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成鑫 通化師范學院傳媒學院
光線是影視藝術最原始、最基本的表現手段。影視創作首先考慮的因素就是光線,沒有了光的影視作品,就像是沒有了靈魂。影視照明包括自然光與人工光照明,而人工光照明在影視創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影視創作中,為了達到某種藝術效果,營造某種情緒,迎合作品主題,需要對人工光線進行細致處理。好的光線的運用可以給作品的畫面效果增強質感,不同的布光方式也呈現出了不同的視覺效果。《影視照明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業課程,是為培養影視照明方向的專門人才而設置的,講述光的性質和影視照明燈具的性能指標,以及影視照明的各種造型處理,使學生對影視照明技術與藝術基本理論和實踐有較為全面、系統的了解,從而提高學生利用光線造型的能力。
《影視照明技術》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影視照明工作中的藝術創作與技術處理兩個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這就要求既要懂藝術,又要懂技術。本課題力圖把影視照明工作中的這二者結合起來,讓工作者對影視照明工作有全面的了解。逐漸向實踐型轉型,嘗試對《影視照明技術》課程進行改革,以適應新媒體時代快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專業能力的要求。
影視藝術在光線的處理上,不再滿足于記錄下影像的最低要求,要從光線來表情達意的描述影視語言。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學生在掌握了影視照明技術實踐操作之外,要善于提高自己的藝術審美與創新思維,理論聯系實際,將技術與藝術得到完美碰撞與結合。那么,在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一直是處于主體地位,而學生一直是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于是提出了創新的教學模式——“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主要面向繼續教育專業,針對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創新改革,從影視照明技術的基本原理入手,通過對不同類型的光線造型效果的對比分析,剖析影響影視照明技術課程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探索能夠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模式,從而構建較為完善的影視照明技術課程教學策略。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就要充分發揮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作用與優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主要是通過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創新改革嘗試: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處于一個主導地位,學生在課堂接收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那么課前自學就成了課堂教學改革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雖然說,繼續教育專業的學生與中小學的學生有一定的區別,但也不能忽略課前自學的重要性。
《影視照明技術》課程配有完整的教學資源,包括教學視頻、教學案例、參考文獻以及網絡資源等,在教學過程中,都是根據選用教材進度來進行的,那么,在上課之前,教師會根據教學進度,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并安排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制定課前自學的內容和時間。課前自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能夠自己尋找到更多的教學資源,不會過多的依賴教師的講解,能夠通過自學進行獨立思考,提高學習質量。當然在課前自學的過程當中也會經常遇到一些疑點和難點問題,首先根據制定的自學計劃,獨立思考并且查找相關資料看能否解決問題,如若不能,則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聽取老師的講解,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
《影視照明技術》課程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在課堂理論講授的過程當中,會采用案例教學法,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進行分析與探討。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都是教師講授,學生接收,這種單線的信息傳遞,為了改善這一傳統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增加學生課堂討論就能夠打破信息的單線傳遞,從而實現師生之間的雙向效應。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贊可夫曾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課堂討論正是符合了這一教學法。
比如在講授人工光照明的過程當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教學案例,人工光照明是影視照明一個重要的分支,不管是理論的講授還是實踐的運用,都有一定的難度。每個教學案例中,人工光照明營造出來的視覺效果和主題表達都不盡相同,每個人的理解和觀點也各不相同,利用課堂討論環節,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可以最大限度地觸及學生的思維和情緒,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不同的觀點與見解,在討論中碰撞,從而達到提高思維活動的有效性,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課堂討論,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集體感與責任感,有利于團隊精神的形成與發展。
所謂學以致用,就是要把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影視照明技術》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跟純理論的課程有很大的區別,既要對影視照明基本原理進行掌握,又要付出行動,將基本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了創造合理的教學模式,設計系統的教學計劃,實踐環節是必不缺少的一部分,然而課堂實踐的時間有限,學生很難系統而又全面地完成實踐內容,因此,需要利用課余時間來增加實踐。《影視照明技術》課程配有虛擬演播室、攝影實驗室、演播大廳以及各種影視照明燈具,并配有相應的管理人員,隨時為學生開放,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到達各個實驗場地進行實驗內容的操作。
《影視照明技術》課程涉及多個實踐內容,每個實驗內容對于場地、燈具以及其他實驗器材的要求都各不相同,這就需要學生要熟知每個實驗要求與實驗流程。在虛擬演播室中,配有三基色冷光燈、LED平板燈、聚光燈等影視照明燈具,學生需要完成演播室中的一人布光、二人布光以及多人布光,根據演播室布光的基本原理,熟練運用演播室照明燈具,完成演播室人物布光。在攝影實驗室中,配有閃光燈、連續燈、反光罩、擋光板、反光傘、柔光箱等實驗器材,根據攝影棚布光的基本原理,熟練運用攝影棚燈具,完成攝影棚人像、靜物、產品等攝影布光。由此可見,實踐環節在《影視照明技術》課程中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影視照明的基本原理,才能夠運用到實踐,通過課后實踐,充分鍛煉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使學生掌握影視照明技能,理論聯系實際,夯實基礎,強化實踐,從而達到適應新媒體時代快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專業能力的要求。
《影視照明技術》課程的成績考核是由平時成績、期末成績和實驗成績組成,如何去評定實驗成績在成績考核中制定了詳細的評價標準,教師最終根據評價標準對每一個實驗作品進行評定,為了使得實驗成績更具有說服力,由此增設了作品分享的環節,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生生互評的方式,最終評定實驗作品,并給出相應的實驗成績。
作品分享包括個人分享與小組分享,每個人對于作品的理解與觀點各不相同,學生在分享的過程當中,占據著主體地位,教師起著引導作用,每個人都渴望去分享自己的作品,闡述在實踐過程中用到的基本原理和實踐技能,能夠充分體現學生主觀能動性。作品分享真正意義上打破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傳統模式,較為全面地考查了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綜合評價,有利于學生個性的養成與發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認真把握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兩者之間的關系。學生在掌握了理論基礎之后,滿足了實踐操作的技能,通過個人分享與小組分享,也提升了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影視照明技術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影視照明技術》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課堂教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應用,將抽象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結合教學案例,進行分析與探討,以常見的節目布光、人物布光、靜物布光等為教學材料,分析其布光方法、布光效果,在模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充分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部分內容可采用現場教學的方式進行。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學生在掌握了影視照明的基本原理之后,將理論與基本應用技能融合在一起,并且配合影視攝像與非線性編輯完成視覺思維訓練。
如今,各大院校紛紛開展《影視照明技術》課程,培養影視照明方向的專門人才。《影視照明技術》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方法,堅持圍繞“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結合課前自學、課堂討論、課后實踐和作品分享四個改革環節,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投身于教學改革,創造高效、高質量的教學課堂。影視照明作為影視制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表現出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為國內外的影視事業增添無限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