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泥 王彬
摘要新農科建設的提出對本科人才實踐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在充滿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動物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在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提升該專業學生實踐及應用操作能力是一項重要且刻不容緩的任務,然而目前實踐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對影響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效果的幾點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建議,旨在為提高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 動物醫學專業 實踐教學 原因分析 改革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7.018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Influenc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ffect of Venterinary Medicine and Suggestions for Reform
YE Ni, WANG Bi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as brought a favorable policy environ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it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which is full of opportunities and also faces challenges. Animal medicine is a practical major, in the context of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students’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operating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however, at presen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ffect is not good. In this paper, several factors which influent venterinary medicine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a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the reform suggestions,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enterinary medicine practical teaching.
KeywordsVenterinary Medicine; practical teaching; reason analysis; reform suggestions
0引言
本科實踐教學包括專業類實驗、專業類實訓、專業類實習、科研與創新創業訓練,[1]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更加強調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有效結合,而實踐教學環節是高校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關鍵部分。
新形勢下,對農場動物疫病防控的水平和能力,對伴侶動物疾病的臨床診療水平和能力,[2,3]維護公共衛生和生態環境安全的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動物醫學專業的建設必須緊扣社會發展,緊跟行業變化,培養的動物醫學人才要能更好的符合社會提出的新要求。而實踐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影響其繼續深造的意愿。同時,實踐經驗不足會削弱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進一步影響專業的發展。因此,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是促進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為畜牧行業培育優質人才的必經之路。
1影響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效果的原因分析
1.1學生對動物醫學專業認識不夠
動物醫學專業本科畢業后,頒發農學學士學位。學生及家長高考志愿不愿報考該專業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農村學生認為考大學就是為了跳出“農門”,二是城里的孩子認為畢業后工作不夠光鮮亮麗,父母覺得學動醫專業孩子要吃更多的苦,工作環境不好,對動物醫學專業的認識仍然停留在動物醫學就是獸醫的觀念上。隨著綠色食品、寵物行業的興起,有一部分的學生雖然是主動選擇了動醫專業,但入校接觸到課程學習和動物醫學行業后才發現與起初的預想相差甚遠,進而對專業沒了興趣。由于對動物醫學專業畢業后的工作環境和就業前景的模糊認識,出現了要么轉專業,要么敷衍對待學習,又因在實踐教學中會接觸動物、病原微生物等,部分學生產生恐懼情緒,有了抵抗心理,導致實踐教學效果往往不佳。
1.2課程設置不合理
動物醫學專業具有強實踐性和操作性的特點,現有大部分高校的動物醫學專業學制是四年,課程體系包括通識類課程、公共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及畢業論文環節,相比于國際五年制和六年制的培養方案,四年制的學習時間并不充裕,學制較短,課程總學分少,實踐時間短,實踐教學效果受影響,限制了技能目標的達成度。各高校雖然課程安排不一致,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共同點是理論部分課時占比多,存在實踐課程比例不足、內容簡化和針對性不強的問題,過分的看重學生理論成績,實踐課只作為補充,忽略了對學生技能的培訓,進而學生對實踐學習也不重視,導致理論與實踐不能融合,實踐能力普遍低下,學生的專業能力不符合市場需求,畢業生就業壓力大。
1.3實驗教學方式及內容陳舊
實驗教學是理論教學的重要組成,是實踐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傳統的實驗教學多是老師講解、演示,然后學生按部就班完成實驗操作,為了完成課程而實驗,有的消耗性大的實驗僅由教師演示,學生觀看,進行的是老師向學生的單向傳遞,學生缺乏了對實驗的思考和理解,沒有了自行探索的過程,理解的實驗是局部的、片面的,若是大班授課,實驗室中學生擁擠,教師的講解、演示和學生的操作都要打折扣。疾病檢測方法和技術的不斷更新升級,實驗教學內容也應該與時俱進,一些陳舊的診療方法、診斷技術應被廣泛應用的新技術所替代,比如非洲豬瘟的診斷,農業農村部推薦的方法為熒光定量PCR,但在大部分開設動物醫學專業高校的本科生實踐教學中并未涉及該技術。受實踐教學經費、實驗實訓平臺條件的影響,部分實驗項目被取消,實驗動物由大換小,從牛變成雞或是小白鼠,甚至改播放教學視頻。長此以往,學生便對實踐課程沒有了興趣,教師及學生都逐漸不重視實踐教學,最終學生實踐能力跟不上社會對動物醫學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專業的發展遇到阻礙。
1.4缺乏有效的考核方法
部分高校將專業課程與其對應的實驗課程作為一門課,課程考核時按理論和實驗各自的占比,計算最終成績,實驗課多偏向于是對理論課的補充,實驗報告成了課程實驗部分的主要考核方式,但報告的正確度和完整性不能代表學生的操作水平和對實驗內容的了解程度,[4]有可能出現高分低能的情況。偉大的事業都成于實干,動手能力和膽量是經多次實踐操作鍛煉出來的,然而課程并沒有專門考核學生的操作水平,分成實驗小組后,部分學生在課程實踐過程中只看不動手或者在邊緣徘徊游離,動手做的多是固定的幾個學生,特別是小組人數稍多此現象表現得更加明顯,學生實驗技能和臨床技能都沒有得到良好的訓練,同時還浪費了教學資源,很難實現培養動手技能和綜合運用能力強的新型動物醫學人才。
2提高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效果的改革和建議
2.1培養學生對動物醫學專業的興趣
首先,加大對動物醫學專業的宣傳力度。一直以來,人們對動物醫學的理解僅局限在畜牧業,可利用網絡、媒體等平臺傳遞全面的動物醫學含義,消除學生及家長對動物醫學專業就是獸醫的誤解,動物醫學專業的根本任務目標是保障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促進動物健康和動物福利,提高動物源食品質量,維護公共衛生和生態環境安全,保護人類健康,隨著其范疇的不斷擴大,動物醫學專業不在僅限于畜牧業,而是如同藤蔓一樣伸張到了伴侶動物的醫療保健、食品衛生、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社會預防醫學等諸多領域。因此,人們對動物醫學的認識也應該不斷的延伸,從而提高動物醫學專業第一志愿報考率;其次,學生入校后需加強專業思想教育,讓學生清晰認識本專業的工作環境、就業前景及發展潛力,隨著就業渠道的拓展,從動物生產企業從事獸醫工作到防疫檢疫、教學科研單位或是寵物醫療保健,使得動物醫學專業的就業環境越來越好,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遇;最后,可邀請相關的杰出校友為新入學的學生做專業認識分享等,提升對動物醫學專業的好感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
2.2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
處理好理論教學的必要性和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正確定位兩者的關系,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提升專業技能目標達成度。動物醫學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明確指出實踐教學環節和畢業論文的學時數要占總學時的40%以上,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的課程實驗教學學時應占各課程總學時的1/3以上,實訓課程數不少于6門,每門不少于1周。按此標準,多數學院的部分課程實驗教學學時數是有待調整和優化的。培養年限是影響動物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重要原因,進而影響實踐教學效果,在張欣等[5]的調研發現,在受調研的高校中,學生實習時長在半年以上,五年學制的可達40%以上,而四年制的只占14.3%,前者畢業生的實踐經驗更豐富,畢業后更容易從業。截至2020年,我國大陸地區經教育部批準備案,具有動物醫學類專業本科培養資格的院校共有85所,采用五年制的院校從2017年的只有11所,增加到27所,動物醫學專業國家標準發布后,四年制的動物醫學專業原則上在5年內要完成向五年制的過渡。在師資力量、教學條件旗鼓相當,人才培養體系相差無幾的情況下,爭創一流學科建設就必須突顯自身優勢和特色,專業技能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通過調整培養年限,優化課程設置,以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為抓手,穩步提升專業競爭力。動物醫學專業除了培養高級的技術型應用人才外,還需要培養能主動探索新思路、新辦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更好的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6]
2.3優化實踐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首先,在教學方式上不能僅是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育,而應與互動式和分享式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其次,隨著動物醫學專業范疇的延伸,學生就業方向的多元化,較難實現對學生因材施教,但可借助科研平臺輔助本科實踐教學,對學生實施針對性的培養,通過開放性科研平臺或項目,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聯系導師,導師將學生組織起來,共同完成科研項目,以學術論文、學科競賽等方式呈現科研成果,更有利于學生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此外,教學內容要與社會發展需求密切相關,社會發展需求主要體現在對人才的需求上,并以人才的數量和能力來表現,因此,教學內容也要根據不同社會時期做出新的調整。近年來,國內動物新疾病的發生、傳播,藥物研究的深入和發展,人們逐漸提高的食品安全要求,實踐教學內容應與時俱進補充新疾病的檢測技術、獸醫臨床廣泛應用的新獸藥,所教授的實踐技能要重視實用性和先進性的結合。
2.4完善實踐教學考核方法
筆者認為僅以實習報告作為考核內容,學生實驗技能和臨床技能是很難得到實際提升的,為此應對學生實踐綜合能力進行考核。實踐教學內容的考核可由以下兩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和實驗或臨床考試成績各占一半計算總成績,前者包含實驗報告成績和實驗中的操作習慣、課堂表現來評分,各占50%,后者為實驗或臨床技能測試,實驗課程結束后,根據該門實驗課程教授的操作技能設計操作考試,依據實際操作的規范性來評分,所有分值均施行百分制。通過這樣的評分方式,在實踐教學課堂中教師對每位學生的操作技能進行評分,既有利于教師對學生操作進行及時指導,又能避免學生在課程實踐過程中只看不動手或者在邊緣徘徊游離,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期末的操作考試能強化學生對實驗或臨床操作的重視度,通過培養具有過硬實踐或臨床技能的學生來促進專業發展。
3結束語
國家對農業的重視,社會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學習動物醫學專業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該專業在為畜牧獸醫行業培養技術和管理人才,保障國家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促進動物健康和動物福利,維護公共衛生和生態環境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踐教學作為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在建設“雙一流”的背景下,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如何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對人才培養單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適當調整培養方案及培養目標,調整教學方式,在加強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提升學生實踐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此外,學校也需要和動物生產企業、動物醫院等里外配合,使學生把所學運用于實際,同時獲得寶貴的實踐經驗,實現培養高質量的動物醫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質量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04-610.
[2]蔡旭旺,陳煥春,曹勝波,等.高等院校動物醫學專業臨床實踐教學面臨的形勢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19(06):83-86.
[3]馬勇江,賈坤,許丹,等.小動物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8(06):42-45.
[4]朱洪云,劉忠艷,旦巴次仁,等.《獸醫臨床診斷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家畜生態學報,2015,36(12):94-96.
[5]張欣,張國中,沈建忠,等.我國高等院校獸醫教育發展現狀分析[J].畜牧與飼料科學,2021,42(01):108-113.
[6]苑迅,郭輝,秦昌明.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08):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