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實踐教學的目標是強化學生實踐能力,讓學生可以盡快適應社會,而且對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項目學習模式融合了構建學習理論和杜威提出的實用主義,其和當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理念相符,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對此,文章著眼項目學習,重點分析其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項目學習;綜合實踐活動;小學;應用分析
一、 引言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當代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核心,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自主發展、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目標是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應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過程中,將小學生視為真正的主體,以多元的教學方法及創新教育教學活動,為其創造更具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可以針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相關教育內容形成系統清晰的認識。項目化教學,是將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真正從單個的、隨意的活動走向系統的、完整的課程,并且通過多個項目的學習和多個探究活動,將知識輕松融入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通過這樣的項目式學習,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欲,提高了他們探究學習的積極性。
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征分析
(一)實踐性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最鮮明的一個特征就是實踐性。學校的教育教學要與社會緊密聯系。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拿做來教才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才是真學”,他甚至將是否重視“做”作為評價教育是否真實的標準。我們所能看到的成功教育均是來自生活,并始終與社會生活、實踐活動保持緊密聯系。
(二)綜合性
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綜合程度最高的課程形態。它將人類社會的現實性問題、跨學科知識的綜合性問題和學生感興趣的實踐性問題以實踐課程和探究活動的形式統整起來,并實現了學問性知識與體驗性知識、單一學科知識與跨學科知識、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三方面有機結合。
(三)開放性
作為綜合實踐學科的教師,應提高對開放性與生成性這兩大特征的重視。因為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并非一成不變,其需要依據學生具體表現而及時做出變化。教師則應全面考慮與觀察活動中的學生表現,并讓其成為一種依據對活動內容進行設計和安排,從而讓學生可以獲得更好的活動體驗,有效處理實際問題。教師在參加活動中,需積極鼓勵學生,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基于相應的項目任務讓其盡可能掌握更多的技能與知識。
(四)自主性
我們應正確認識到,自主性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最關鍵的特征體系組成部分,可以讓小學生感受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若想達到這一目標則需要教師帶領其參與到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按照具體情況精心設計與合理布置各項活動內容,這樣能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學習能力與認知水平的項目,進而實現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 項目學習應用于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重要性分析
構建主義理論認為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他們有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扮演更為積極主動的角色。從教和學的角度分別來說:教學過程應以學生為中心,認可他們本身已經具備的知識的重要性,激發他們的主觀聯想能力,幫助他們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學習過程包含情境、協作、會話、意義構建四項要素,也就是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結合現實情況,多以組員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然后明白知識概念的本質。真實生活、實踐、以學生為中心、協作、會話……當我們把這些關鍵詞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項目式學習法的基本定義。
項目式學習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它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通過小組協作、調查研究等方法,解決一個學科領域或真實生活中的議題,并將報告、提案、視頻等項目成果向公眾進行展示。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科采用項目式學習可以創新教學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在小組合作中跟同伴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最后相互評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到各個活動環節,在學習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實際教學中應用項目學習模式,指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所在,強化自我效能感,從而以積極態度參與到多元學習活動中。而且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設置“實踐性”較強的項目,能避免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可以將原本的靜態學習模式變為動態實踐學習模式。將項目學習模式應用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在選擇課程內容時不要將課程當中的某一學科作為基準,應積極引導學生使用綜合性知識,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要引導其基于生活視角看待問題。項目學習模式應讓各個不同學科的教師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中,通過每個教師緊密協作,使學生有效達成本課程教學目標,進而提升學生通過多學科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
四、 項目學習在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合理設定活動主題
在對項目主題進行制定時,需優先考慮學生的整體學習特征,然后需要遵循教材內容并明確具體活動主題,這樣能夠為順利開展綜合實踐教學提供基礎保障。教師應在活動主題制定前,充分掌握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同時,明確項目主題應和學生熟悉的事物有關,避免教學效果不理想。以“糧食知多少”為例。雖然學生知道我們的一日三餐均需要糧食,可很多小學生卻不能對糧食種類進行分辨,不清楚日常的食物是何種糧食作物制成的,這樣也難以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為強化學生認知,項目學習主題就可以定為“糧食知多少”,通過開展相應的實踐探究活動,使學生了解糧食類型和常見的糧食制品。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每組負責介紹一種糧食或者是糧食制品,在介紹完后還要選出“解疑員”對其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在增強學生溝通能力的同時強化其綜合素養。無論是項目設計、資料收集與整理、結果展示等均要體現實踐探究、自主參與的理念。還有教師以項目“奶茶研究”之奶茶的制作為契機,在《醇香奇遇》一課中,以視頻《網紅奶茶排隊》導入,帶領學生開啟創業之旅。從團隊分工、制作工藝、市場調研、廣告推廣、成本核算到定位人群,通過圖片、數據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激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創業熱情。學生設計的廣告推薦詞沖擊力強,語言簡潔,能緊扣產品,具有一定的時代感,一節創業體驗課上得極富生趣。
(二)突顯合作性
因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較高的開放性,主要目的是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提高探究能力并擴充實踐知識,在提高綜合素質的同時挖掘、發展潛能。基于項目學習的具體要求,應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分工合作進行有效引導,而且要重點培養合作意識。教師應在活動設計環節設置合適的集體活動,促進師生一起參與助力合作能力的養成。比如各組之間的比賽,在協作過程中教育學生怎樣更好、更快地融入集體中,體會團隊帶來的強大力量。以“三人兩足”為例,該實踐活動針對合作性要求極高,學生需要和同伴喊口號、保持步調一致、共同維持身體平衡,其他組員可以為他們加油打氣。或是教師依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項目、制作活動道具、制定活動規則、流程等,在各個項目和環節中培養其協作能力與合作意識。學生通過參與合作性特征明顯的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自覺感受到團隊的力量和個人在集體中的實際價值,更能引導他們思考怎樣在集體力量最大限度發揮的同時,讓個人價值實現最大化。
(三)創設生動情境
基于不斷推進的新課程改革,學生學習更傾向于一個“做”與“經驗”獲得的過程,在學習中突出實踐性特征。有關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最重要的就是有效整合資源。在實際教學中,教學需依據課程特征創設相應的活動環境,由此提高學生對課程內容與實踐活動的認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具體開展項目學習時,應以教學內容為基礎落實現代化教育實踐方法,加強實踐活動情境的合理創設,彰顯教育資源的重要價值。以“童眼查隱患”為例,教師應突破教室限制,分小組讓學生在校園中尋找存在的隱患,以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找出潛在危險,例如踩踏隱患、樓梯隱患、地面濕滑等。學生將上述隱患問題形成一份調查報告,需要包含現象觀察、原因分析以及相應的解決措施,在激發其探究參與熱情的基礎上,實現該門課程的教育目的。以“安全‘童’行”為例,因為小學生缺少豐富的生活經驗及安全意識,在活動中教師需做好引導指揮工作,協助學生構建日常生活中各種常見的安全情境,然后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實踐中掌握安全規范和知識。在活動中會涉及很多知識點,例如安全座椅、紅綠燈、救生衣等。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一種,制作相應的模型介紹其主要功能,并選出幾名學生作為評委,對學生小組的道具制作、表達能力打分,這樣在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自覺進行了自主探索。
五、 結語
為了更好地達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育目的,我們要在教育教學方法整合和創新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依托項目學習讓課程教育活動更具個性化與多樣化。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究學習環境,由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也能為創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供大力支持。同時,在優化教育資源中,應結合現有經驗對豐富的教育資源進行篩選整合,最大限度突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獨具的教育優勢。
參考文獻:
[1]曹麟光.淺析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應用[J].綜合實踐活動研究,2020(5).
[2]潘冬霞.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策略[J].文理導航,2020(3).
[3]曹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開放式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3):168.
[4]王桂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探究[J].華夏教師,2019(34):58-59.
[5]付中霞.讓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充滿生活氣息[J].華夏教師,2019(27):91.
作者簡介:陳錦松,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市廈門五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