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洪德
【摘 要】 數學焦慮,不僅影響個體情緒情感、社會性的健康發展,而且還影響數學認知的發展。它會使個體對數學刺激產生負面的生理反應、對自己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懷有錯誤的信念和消極的態度,最終的結果是數學焦慮者會回避需要應用數學技能的環境和職業,因而,數學焦慮者數學學業成績一般都較低。本文就此問題的形成原因做一些探討,以尋求合理解決數學焦慮的途徑。
【關鍵詞】 數學焦慮? 形成原因? 解決途徑
在當今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數學無處不在。然而,由于社會和家庭的種種壓力以及在學校中不甚恰當的學習方法,許多人在學習數學,特別是在做數學題時變得異常緊張,總要想方設法逃避數學問題。于是便產生了一批害怕數學卻又不得不學數學的人,他們常常處于極端矛盾的心理狀態下,因此患上了數學焦慮癥,也正是“數學焦慮”的存在,阻礙了學生個性的良性發展。
一、數學焦慮的含義及其影響
心理學中的焦慮是指個體由于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致使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強,而形成的一種緊張不安且帶有恐懼色彩的情緒狀態。而數學焦慮可以認為是學生對數學的一種病態的恐懼癥。其影響可以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1. 數學焦慮直接阻礙了學生的數學認知過程,低數學焦慮學生的解題速度幾乎比高數學焦慮的學生解題快兩倍。
2. 數學焦慮會分散學生注意力,降低知識記憶效率,現代信息加工心理學家把學習和記憶看成是信息加工過程。數學焦慮者會過多關注自己的強制思想、擔憂和負面認知等焦慮反應,分散對當前任務的注意力。有研究表明,隨著數學焦慮程序的增加,學生的記憶容量減小,反應時間長,正確率低。
3. 數學焦慮會損傷學生的自信心,壓抑學生的創造力。數學焦慮者對于自己的數學能力無法做合適的評價,多數將原因歸結為“腦袋不靈活、死板”,因而喪失對數學的信心,更加談不上在數學上發揮自身的創造力。
二、數學焦慮形成的原因
1.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行為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的原理即是“刺激──反應”;學習的過程即是試誤(嘗試──錯誤);學習指導的途徑是外部控制。這一由桑代克構建起的,以“刺激──反應”為核心的學習聯結理論,在學習理論研究中長期占據著主導地位。表現在為了掌握定義、法則和公式,讓學生專門進行訓練;搞“題海戰術”,盲目布置大量習題,要求學生進行“大運動量”的強化訓練;任意添加超過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的內容。在學生智力發展方面,大大地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和個性,讓他們的智力活動于教師指定的范圍之內;在情感方面,使學生在對數學和學習的信念和態度上產生偏差,如把數學當作是一堆枯燥無味的公式和法則,看成沒有用處的符號游戲,因而產生焦慮情緒。
2. 現行數學學科難度的驟增。以現行數學課程來說,從小學到初中,抽象的程度跳了一層,到了高中又再跳一層。許多學生在以文字為代號的《代數》轉不過彎來,曾經有學生對我說:“我就是理解不到是個數字,而且還能算出答案”。還有學生在過去的抽象推理經驗上的不足情況下,面對錯綜復雜、更為抽象的幾何時,一步步喪失對學好數學的信心,必然產生對數學的焦慮。
當然,數學焦慮的形成還有諸多的原因,比如學生數學學習意志薄弱;思維品質的不完善;學習方法和策略的不恰當;社會對數學的評價的偏差;家長、老師的功利心態等等。
三、數學焦慮的解決途徑
1. 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雖然學習可以獨立于動機而存在,但是大量研究證實學習動機可以促進學習。其促進作用表現為決定學習者的學習方向、加強學生的努力程度。激發學習動機可以有很多的措施,比如:幫助學生設立一個明確且適當的學習目標;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結果;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適當的評價;多用正強化,慎用負強化;充分調動和利用認知的好奇心。
2. 關注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養。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事實上,人在掌握了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也知道了行為將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之后,并不一定去從事某種活動或做出某種行為,因為這要受自我效能感的調節。能取得好成績固然是每個學生的理想所在,但力不從心之感往往會使他們對學習望而生畏、焦慮不安。所以在有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和目標時,自我效能感就成了一個關鍵因素。因而也成為了解決學生焦慮的一個關注點。
3. 引導學生對成就行為科學的歸因。有調查表明:學生往往把數學的學習成績歸于努力因素;把音樂、體育的成績歸于能力因素;把理科和社會學科歸于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學生數學學習成就的歸因可以引導為:努力不夠、方法不當、解題策略不完善等等。使得學生學會積極地歸因,提高他們對學好數學的信心和積極性,克服習得無助感,有效地避免數學焦慮的產生。
4. 注重數學學習意志的培養。意志是人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行為,并克服困難相聯系的心理過程。數學學習意志對數學認知活動起支配和調節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偉大目的源于偉大的毅力”,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數學學習規律,不斷歸納、整理已學過的數學知識,使學生數學認知結構不斷豐富和發展,從內在提供克服數學焦慮的動力。
總之,數學焦慮是一個不易解決的嚴重問題。一般而言,高度焦慮的學生不僅自己對數學采取了逃避的策略,還會影響班級其他人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同時還應注意到低度焦慮的學生往往缺乏學習動力。對于數學焦慮是從什么年齡階段開始?它的總體變化曲線是怎樣的?而什么樣的適度焦慮水平才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達到最佳等等問題,都需要在實際教學中逐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