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晴
【摘 要】 今年小學語文教學引進部編教材,新教材的使用,不僅給農村孩子帶來了挑戰,也給語文老師搭建了新的臺階。在教學小語部編教材第四單元課文中,我努力挖掘教材內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讓技術手段走進我們農村孩子的語文學習課堂,讓我們的孩子輕松學語文。在課堂中充分融合信息技術手段,達成以下之效果:一、營造氛圍,積淀情感;二、突破疑難,化解謎團;三、示范朗讀,渲染基調;四、開拓思維,豐富想象;五、延伸課堂,激發探究。
【關鍵詞】 積淀? 化解? 渲染? 豐富? 激發
一、營造氛圍,積淀情感
教師在課堂上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否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創設情境,用絢麗的色彩、迷人的畫面、動聽的聲音,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文內容中來,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缎u》是一篇自讀課文,以海防為背景,以將軍上島、離島為線索,創作了一個充分體現將軍愛國、愛島、愛戰士的故事。學生對在海島上生活的艱難困苦條件是無法想象到的,所以在教學《小島》一課前,播放一段視頻《王繼才守島32年》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在孤島上的危險、孤獨、艱難的場面,先讓孩子們預知有關的知識點,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為課文的學習做鋪墊。
實踐證明,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已經被深深感動,對軍人敬佩的種子已經播撒在學生心靈深處,理解小島上的戰士和將軍的言行就輕而易舉了。
二、突破疑難,化解謎團
語文教材中,有些內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盡管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還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學中,可以適時利用信息技術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當學生初步了解圓明園的價值和地位以后,教師設計這樣一個信息技術動畫,幫助學生理解圓明園當年的輝煌和被毀滅的過程。在教學第二段時出示園明三園和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幫助理解“眾星拱月般環繞在圓明園周圍”一句,形象的地形布置,學生輕松就能理解;在教學第三段時,出示圓明園中“安瀾園、獅子林、西湖、蓬島瑤臺、武陵春色”等景物圖,輔助學生理解本段的中心詞“金碧輝煌的殿堂、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重點出示文中插圖圓明園大水法被破壞前的漂亮和被破壞后的遺址,并相繼播放它被毀壞的過程視頻,突破難點,使學生記住國恥,自然而然地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三、示范朗讀,渲染基調
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鳴的作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里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古詩三首》中的三首詩均是愛國詩,三位詩人所處年代歷史復雜,所以在教學《古詩三首》時,分別出示三位詩人的簡介和生活年代以及所處歷史背景,讓學生感受到三位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之情,融入詩人的感情,然后播放朗讀視頻,伴隨著深沉的愛國旋律,讓學生自讀、模仿讀、展示讀、比較讀,讓詩人的愛國情感注入學生的心田,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再理解詩句意思,對詩句中情感內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四、延伸課堂,激發探究
憑借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學生在課外閱讀與課內精讀之間形成閱讀之鏈,既可以為學生理解課文提供廣闊的歷史背景,又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由于受時空的限制,與現代小學生的距離太遠,學生學習理解時有不少的困難,我們可借助信息技術預先制作與課文緊密相關的閱讀課件,或讓學生直接在網上搜集資料進行閱讀,借此讓學生了解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拉近文本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正確深入地理解。如學習了《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后,根據書后的閱讀鏈接,查查有關香港、澳門、臺灣被割讓的歷史背景,收看《南京大屠殺》的電影,然后朗讀相關詩歌,再收聽《七子之歌》。通過有關課外資料的閱讀鏈接,增加學生對我們國家相關歷史的了解,升華學生的愛國情感。最后,學完本單元課文后,讓學生聯系我們的祖國目前蒸蒸日上、繁榮昌盛的景象,大膽想象二十年后家鄉的變化,穿越時空,寫一篇想象作文。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更能提高我們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打破傳統教學的“看看、讀讀、背背”。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不斷探索、不斷更新,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因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而更加精彩,讓我們農村孩子也能在輕輕松松學語文的基礎上,形成各種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蘇小寧.小學語文學力課堂打造三部曲[J].教育藝術,2019(6):19-19.
[2] 鄭玉寶.巧用信息技術,深度學習批注——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No.345(2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