精英法律人才的培養

從“卓越1.0”計劃來看,其主要目標仍然在于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并沒有提升到精英法律人才培養的層面。從這一版計劃中的主要任務來看,仍具有人才培養措施意見上的普適性,各校法學專業要在計劃的要求下對培養質量做全面的改進和提升,整體上使法學專業畢業生的質量上一個臺階。

但隨著“國標”的出臺,在“國標”既有“規矩”又有“空間”、既有“底線”又有“目標”的要求下,明確了法學專業人才培養上的最低要求,但對人才培養的上限卻沒有做出限制,因此,在有了“兜底條款”的情況下,教育部在追求高標準人才方面有了新的思路,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版,法學專業屬于其中之一。在這一背景下,上線了“卓越2.0”計劃。“卓越2.0”計劃與原1.0計劃比較,在計劃目標上不再是提高人才質量這一普遍性要求,而是提出“建立起凸顯時代特征、體現中國特色的法治人才培養體系”,“建成一批一流法學專業點”,從而培養出有中國特色的精英法律人才。因此,這一版的目標已不再求全而是求精。

二、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內涵的轉變及其在課程體系上的影響

(一)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內涵的轉變

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政策依據的與時俱進帶來了人才培養上的一些變化,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從“專”才向“通”才再到“通”“專”結合的人才培養總體目標的變化

這是在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總體思路上的轉變,由“專”到“通”主要體現在1998年專業目錄調整上,法學專業是變化很大的一個專業,原有7個專業合并成1個專業的主要目的是在法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能力方面更注重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實際上也是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90年代從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使各個領域不再受國家計劃支配,專業分工也不再條塊化,市場經濟使各個領域逐漸交叉融合,對人才的需求也必然體現出這一特點。但是,隨著全球化和知識爆炸,“通”才模式也逐步出現了無法在細分專業領域深耕的窘境,在這一變化背景下,2012年的專業目錄又對原有“通”才的內涵要求進行了修正。在法學專業方面,雖然仍然以“寬口徑、厚基礎”為原則,但是專業目錄介紹中直接強調了專業方向的劃分,是一種“通”“專”結合的模式。但是,筆者認為,這一時期的“專”已經不是1998年之前的“專”,這一時期的“專”不僅僅是在學科下次級學科領域的“專”,更強調次級學科與其他次級學科,次級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甚至跨學科門類上的知識融合,如果說1998年之前的“專”具有培養目標上的單一性,那么,目前的“專”就是一種復合人才培養目標的“專”。在法學類“國標”中明確要求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自然科學課程應當保持均衡,“鼓勵開發跨專業、跨學科的新興交叉課程和創新創業類課程”也是這一思路的進一步體現。“卓越2.0”計劃中也提出“鼓勵高校開發開設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課程”,以適應社會需求。

2.從專業知識掌握轉向綜合素養培養的人才培養素質要求的變化

這是2012年專業目錄修訂法學專業的又一重大變化。在培養目標的表述上,與1998年版比較,直接增加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內容,增加了關于外語水平的要求,除基礎知識素養以外,增加了對培養對象的創新精神、科學素養、公正品質、綜合分析素養、法律意識和法律至上精神的要求。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6頁。“國標”中也明確表達了對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要求,特別強調了法律職業上應具備的條件。“卓越2.0”計劃則突出法律職業倫理的重要性。可見,法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其培養要求已經轉變為全方位、立體化的培養要求,對個人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

3.從理論與應用結合到強化創新、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能力要求的變化

在1998年版的專業目錄介紹中,沒有對創新內容做出表述,對能力的表達也僅表述為“具有運用法學知識去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43頁。到2012年專業目錄,在能力要求當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均作了分點的專門表述,占全部四種能力要求的一半,并將這兩方面的能力直接寫入培養目標當中,可見,地位已經非常重要。②同上,第66頁。在“國標”當中,則提出了創新型人才的概念。在“卓越2.0”計劃當中,專門在任務和舉措部分指出“重實踐”是“強化法學教育之要”。因此,在現今的人才培養要求上,更要從崗位實際出發,懂得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并且要能夠在工作中有創造能力和探索能力。

4.從以“內需”為主到順應新時代發展需要強調國際化視野的人才培養類型的變化

在1998年版目錄中,并沒有涉及涉外法律能力培養的問題,甚至在外語水平上也沒有要求,但是到2012年版目錄時,已經在培養目標中明確了在“涉外活動從事法律工作”的要求,自然在培養要求中對應提出了要“比較系統地掌握一門外語”。“國標”在課程體系部分強調了對外語課程的涵蓋,而對法律人才培養更為迫切的國際化要求來自于卓越法律(法治)人才培養計劃。在“卓越1.0”計劃中,提出“把培養涉外法律人才作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的突破口”,要“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以適應國家對外開放的需要。“卓越1.0”計劃是普適性計劃,它比2012年版專業目錄還要早出臺,可見進入21世紀后由于全球化進程對法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必須快速的做出應對。至“卓越2.0”計劃發布,提出要“促開放,構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新格局”,要“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善于維護國家利益、勇于推動全球治理規則變革的高層次涉外法治人才”,尤其要服務“一帶一路”的建設需要。可見,在“卓越1.0”計劃之前,法學專業人才培養仍以“內需”為主,為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服務,而之后的專業人才培養,要為我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全球合作提供法治人才,尤其是在精英法律人才培養層面上,政策依據反映的主要人才培養指向是向國際化發展。

(二)對法學應用型學科課程體系建設的影響

上述政策依據的發展以及在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形成的變化對法學應用型學科課程體系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政策依據當中提出了應用型、復合型、職業型和創新型的概念,要求對法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應同時達成上述目標,這對于各法學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應考量如何解決知識的融合性問題。不論從上述“四型”的哪個角度出發,知識的融合性都是達成目標的關鍵。從形式上,知識的融合關聯到課程體系的架構,要處理幾個層面的課程關系:一是思想政治課程、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關系;二是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關系;三是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關系;四是課堂內課程與課堂外課程的關系。從內容上,知識的融合關聯到課程內容的覆蓋面問題,也要處理好幾個層面的關系:一是專業知識課程與知識拓展課程的關系;二是非交叉學科課程與交叉學科課程的關系;三是專業課程、專業相關課程與非專業課程的關系;四是知識性課程與綜合素養課程的關系。上述各層面關系問題中所涉概念的劃分并非相互之間無交集,往往是同一門課程會涉及若干關系問題。只有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充分考量了上述各層面關系,才能在知識的融合性上找到平衡點。另一方面,應考量知識融合性達成的路徑問題。也就是說,課程體系設計出來還要有保障實現的措施和條件。這里產生影響的問題主要包括:一是課程之間的銜接問題;二是支撐課程的教師隊伍問題;三是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手段來授課的問題;四是課程的教學外部保障問題。

可見,政策依據當中的培養目標和要求的變化,對法學應用型學科層面的課程體系構建是一個系統性影響。從國內高校的法學課程體系改革現狀來看,許多高校都對這些變化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如北京大學法學院“改革最主要的表現為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開拓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兩方面”,北大法學院將課程分為基礎類課程、專題類課程、實務類課程和英文類課程,在實務課程方面,聘請了律師事務所、仲裁機構、專利局和法院等實務屆人士來授課;在國際化課程方面,聘請世界上頂級教授作為北大法學院的講習教授,并積極開展校際國際交流、參加國際比賽。①馮輝:《“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法學教育:法學課程體系改革與完善”高峰論壇會議綜述》,載《經貿法律評論》2018年第6期,第149~150頁。再如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通過將不同年級、不同培養類別之間的課程打通,通過立足于中國實踐的課程內容創新以及與境內外的師資合作來回應政策依據的變化。②同上,第152~153頁。其他高校如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廈門大學等等都積極探索課程體系改革以適應新的時代要求。

三、基于交叉學科對法學應用型學科課程體系建設的回應

筆者認為,知識融合性問題是內在的本質問題,達成路徑問題是外在的操作性問題,解決法學應用型學科課程體系建設的核心仍在于解決知識的融合性問題。在法學專業課程體系當中,由于學科之間的壁壘問題③這里的學科壁壘不僅僅指學科門類之間、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之間,也包括更細層級的次級學科或學科課程之間的壁壘,比如刑法學課程和民法學課程之間的壁壘。,大部分學科課程自成體系,單純的通過1+1=2的方式構建課程體系無法達到復合知識結構的要求。而解決這一問題的可操作性途徑就是交叉學科的運用。

(一)交叉學科的基本理解

所謂交叉學科,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與交叉學科經常關聯起來的概念有綜合學科和跨學科。一種觀點認為,交叉學科和綜合學科、跨學科的概念內涵是等同的,都是將兩門或者兩門以上的學科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新理論體系的學科。④趙伶俐、潘莉:《發展交叉學科:21世紀高等學校創新的主題和難題》,載《現代大學教育》2003年第4期,第39頁。第二種觀點認為交叉學科和跨學科是相區分的概念,跨學科研究是形成交叉學科的前提,認為跨學科是指跨越多個學科,將“跨”作為一種動詞,跨學科研究就是“主體跨越兩個或者多個學科的研究”;而交叉學科的“交叉”存在兩種理解,一是將“交叉”也作為動詞,那么此時的交叉學科就是跨學科,二是將“交叉”作為形容詞,那么此時的交叉學科“就是不同學科交叉所形成的新學科”。⑤柯華慶:《跨學科還是交叉學科?》,http://www.aisixiang.com/data/68628.html,下載日期:2017年4月29日。第三種觀點認為交叉學科是大概念,包括比較學科、邊緣學科、軟學科、綜合學科、橫斷學科和超學科,這六種類型是一種遞進關系,由最低層次比較學科發展到最高層次的超學科。⑥劉仲林:《交叉學科分類模式與管理沉思》,載《科學學研究》2003年第6期,第561~564頁。筆者認為可以用第一種觀點來理解交叉學科的概念,但不能將交叉學科和綜合學科、跨學科的概念等同,也不能將交叉學科理解為第三種觀點中的大概念范疇。筆者認為,將“交叉”或者“跨”僅僅作為一種方法時,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交叉學科,交叉學科必須是在內容體系上由多學科產生融合時而形成的具有新的理論體系的學科,因此,第三種觀點中的比較學科就不能理解為交叉學科,它僅僅是通過研究方法將不同學科關聯起來,而沒有形成新的學科內容體系。筆者認為,交叉學科具有多層次的表現形式:一是作為學科概念的狹義理解,交叉學科本身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存在,并可能逐步形成自身相關的學科群;二是以交叉學科為基礎,設立新的專業或者專業方向;三是以交叉學科為基礎,形成新的課程。⑦王鵬:《論交叉學科在法學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作用》,載《海峽法學》2017年第2期,第92頁。本文著重考查課程體系建設問題,因此,交叉學科的理解主要是基于上述第三種表現形式。

一般而言,交叉學科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體現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一是專業內交叉學科課程,即在二級學科下的次級學科之間的交叉,如法學專業中開設《行政刑法學》課程;二是跨專業交叉,即學科門類內的二級學科之間甚至是跨學科門類的二級學科之間的交叉。對于后一種類型,在課程體系中可以進一步根據與本專業相關度劃分為三種情況:(1)本專業與其他專業的交叉學科課程,如法學專業中開設《法醫學》課程;(2)本專業相關專業之間的交叉學科課程,如法學專業中開設《犯罪心理學》課程;(3)本專業無關或關聯度低的專業之間的交叉學科課程,如法學專業通識課程開設《美育心理學》課程。①王鵬:《論交叉學科在法學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作用》,載《海峽法學》2017年第2期,第92頁。

(二)交叉學科是解決知識融合性的關鍵途徑

可以看到,交叉學科課程是多元化的課程,對于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的達成是高適應性的課程,是解決知識融合性的關鍵途徑。

1.交叉學科課程可以解決“四型”的培養目標要求問題

從應用型角度來看,實踐能力的培養本身就是綜合性復合性能力的培養;從復合型角度來看,復合型的核心要求就是知識的復合,這種復合是知識融合后的復合而不是“拼盤”方式累加的復合;從職業型角度來看,這一目標與綜合素養要求密切相關,除職業技能外對培養對象的素養、品質、意識、精神等的鍛造都將融入在人才培養體系內;從創新型角度來看,交叉學科本身即是在跨學科研究下形成的創新學科。當然,這里并不是說傳統學科課程可以摒棄、忽略,而是應將傳統學科課程與交叉學科課程相結合來構建課程體系。

2.交叉學科課程可以外化促進課程體系建設

一是促進課程體系構建的頂層設計問題。頂層設計問題既是一個專業問題也是一個教學管理問題。管理層面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人才培養方案的質量,進而影響人才質量。交叉學科課程是課程體系構建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充分論證需要教學管理層面大量精力和相關保障的投入。二是促進課程教學方法的革新。包括教學方法本身和對其的物質保障。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發展,實際上,傳統學科課程都已經提出教學方法的革新問題,更不論交叉學科課程,因此,如“卓越2.0”計劃中“互聯網+法學教育”的推進即是在法學教育教學方法上的重要舉措。同時,新型的教學軟件系統、數據庫、實驗實訓室、智慧教室等的匹配是保障教學方法革新的重要條件。三是促進教師隊伍的發展。既然交叉學科課程不是一種學科間簡單疊加形成的課程,其內容體系是學科間融合后的新體系,那么,就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個體也必須在知識體系更新上對交叉學科課程做出必要的因應。

四、基于交叉學科的法學應用型學科課程體系的實現

(一)法學應用型學科課程體系中交叉學科運用的影響因素

既然交叉學科課程是對復合知識結構形成的支撐,那么對于基礎知識層面仍然需要單一性的學科課程作為基礎,交叉學科課程并不具有取代單一性學科課程的功能,二者應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法學應用型學科課程體系中,交叉學科課程的運用需考量以下因素。

1.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相關度

法學專業核心課程共計16門,這16門課程均為單一性學科課程,此外,在法學類“國標”“10+X”的課程設置模式當中,還包括了《法律職業倫理》和《證據法學》,它們解決法學基礎知識問題,是法學專業的基礎所在。顯然,交叉學科課程并不適用在基礎知識的學習方面,所以不論是專業內交叉還是跨專業交叉,所形成的交叉學科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服務于某個專業方向。②應當注意,交叉學科課程還存在于通識課程領域,這部分交叉學科課程屬于非專業性質,暫且不論。2012專業目錄介紹中提出,要“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系統深入地掌握該方向的知識體系”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6頁。,那么,除核心課程以外的其他課程的選擇必然要考量專業培養的具體目標,這一具體人才培養目標不是從二級學科層面的考慮,而是從專業方向上的更細層次的培養目標的考慮。交叉學科課程要在這一目標下發揮構建復合知識結構的功能,則必須與這一目標的內涵要求相匹配。

2.學科之間的可融合度

交叉學科課程的來源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已經經過若干時期發展,相對而言已經比較成熟的交叉學科課程,如《法醫學》《司法鑒定學》《法律邏輯學》《法律心理學》《法律社會學》等,對這些學科,在構建課程體系時只需根據培養目標進行適用性選擇,一般不涉及對學科之間是否可交叉、可融合問題的考量,但這些課程一般只能作為理論課程。另一種是根據人才培養自身需要而創設的交叉學科課程,這些課程往往是為解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問題所設置的課程,往往實踐性較強,一般設置在實踐類的課程模塊當中。由于目前各院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實踐環節的課程設置差異較大,而該類課程又往往由于其綜合性而體現為交叉學科課程的性質,因此,在課程設置時,務必要考量學科之間的可融合度問題,融合度越高的課程設計就越能鍛煉學生的業務能力,可融合度越低的學科之間就不宜形成交叉學科課程。

3.對專業能力形成的影響度

交叉學科課程一般不是用以解決基礎性問題的課程,這是由交叉學科本身的屬性決定的。交叉學科作為學科間融合形成的新學科,一定是用于解決單一知識解決不了的綜合性、系統性問題的學科。一般而言,需要解決的問題越復雜,交叉度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對培養對象的專業能力要求越突出,對交叉學科課程的內容要求就越高。在人才培養方案總學分有所控制的情況下,理應選擇對專業能力形成影響度高的交叉學科課程。如《模擬法庭》課程,這是較為普遍設置的一門實踐類的交叉學科課程,該課程通過案情分析、角色劃分、法律文書準備、預演、正式開庭等環節模擬各類案件審判,但從目前開課的實際情況來看,模擬、演示的層面居多,而交鋒、對抗的程度較差,很難真正鍛煉到學生的法庭實務能力①吳雙雙、肖述俊:《我校法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分析以及完善建議》,載《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0期,第181頁。。那么,是否可以把該課程轉化為《攻防演練》課程,演練的案件雙方各由一名教師帶隊,將學生分為對抗性的兩組,按照實際辦案的流程和操作方式運作,將學生的能力培養帶入到真正的實務操作中去,這樣,既契合了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又提升了課程的趣味性,不失為一種新的課程建設思路。

(二)交叉學科課程在法學應用型學科課程體系中的定位

1.課程類別的設定

目前,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較普遍的課程類別劃分為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②部分院校還設有第二課堂或者素質拓展課,但學分占比很低。但是,“國標”中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通識課程并列,而沒有包含在通識課程當中,對通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是包含、并列還是一體化的問題存在不同的觀點。③石書臣:《高校思政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的關系探討》,載《中國高等教育》2011年第5期,第21頁。筆者認為,通識課程和思想政治課程在課程性質、功能、學科屬性、內容要求等諸多方面均存在著不同,將思想政治課程劃歸通識課程當中確實有一定的理論障礙,并且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國標”將其單獨列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因此,就思想政治課程、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四類來考察,交叉學科課程主要存在通識課程、專業課程中的非核心課程和實踐課程當中。思想政治課程是特定化內涵課程,在法學專業中無需學科交叉。通識課程中,一部分課程是單一內容的課程,如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公共必修課,該部分課程無需設置交叉學科課程,通識教育中的其他領域,包括語言、歷史、社會、文化、經濟、自然等各個方面,均可能有交叉學科課程的設置,這部分課程通常以通識選修課的方式開設。專業課程當中,除核心課程外,在體現次級專業方向領域的課程中可設置交叉學科課程,通常為選修課,但并非除核心課程外均設置為交叉學科課程,如民商法方向,在核心課程外一般會開設《合同法》,《合同法》并不屬于交叉學科課程,但仍有一定的開設必要。因此,在專業課當中設置交叉學科課程要處理好交叉學科課程和非交叉學科課程的關系。實踐課程一般為選修課,往往均具有綜合性或知識復合性要求,通常應設置為交叉學科課程。可見,一般情況下,除個別課程外,交叉學科課程往往體現為選修課。

2.課程占比的平衡

交叉學科課程作為解決“四型”培養目標的關鍵途徑,在課程體系中的占比應為多少需要做出必要的考量,在總學分恒定的情況下,占比過高,會限制必修類課程,導致專業基礎知識不牢靠,占比過低,會影響培養目標的達成,“產品”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和需求。考察五大政法院校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國政法大學選修課程和實踐課程占比為36.87%,華東政法大學為31.24%,西南政法大學為41.98%,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為33.71%,西北政法大學為43.23%。①交叉學科課程主要設置類型為選修課和實踐課,這里將此兩類課程合計計算占比,相關數據按照各校培養方案課程類別占比數值經過筆者重新統計計算。數據來源參考劉坤輪:《我國法學類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改革的現狀與未來——以五大政法院校類院校為例》,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第142~143頁。五大政法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具有一定參考和指向意義,因此,考慮部分選修課仍可開設類似《合同法》的非交叉學科課程,則交叉學科課程占比應在30%左右,對于地方高校的法學專業,在強化通識教育、專業綜合素養教育和加大實踐課程比重的情況下,交叉學科課程占比可達到35-40%。其中,通識課程中的交叉學科課程通常為與本專業無關或關聯度低的專業之間的交叉學科課程,專業課程中的交叉學科課程通常為專業內交叉學科課程、本專業與其他專業的交叉學科課程和本專業相關專業之間的交叉學科課程,實踐課程中的交叉學科課程通常為專業內交叉學科課程。

3.課程體系的構建

對于交叉學科課程部分的課程體系構建問題需要將其納入選修課的構建方式中討論。目前,除限定選修課外各院校法學專業選修課的選課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超量開設課程,由學生自由組合課程;二是開設課程若干小模塊,由學生按照模塊進行選擇;三是按照專業方向開設課程模塊,由學生按照方向進行選擇。筆者認為,第三種不是課程的選擇問題,而是方向的選擇問題,并沒有真正達到選修的目的。在前兩種情況下,第一種方式,學生的自由度較高,但是學生是否能夠根據知識體系要求進行選課無法控制,所學課程知識可能最終無法達到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②這里是從整體知識體系上考量這一問題,并非指所開課程不符合培養目標要求。;第二種方式,雖然對學生的選課自由度有所限制,但是經過頂層設計的課程小模塊可以保障課程之間知識體系的連貫性,有助于學生在某一細節領域系統地掌握相關知識,筆者較為贊同這一方式。因此,交叉學科課程應當置于課程模塊中,在必修課程外設計大量的課程小模塊,每一課程小模塊是基于某一門或某幾門專業課的細化和延伸,每一課程小模塊根據知識體系的體量大小由3-5門課程組成,每門課程可以1-2學分,也可進一步由小模塊結合成模塊群,學生根據自己的學力情況來進行選修。

(三)法學應用型學科課程體系建設中基于交叉學科的相關問題

1.通識課程中的交叉學科課程問題

通識課程目前的主要問題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必修部分的同質化問題③王毅、宋麗麗:《法學本科課程體系設計改革思考》,載《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8年第4期,第74頁。,二是選修部分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協同問題。前一問題不涉及交叉學科問題,這里不再贅述。后一問題的實質是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問題。一種理解是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完全割裂開,認為二者是邏輯上的全異關系,另一種理解是二者是相互交織、支持的關系,專業為主體、通識為基礎。④李夢婕:《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邏輯關系分析》,載《智庫時代》2020年第2期,第222~223頁。顯然,后一種理解更符合高等教育的實際。這里的協同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綜合素養方面的協同;二是與專業領域外知識的協同。前一方面是培養目標中全面發展的需要;后一方面,筆者認為仍可從課程小模塊的方式入手,小模塊中可以設置跨專業甚至學科門類的交叉學科課程,通過大量設置專業外課程小模塊供學生選修,如修讀法學經濟法方向的學生完全可以修讀經濟學方面的課程小模塊,修讀國際法方向的學生也可以修讀國際貿易方面的課程小模塊,以此作為法學知識的拓展和補充。

2.通過交叉學科課程解決專業課程同質化問題

在專業核心課部分,課程同質化無法避免,但這一部分課程的同質化也無需解決,這些課程涉及的是專業基礎知識,是體現專業根本的內容。但是,如若在專業核心課以外仍體現出課程設置的同質化,則很難符合“通”“專”結合人才中“專”的要求。交叉學科課程是解決同質化問題的有效途徑,但這里仍然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對交叉學科課程的認識問題。前文已經對交叉學科的界定作了重點論述,但在實踐當中,部分法學院校仍將知識的融合性理解為多開設不同學科領域的課程即可,完全沒有理解交叉學科的本質,也沒有理解“通”“專”結合人才的內涵要求。因此,這一問題仍然要引起重視。二是交叉學科課程師資問題。目前,法學院校除了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存在問題外,在交叉學科課程教學任務的承擔上也存在問題,換言之,就是沒有能夠勝任交叉學科課程的師資,時代變化的進程遠快于教師知識的更新速度。①陳偉:《面向實踐性的法學教育改革路徑探討——“動態法學實習基地”的積極提倡》,載《海峽法學》2014年第3期,第98~99頁。對于這一問題,不能通過替代性手段進行解決,如不能因為沒有《法醫學》的師資而將該課程交由醫學領域的教師授課,也不能將一門課程拆解成幾個部分交由不同教師來授課。這些做法都違背了交叉學科課程的本質要求,學生仍然得到的是舊體系下的知識,完全沒有因為學科交叉性而受益。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在于對現有師資的培養、培訓,或者對具備新知識體系教師的引進。

3.注意專業課程之間的銜接問題

既然交叉學科課程是通過學科間交叉融合形成,那么難免在交叉學科課程與非交叉學科課程之間、交叉學科課程自身之間產生知識點的銜接問題。這里主要應注意兩點問題:一是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如《司法鑒定學》和《刑事偵查學》兩門拓展性的交叉學科課程,在兩門課程當中均會涉及現場痕跡物證的發現和提取等重合的部分,那么在處理這一知識點時就要避免在不同課堂上重復講解。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統籌教學大綱的制定,將不同知識點或者側重點在教學大綱上訂制明晰,嚴格執行教學大綱即可避免這一問題。二是避免課程內容的斷檔。斷檔產生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所設交叉學科課程內容跨度較大,培養方案中很難在先修課程中打好基礎。這時應衡量該交叉學科課程的合理性,不合理應予以剔除或更換,合理應補足其先修課程。另一方面,課程設置的先后順序不合理,導致交叉學科課程的先修課程與該課程開設于同一學期或者更遲。這時應調整課程設置的先后順序。可見,對于斷檔問題重在通過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計的合理性予以解決。

4.解決實踐課程的缺乏問題

應充分發揮交叉學科的作用,積極創設實踐課程。創設實踐課程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完全的課程創新。充分利用交叉學科的疊加效應②李祖全:《基于疊加效應的法學教育課程體系優化研究》,載《高教研究與實踐》2018年第2期,第60頁。,增強實踐課程的綜合性和融合性,如將刑事法、商法與公司、企業運作管理結合,設置《公司、企業合規審查實務》課程,即是一種實踐課程的創設。這里既有專業內的學科交叉也有跨專業的學科交叉。二是對相關課程內容進行改造。對于現有課程的改造一定要突破固有思維,要積極引入融合性思路來設計課程。如《刑事案例評析》課程,傳統的《刑事案例評析》課程往往將實體法案例和程序法案例分割開來,甚至部分法學專業開設該課程僅涉及刑事實體法,自然達不到知識融會貫通的效果。對這一課程的改造就應當將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刑事執行法學、刑事政策學等學科交叉融合,通過同一案例進行多角度的結合評析與訓練。③“法學本科專業多學科課程間交叉滲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組、石經海:《法學專業課程交叉滲透的教學模式探究——以刑法課程為例》,載《海峽法學》2015年第4期,第105~109頁。可見,通過對現有課程的改造同樣能實現創設實踐課程的目的。

猜你喜歡
課程體系學科課程
【學科新書導覽】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計算機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輔導員(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超學科”來啦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加強青少年中醫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毛片视频| 激情视频综合网|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91精品视频网站| 亚洲毛片在线看|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999国产精品| 欧美高清三区|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9在线观看|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91九色国产porny|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波多野一区| 亚洲香蕉久久| 日韩午夜伦| 亚洲精品视频网|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永久在线播放| 91亚洲精品第一|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亚洲三级成人|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色网在线视频|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日韩毛片免费|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激情乱人伦|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国产一级毛片yw|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亚洲h视频在线|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国产99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97| 国产色网站| 成人欧美日韩|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午夜日b视频|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网综合|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成人在线天堂|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a级毛片| 国产靠逼视频|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天堂|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毛片一级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