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州地處吳文化的核心區域,江南文化孕育了蘇州“小青瓦屋面清水墻”的民居特色。民居建筑是我國建筑歷史體系里重要的組成部分,與廣大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息息相關,具有深厚的生活根基和濃郁的民間色彩。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蘇州狀元博物館(原潘世恩宅)占地一千余平方米,內部裝飾精致,功能合理完善,傳統禮儀形式完整,是蘇式傳統民居的代表。本文以潘世恩故居為例,通過對建筑的實地調研,收集大阜潘氏世系簡譜及家族傳奇史等相關文獻資料,發掘蘇式傳統民居建筑的特點及其藝術、文化價值。
關鍵詞:蘇式民居;潘世恩;江南文化;審美;香山幫
民居建筑是民用建筑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傳統建筑領域,因數量多、分布廣的特點居建筑之首。但由于它每一個單元只為一個家庭服務,在規模和質量上具有有限性,能保存的時間也很短。從民居建筑發展史看,明清是傳統民居藝術的黃金時代,蘇州一帶現存民居中最能體現蘇式民居特色的正是“明清民居”。蘇式民居在地理氣候、生活習俗、文化修養和社會經濟狀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與特色,這些風格與特色不僅反映在總體布局和平面組合上,在構造、體型、裝飾、裝修及色彩上也展現得很充分。
一、閱世亭臺狀元第
(一)大阜潘氏
潘氏為江南望族,蘇州民間素來有“貴潘”“富潘”之分,其中的“貴潘”指的是潘世恩一脈,以“一狀元”“八進士”“三十六舉人”成為清代姑蘇官紳典型代表,享有“天下無第二家”之譽??v觀“貴潘”一脈,既富且貴,潘氏明末清初從安徽大阜移居蘇州,本是以業鹺為生的普通商賈世家,移居蘇州后開始向科舉進軍,經過四代人的努力,潘家在乾隆中期培養了第一位進士——潘奕雋,標志著大阜潘氏由商賈世家向科舉世家的轉變。潘氏一脈先后培養了潘世恩、潘世璜、潘祖蔭等巍科人物,其中歷仕四朝的潘世恩最為著名,李鴻章曾為潘家提匾“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潘家從而獲得“吳門桂冠”之譽。潘家執著科舉事業的同時并沒有放棄業鹽的生意,亦商亦儒,濟世利民,熱衷于慈善事業,創立了松鱗義莊和豐豫義莊來幫助族內外的人們,為大阜潘氏贏得了廣泛的社會群眾支撐。
(二)潘宅概況
潘世恩故居現為蘇州狀元博物館,原名為“留余堂”,興建于清乾隆年間,舊稱“狀元府”“太傅地”,臨水而建,是典型的“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占地6000m2,前為三路六進住宅,后為園池。2013年8月,蘇州市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工程對其整修后,現存格局為三路四進,占地面積約1000m2,西路第三進的“紗帽廳”更是蘇州民居廳堂中的精品。潘宅是典型的蘇式傳統民居建筑,以封閉式院落為單位,按照中軸線往內推進,依次為門廳、轎廳、鴛鴦廳、紗帽廳、后廳,居住功能合理完善、傳統禮儀形式完整、主賓有序分明、內外分隔清晰,建造工藝上乘。
二、社會禮儀的體現:以鴛鴦廳為例
(一)民居的中堂空間
“中堂”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主體部分,是一個具有禮儀功能的空間。有別于書齋的私密性和封閉性,中堂開闊通透,是主人迎賓宴客、舉行家族禮儀活動與家庭議事的主要場所。會客和舉行禮儀活動講究主賓、尊卑、上下、長幼關系,嚴謹地傳達了中國人傳統的倫理觀。
中堂是一個住宅中最為神圣肅穆的區域,其布局及家具擺放體現出儒家禮教中的宗法禮制。大戶人家的廳堂,講究嚴格的秩序,一般以正廳的中軸為對稱線,擺放成套成組的家具、楹聯、匾額、書畫屏條等裝飾品,顯得莊重、高貴,非常有氣派?!盾髯印ぞ悠酚姓Z:“長幼有序,則事業捷成而有所休。”這樣的中堂家具擺放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中所強調的秩序,中堂也因此成為最能體現家庭精神境界和生活品位的焦點。
(二)社會禮儀的體現
潘宅西落第二進的客廳作為正規禮儀廳堂同樣也是全宅的中心。客廳原名為“留余堂”,三開間的格局反映了明清第宅“不過三間五架”的嚴格等級。中堂形制為回頂,廳堂空間高聳,大體呈方形,分隔為內小外大的兩部分,俗稱鴛鴦廳。外廳為抬梁式結構,內為船篷軒,梁架之間僅以一斗相托,間距極近,從下向上看去大梁和山界梁幾乎重疊,中柱棹木上雕飾有仙鶴、松竹等圖案,工藝精湛。為了解決建筑通風和內眷活動隱私的問題,客廳中設有屏墻,懸掛中堂畫面,配以堂聯、堂額,用來展示主人的文化品味。鴛鴦廳中堂的屏墻前放長條案,條案前是一張四仙方桌,左右兩邊配太師椅,以“序”來入座,右主左賓或左上右下,體現出中國古代社會的“序”和“禮”。屏墻上掛有張崟的《臨頓新居圖》,配以“香生蘭砌爭迎寶客集三千,瑞繞萱堂共卜春秋綿百二”文字和“篤志經學”堂額,處處彰顯著潘家書香世家的風范。
三、崇飾而不顯富,因文而現儒雅:
以紗帽廳建筑裝飾為例
(一)文人情懷的投射
自伍子胥相土嘗水,象法天地,筑闔閭大城到晉室南下,“士大夫精神”具有吳文化溫文爾雅的風范,由此誕生了以“士族精神,書生氣質”為審美核心的江南文化。到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大夫廣泛參與藝術創作,“詩性”逐漸成為“江南文化”最本質的特征。兩宋時,吳地“家家懂禮儀,戶戶知詩書”,文人開始廣泛參與造園,并將其人生哲理體驗、審美文化追求投射于造園之中,在造園風格上實現了園林與詩、畫的溝通,提升了園林的審美品格。
(二)審美空間的創作
西落第三進的書齋,原名“思補齋”,是潘世恩故居現存建筑中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一部分。因為整個大廳平面似明代烏紗帽,民間舊稱“紗帽廳”。文人書齋是文人讀書治學、修身養性的地方,最能體現主人的審美情趣。“紗帽廳”面闊三間,木構采用扁作梁,以前、中、后三道船篷軒相連,形成滿堂翻軒。廳中上方有匾額題為“麟閣蕓香”以及晚清八大名臣之一駱秉章題的“一枝聯秀”,配有“富在知足貴在不辱,勤能補拙儉能養廉”對聯。一桌一椅、兩排博古架皆訴說著主人貴而不奢的品質。同時,作為歷事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的“四朝元老”,潘世恩是蘇州狀元中及第后少有的重逢甲子之人,并重與鹿鳴宴和瓊林宴,《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評述他:“科名官階之崇,年齡之壽,實清代一人而已?!?/p>
“紗帽廳”庭院和后廳庭院之間由一面帶月洞的筑脊粉墻分割為兩部分,體現出整體空間虛實變化的層次感。月洞門南面刻有“虛懷”兩字,北面則雕有“清趣”兩字,庭院中保留部分黃石假山并配植一片剛竹小林,不規整石塊鋪砌的地面簡潔大氣,映照出潘宅的文化氣息。
四、能主之人,匠心獨運
(一)社會尚精致
民居有別于宮殿建筑、寺廟建筑,其審美取向更加偏向于“雅”?!半m由人作,宛自天開”“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是計成在《園冶》中對江南古典園林的評價。“小而精”是蘇州園林的典型特征,傳統民居建筑也具有這些特點。吳地居民不尚繁飾而尚巧飾,蘇式建筑的色彩處理體現出淡雅宜人的特點,其基本風格是“小青瓦屋面清水墻”,即用小青瓦作屋頂,整體木作呈現栗色或深褐色,柱、枋、山墻和檻墻為白色,灰綠色為地景色,整體色調趨于清淡素雅,與室內家具擺件相映成趣。建筑色調與山石花木協調統一、平和雅致,形成幽雅的環境,低調地展現著主人低調奢華的氣質。
(二)工巧傳統
蘇式傳統民居建筑的特色與匠人的營造技術和文化追求息息相關,蘇東坡曾經說:“華堂夏居,有吳蜀之巧”,民居建筑之“巧”離不開匠師的匠心營構。目前蘇州地區保留下來的民居建筑,多出于“香山幫”巧匠之手?!跋闵綆汀笔窃谔K州興起的、歷史悠久的建筑流派,“香山幫”的建筑具有民居精細、園林精粹、寺院精巧的特點。“香山幫”匠人通過熟練精深的營構技藝,將文人、畫家、官宦、商賈等不同角色心中的理想構畫為現實。營建民居建筑時,匠人常在木頭上作文章,不重體量而重巧飾、重雕刻,如在木上雕刻山、霧、云等圖案,技藝精細,不恃張揚,使建筑充滿文人氣質。
五、結語
蘇式民居在獨特的地理氣候、社會習俗及主人文化修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鮮明的風格與特色。同時,建筑離不開匠師的創造,建筑文化特點也與匠師的文化特點密切相關,蘇式民居能夠形成地域性的、廣泛普及的建筑特色,并且將這種特色持續數百年,離不開“香山幫”匠人的匠心獨運?,F存蘇式民居多以明清時期的建筑為主,通過對明清時期蘇式民居的研究可以基本掌握蘇式傳統民居建筑的特點。
2021年1月12日,在“蘇州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說:“江南文化是蘇州的最亮名片,找回江南文化的精神基因,重塑江南文化的金字招牌,蘇州當仁不讓、責無旁貸?!苯衔幕杏碌膮堑孛窬咏ㄖ碌溲?,凝聚著蘇州的文化底蘊和城市性格,體現著以吳文化為中心的江南文化的精神基因,因此,要找回江南文化的精神基因,就要研究蘇州古城和古城中體量最大的蘇式傳統民居建筑。
參考文獻:
[1]劉托,馬全寶,馮曉東. 蘇州香山幫建筑營造技藝[M].合肥: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2]沈慧瑛.貴潘家族傳奇[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20.
[3]劉敦楨.中國住宅概說傳統民居[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石媛,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設計及建筑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