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虛勞病的發生是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等多種原因引起的臟腑陰陽氣血虛弱的一種慢性疾病,而其在當今通常因不注重勞逸結合,而引起身體長期勞損導致?!督饏T要略》作為首個提出“虛勞”病名的著作,其明確指出七傷是病因,五臟陰陽虛損是病機,因此治法為調補陰陽,并以補脾腎為特點。本文將從虛勞的概念、病因病機、脈象、治療方法等介紹《金匱要略》中的虛勞辯證論治。
【關鍵詞】虛勞;《金匱要略》;脈象;陰陽
前言
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變快,人們的壓力日漸增加,加班到深夜和通宵復習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這樣的過度消耗只會積勞成疾,導致虛勞疾病的發生,而仲景在《金匱要略》對此有專篇論述,對于提高虛勞病的辨證治療效果、方法、特點給予更準確廣闊的思路。
一、虛勞的概念
在簡明中醫辭典中對虛勞病的概念定義為:“病名。出《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包括因氣血、臟腑虛損所致的多種病癥,以及相互傳染的骨蒸、傳尸。后世文獻多將前者稱為虛損,后者稱為勞瘵。詳見虛損、勞瘵各條?!?/p>
二、虛勞的病因病機及脈象
虛勞病的發生是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等多種原因引起的臟腑陰陽氣血虛弱的一種慢性疾病,而其在當今通常因不注重勞逸結合,而引起身體長期勞損導致。《黃帝內經》中提及:“久臥傷氣,久視傷血,久行傷筋,久立傷骨,久坐傷肉?!边@說明不管是飲食起居,還是情志勞作,人們都應有所節制而不可太過,不然日積月累的過度消耗便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除了自身對機體過度的消耗的原因,年歲的增長也會導致機體各方面,尤其是五臟六腑功能的衰退,正如虛勞篇第十條言“人年五六十,其脈大者,痹俠背行 ...... 皆為勞得之”。因此年老體弱也是虛勞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醫特別強調體質學說,因此體質在虛勞疾病發生的病因中占有一席之地。根據匡調元在《中醫體質病理學》中有6種中醫體質分型,《金匱要略》虛勞病可歸納為“遲冷質”“燥紅質”“倦白光質”“晦澀質”4種體質類型,并指出分別對應的治療方法即為:遲冷質者當溫補腎之陽氣、燥紅質者宜酸甘化陰、倦?質者應建中氣以調陰陽和晦澀質者可緩中補虛。正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指出:“治病必求其本”,其本就是指個人體質。由此可知,虛勞疾病發生由多種因素導致。
辯證論治離不開脈象的辨別診斷?!懊}浮為里虛,以勞則真陰失守,孤陽無根而氣散于外者,精奪于內也,即前節脈大之意”“勞之為病,其脈浮大”“脈浮大,陽氣內虛而外盛也”等條文,都說明了張仲景是以“大、極虛”來概括虛勞病的兩類基礎脈象,并進一步闡述本病的病機為氣血陰陽諸不足,臟腑辯證則與脾腎虧虛密切相關。這一理論為臟腑辯證論治本病從脾腎著手奠定了基礎。
三、虛勞病發展規律
田永衍根據仲景虛勞八方的次序擬出虛勞發展規律: 先是起初階段人身陽氣漸虛、虛勞漸甚,方從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演變為天雄散,慢慢疾病加重,虛勞由經絡營衛氣血不足發展至臟腑陰陽氣血具虛,則由小建中湯變為黃芪建中湯,再衰弱下去為腎中陰陽兩虛之時,腎氣丸發揮了作用,發展為極度虛弱如人身之元陰元陽皆受其傷時為薯蕷丸證,最后病久入血分至酸棗仁湯證和大黃蟲丸證。這樣的傳變規律需要醫家對氣血經絡臟腑的傳變規律有深刻的認識,才能牢固明白動態疾病觀更好地預防和治療虛勞。
四、《金匱要略》里有關虛勞的辯證治療
1、臟腑辨證論治
1.1重視臟腑性情
《素問·臟氣法時論篇》言:“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表明當五臟發生病變時,須選擇適當的藥味和飲食。如仲景用酸棗仁湯治療“虛勞虛煩不得眠”是基于肝體陰補用酸來說的,這與《素問》中:“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基于肝用陽的理論,所以兩者并不矛盾。
1.2重視脾胃
《金匱要略·心典》謂: “欲求陰陽之和者,必于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也?!睆堉倬霸跁杏昧撕芏嘟∑⑽傅姆剿帲缃ㄖ袦?,一方面因為虛勞病治療時要時時顧護脾胃,避免寒涼敗胃、滋膩礙胃之品損及運化,另一方面考慮到他臟之病傳至脾胃時當急固脾胃,否則脾胃衰敗氣血無以生化,預后不良[2]。
2、陰陽雙補、調和陰陽
《金匱要略》有條文說:“虛勞腰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八味腎氣丸主之”此為腎陽虧虛之證,但《金匱》不用鹿茸之類補陽,而用八味腎氣丸以溫之,體現了《金匱》治法、配方之奧妙,此方用少量的桂枝、附子、干地黃、山茱萸等六味大量滋腎陰之藥,張景岳《新方八略引》曰:“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北咀C之方藥就是主以八味腎氣丸,腎陽得補、陰陽協調,則諸癥自消。
五、結語
不管是對于虛勞病,還是其他疾病,我認為我們都需要運用中醫思維審證求因,切不可看見一證便是,也更不能把虛勞一味理解為虛證而用大劑量的補藥,這樣會導致脾滯而惡性循環,需要更多的調補陰陽,使得機體陰陽相合。
參考文獻
[1]耿俊良.從中醫體質角度淺談《金匱要略》虛勞病[J].中醫藥導報,2017,23(14):36-37
[2]張淑香.讀《金匱要略》探討虛勞病治療思想[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9,25 (10):1352-1353
[3]田永衍.《金匱要略·虛勞病篇》解讀[J].河南中醫,2008,28( 10) : 8-9.
[4]劉讀文.《金匱》辨治虛勞病探析[J].河南中醫,1997,17( 5 ): 267-269.
作者簡介:吳夢迪(1997.09-),女,漢族,上海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方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