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堯 尹晶萍 趙澤華 王蕾



摘要:文章基于游客意愿,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構建以保護區資源特征、基礎設施建設條件、管理服務方式、社會環境條件4個方面為準則層的自然保護區露營適宜度評價體系。經計算可知,指標體系的準則層權重排序為保護區資源特征(0.539 3)>社會環境條件(0.244 4)>保護區基礎設施條件(0.113 5)>保護區的管理服務方式(0.102 8)。這說明保護區良好的自然資源是游客主要的露營動機,并影響露營訪客對露營地的滿意度及對露營地的選擇;保護區周邊地區的社會環境條件在游客心里占有重要比重;而對于保護區的基礎設施條件與管理服務方式重視度不高。基于評價體系,以黑龍江南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對其露營適宜度進行綜合評價,結果得分為0.76分,位于評價等級四級區域,表明游客以露營為目的的到訪意愿較為強烈,適宜在保護的前提下適度開展露營項目。研究結果可快速有效地定量評估游客是否愿意以露營為目的到訪保護區,避免盲目對保護區進行露營開發,對于其他保護區露營活動開展的調研具有較強的借鑒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露營,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
DOI: 10.12169/zgcsly.2020.04.02.0002
Abstract:?The paper use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Delphi method and sets up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nature reserve suitability for camping based on the tourists willingness, which is composed of 4 criterion layers including resource attributes,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s, management service mode and soci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After calculations, the resource attributes obtain the highest weight value at 0.539 3, followed by soci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0.244 4),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s (0.113 5) and management service mode (0.102 8).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good natural resources condition in the reserve is the main motivation for tourists to camp, which affects their satisfaction over and choice of camping areas,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the reserve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fluencing the choices of tourists, while the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s and the management service mode are the factors less considered by tourist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total score of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of the Nanweng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Heilongjiang for camping is 0.76, falling into Grade IV.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tourists have a strong willingness of camping in the nature reserve, and therefore moderate development of camping tourism is suitable under the premise of protec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make a quick and effectiv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whether tourists are willing to visit the reserve for camping, so as to avoid blind camping area development in the reserve. This study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and promotion value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camping activities in other reserves.
Keywords: nature reserve, camp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Delphi method
露營旅游是生態觀光、自然教育、戶外旅游、體育競技的有效載體,是戶外休閑的重要組成部分[1-2],是接近自然的最好方式,一般由露營活動和住宿2個部分組成。與其他傳統旅游形式相比,露營旅游的內容及形式復雜多樣、自主與隨意性強、風險系數相對較高[3]。我國露營旅游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露營地已由2013年的50多個增加至2016年的958個(已建469個,在建489個)[4]。隨著露營旅游的發展,露營相關研究也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露營旅游概念的界定、露營地建設、露營活動安全性、露營者動機及行為特征[1]、營區規劃、露營文化、露營地功能分區、國外露營地相關經驗借鑒[5]、露營地發展的SWTO分析[4]等方面。
在最新發布的《自然保護區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建標2018-195)中,首次將宿營地項目列入公眾教育系統子項目中,明確露營地可以為到訪自然保護區的人員提供臨時住宿、生態教育和野外訓練的服務,露營是自然保護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6]。目前,僅有較少的自然保護區露營的相關研究,袁維等[7]就保護區的旅游資源條件、社會環境條件及交通條件等對黑龍江朗鄉省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露營旅游環境適宜度評價;在此基礎上,袁維等[5]基于3S技術,以保護區實驗區的小班為單位,構建了以地理安全、交通、自然環境及基礎設施為項目層的評價體系,快速對保護區內的生態旅游用地條件進行定量評價,并繪制了保護區的環境適宜度空間分布圖。
自然保護區作為自然保護地的類型之一,在嚴格保護的同時,適當開展生態旅游,可通過到訪人員對自然認知的增強而改變人們對自然的態度,培養保護自然的意識,傳達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理念,進而引導人們保護自然的行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車擁有數量的急劇增長,露營活動近年發展迅猛,露營地逐漸發展成為自然保護地科普宣教的重要場所之一。由于露營地的建設與發展受自然地理環境、基礎設施條件、消費習慣、管理水平、歷史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8],本研究基于游客意愿,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建立自然保護區露營適宜度評價體系,并以黑龍江南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對象,結合特爾菲法[9]對實驗區的露營旅游環境適宜度進行綜合評價,旨在了解我國非專業露營游客對露營活動的需求,從而挖掘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開發露營旅游的潛力,探索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為保護區管理者和規劃者在今后的露營開發建設及資源保護決策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1 研究區域概況
黑龍江南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大興安嶺林區東南部、大興安嶺支脈伊勒呼里山南麓,位于松嶺區境內,地理位置為東經125°07′55″~125°50′05″、北緯51°05′07″~51°39′24″,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域。保護區總面積22.95萬hm2,其中實驗區9.09萬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9.01%,為“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超大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1年9月,該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15年10月,獲得首批“中國森林氧吧”稱號。保護區內無常住居民,實驗區有一條省道穿過。
黑龍江南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生物繁多,物種豐富多樣。其一,區內野生動物資源豐富,且多為國家Ⅰ、Ⅱ級保護動物,其中國家Ⅰ級9種,Ⅱ級47種;區內珍稀植物也較多,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種類有云杉、鉆天柳、黃檗等,珍稀蘭科植物有6種。其二,區內植物資源共1 046種,其中種子植物433種、藻類植物146種、菌類植物51種、地衣類植物77種、蕨類植物9種、苔蘚類植物330種;野生動物共309種,其中獸類49種、鳥類216種、兩棲爬行動物和魚類44種。黑龍江南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唯一的一個以寒溫帶森林濕地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區內有發育良好的池塘、沼澤、草甸、灌叢和森林植被,棲息著大量的寒溫帶野生動物類群,這一獨特的生境類型在國內保護區中具有較高的稀有性。
2 研究方法
2.1 露營環境適宜度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游客出行意愿是露營項目開展的根本,根據《休閑露營地建設與服務規范GB/T 31710-2015》,通過實地調研,征求相關領域專家和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的意見,參考相關文獻[1,10-14]初步制訂指標項目,最終篩選出30個指標形成評價體系(圖1)。
通過隨機發放電子問卷的形式,邀請普通游客接受問卷調查,本次調查發放100份調查表,回收100份,剔除7份無效表格,有效率為93%,游客男女性別比為3∶2。采用層次分析法[15-16],對同一層次不同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比較,用標度法(1~9)[17]給出判斷值,采用yaahp10.1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各層次指標均通過一致性檢驗,得到各指標權重(表1)。基于游客意愿的保護區露營適宜度評價體系判斷矩陣一致性比例CR均小于0.10(A-B,0.076;B1-C,0.087 1;B2-C,0.078 9;B3-C,0.092 5;B4-C,0.019),認為判斷矩陣的賦值是可以接受的[17],所得各指標權重是可信的。
2.2 露營旅游環境適宜度綜合計算模型
利用yaahp10.1軟件生成AHP專家意見調查表,評分標準參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行業標準,結合現場調查結果進行打分,各指標滿分值為1分。
將最底層(方案層)的得分乘以該層權重再依次乘以上一層級(準則層)權重,得出該層級指標的最終得分,將各層級指標的得分相加得出最高層(目的層)最終分值,其計算公式如式(1):
式(1)中:A為目的層的最終得分;Bi為準則層權重;Cj為第j層方案的權重,c(j)為第j層方案的得分。
2.3 露營旅旅環境適宜度等級劃分
評價體系滿分為1分。參照《休閑露營地建設與服務規范GB/T 31710-2015》《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 /T 18972—2003)的標準,將露營旅游環境適宜度分為5個等級:五級得分0.9~1分、四級得分0.75~0.89分、三級得分0.6~0.74分、二級得分0.45~0.59分、一級分值0.30~0.44分。未獲等級得分≤0.29分。五級為游客對露營旅游環境適宜度的滿意度最高,到訪意愿最強,為優;四級為良;三級為中。將得分超過0.6分的自然保護區視為具有較高適宜度的露營旅游區域,游客有著較強的到訪意愿,適宜以保護為前提進行適度露營開發;低于0.6分的自然保護區則建議不進行大規模的開發投入或者不進行露營旅游開發。
3 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基于游客意愿對保護區露營適宜度進行評價,計算結果(表1)顯示,指標體系中準則層權重排序為保護區資源特征B1(0.539 3)>社會環境條件B4(0.244 4)>保護區基礎設施條件B2(0.113 5)>保護區的管理服務方式B3(0.102 8)。
保護區資源特征(B1)權重為0.539 3,排序第一,說明游客對自然保護區的本底自然資源要求非常高。自然資源是吸引游客的重中之重,是露營開發的基礎。黑龍江南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超大型自然保護區,有著獨特的永凍層和季節性凍土形成的寬河谷、廣泛分布的沼澤植被、河曲明顯的森林濕地景觀,有未被干擾破壞、保護完整的原始森林草甸沼澤生態系統,有著大量的國家級保護動植物,資源稀缺,在資源條件上優勢突出,且極具吸引力,各項指標得分較高。
社會環境條件(B4)權重為0.244 4,包括一個地區的區位條件、所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可達性、居民及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與周邊景區聯動條件及周邊主要城市旅游承載力等方面。黑龍江南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大興安嶺東部林區的東南部松嶺區,基礎設施相對較好,雖然距城鎮有一定距離,但隨著城鎮居民私家車擁有量的上升,跨區域租車網絡的分布使游客可通過哈爾濱中轉至加格達奇自駕車行至保護區成為可能。保護區距離大興安嶺地區政府駐地加格達奇約1.5 h路程,可達性相對較好,且大興安嶺地區擁有森林、冰雪兩大旅游資源,區域聯動性好。此外,當地相關群體的言行舉止文明、熱情好客,因此對游客也具有較高的吸引力,各項得分相對較高。
保護區基礎設施條件(B2)權重相對較低,為0.113 5,包括自然保護區的交通條件、餐飲條件、住宿條件、電力通訊條件、垃圾回收處理能力、污水處理能力等方面。目前,保護區實驗區有省道穿過,交通方便,但餐飲住宿接待能力有限,僅可容納約30人的住宿及用餐。此外,自然保護區內僅有少數地區覆蓋通信網絡、垃圾集中處理、無市政給排水管道接入,基礎設施條件較弱,各項指標得分相對較低。
管理服務方式(B3)權重最低,為0.102 8,包括導覽系統、醫療救助能力、治安保障、應急避險設施、健身游憩設施、適游期、戶外用品補給能力等方面。這說明游客對露營地的服務質量期待值很低,南甕河自然保護區目前除簡單的解說標牌外,其他各方面均處于起步狀態,因此各項指標得分較低。
4 結語
本研究基于游客意愿、利用層次分析法及德爾菲法評估游客是否愿意以露營為目的到訪保護區,以此評價自然保護區是否適合開展露營活動。通過計算得出黑龍江南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露營適宜度評價得分為0.76分,位于評價等級四級區域,是具有較高適宜度的露營旅游區域。自然保護區良好的自然資源和周邊地區的社會環境條件是游客到訪露營的主要影響因素,而自然保護區的基礎設施條件與管理服務方式則對游客影響相對較小,這與劉文民[12]研究的長沙市露營旅游者動機與滿意度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以保護區生態系統安全及生物多樣性的完整為前提,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設計露營地的活動可增強人們對自然的認知,進而引導人們提高意識,主動參與保護自然的行動。同時,保護區所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提升、監管力度的加強,以及當地旅游從業者的素質和整個地區的服務水平的提高能夠吸引更多的露營者到訪。此外,完善保護區內開展露營活動地區的給排水設備設施、供電通信網絡、垃圾處理系統等配套設施,保證營區內的建筑風格與營區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一致,提高完善保護區導覽服務、醫療救助、治安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服務能力也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彭詩茗,王欣,蔡鳳.國內外露營旅游研究綜述[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8):37-39.
[2]馮賢賢,呂龍,亢妮.基于網絡文本分析的我國露營地旅游體驗研究[J].特區經濟,2017(10):80-82.
[3]王志萍,鄭楠.影響我國露營旅游發展的因素及對策:以山海關歡樂海洋汽車露營地為例[J].中外企業家,2014(22):39-40.
[4]劉峰,柏智勇.森林公園發展露營旅游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10):40-41.
[5]袁維,張杰,譚繼強,等.基于GIS的朗鄉自然保護區露營旅游地適宜度空間格局[J].應用生態學報,2015,26(9):2785-2793.
[6]劉華先,楊兆萍,王璀蓉,等.基于GIS的山地自然遺產露營適宜度分析:以新疆天山遺產庫爾德寧為例[J].干旱區研究,2016,33(4):843-850.
[7]袁維,張杰,周波,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朗鄉自然保護區露營旅游環境適宜度[J].林業科學,2015,51(5):21-27.
[8]王四海,郭方斌,Russ A,等.美國露營活動流行原因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1):115-124.
[9]李斌.層次分析法和特爾菲法的賦權精度與定權[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8(12):3-5.
[10]MIKULI J,PREBEAC D,AERI M,et al.Campsite choice and the camping tourism experience:Investigating decisive campsite attributes using relevance-determinance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2017,59:226-233.
[11]李悅錚,牟方元,梁娟.濕地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J].經濟地理,2019,39(1):192-197.
[12]劉文民.長沙市露營旅游者動機與滿意度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7.
[13]劉峰.森林公園露營地旅游體驗影響因素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8.
[14]李蓓.基于游客體驗視角下的露營地開發研究[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2.
[15]董玉成,陳義華.層次分析法(AHP)中的檢驗[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4(7):105-110.
[16]范榕.運用層次分析法分析景觀空間視覺吸引要素評價指標[J].中國城市林業,2016,14(1):74-77.
[17]熊立,梁樑,王國華.層次分析法中數字標度的選擇與評價方法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5(3):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