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紫君 井岡山大學藝術學院
在當今普通高校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課堂中,長期以來都存在著重實踐訓練、輕理論知識引導,重技術能力開發、輕情感培養的現象。具體表現為民間舞蹈教師在課堂中過于依賴肢體語言的教授,而缺乏對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運用和發展。大部分學生雖然能夠在肢體語言層面對民間舞蹈動作有較好的把握,但其并不能從內心深入理解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內涵以及民族民間舞蹈風格的異同與成因。關于如何理解民族民間舞蹈的深層文化內涵,學生還有很多需要教授與學習的地方。根據作者的學習及教學經驗,大多數學生在長期的舞蹈學習中,只知道舞蹈動作的做法,卻不知該動作的緣由及其承載的文化內涵。雖然他們帶著未解的疑問仍不斷學習,肢體能夠滿足動作要領與組合的需求,但是在他們內心深處,無法真正理解與感受民間舞蹈魅力及其文化內涵。帶著該問題的思考,本文意在闡述當今民族民間舞蹈課堂,如何將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更好地滲透進入課堂中,將肢體動作背后承載的文化內涵更好地傳承,讓學生在民族民間舞蹈學習過程中,對于相關動作和組合的理解,能夠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現如今普通高校中的民族民間舞蹈課堂依然處于追求動作技術的傳統教學模式,與此同時,其教學對象大部分都是非專業學習的學生,專業知識相對缺乏,專業技術水平也不同于專業藝術院校畢業的學生。再加上其課程設置的原因,通常一周只有兩次左右的民族民間舞課,平均每次只有一個半小時的學習時間。這些因素造成了民族民間舞蹈課堂教學中的一系列問題。由此,普通高校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目標并不在于要求學生具有極高的專業性,而在于要適當開發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及思維方式。從普通高中學習考入大學的學生,其文化成績相較于專業學生來說更為優秀,但其專業技術素養可能不及專業學生,因此,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優勢互補、因材施教。綜合以上影響因素,筆者認為,目前普通高校的民族民間舞蹈課堂中存在以下幾點問題:首先,民間舞蹈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大量的純肢體動作訓練,缺乏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開發。單一的動作技能訓練,讓民間舞蹈課堂變得枯燥乏味,使得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其次,教師為主體的填鴨式教學,讓教師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跟隨著教師,教師做學生學,缺乏讓學生獨立思考的引導,不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訓練以及創新能力的開發。最后,民間舞蹈文化的斷層,如今普通高校中的民族民間舞蹈課堂處于追求動作技術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民族民間舞蹈脫離了文化的母體,僅有對民間舞蹈動作上的掌握,但缺乏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現象。民間舞蹈課堂中融入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嘗試避免對動作技術的單一追求,尋求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方式,讓民族民間舞蹈課堂的主體從教師變為學生,進而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我國的各個民族都擁有著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民間舞蹈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它起源已久,在千百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經過沉淀結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格[1]。教師在民間舞蹈課堂中教授民間舞蹈肢體動作的同時,應當講解民間舞蹈文化,讓學生對舞蹈動作理解更為透徹,明白怎么做的同時能夠明白為何而做,該動作從何而來,從而更深層次理解民間舞蹈的獨特風格及其文化內涵。學生通過民間舞蹈文化的學習才能從內心深處真正的理解舞蹈表演的獨特情感,只有內心的深刻理解才能夠在舞蹈表演中真正掌握情感的準確表達。
將民間舞蹈文化融入民間舞蹈課堂打破了傳統對學生單一動作訓練的教學模式,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肢體得到訓練的同時,舞蹈知識體系也能夠得到完善,開發學生探索能力與思考能力及其多元化的自我能力的培養。同時,給予部分專業能力不那么強的學生另一個探索學習的空間。將舞蹈文化融入民間舞蹈課堂,除了能讓學生訓練肢體表達及開發其各方面能力外,還能夠豐富民間舞蹈課堂的教學內容,革新民間舞蹈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之間共同探討民間舞蹈文化,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教師為主導,鼓勵學生激發邏輯思維、形象思維以及創新思維。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種模式對教師的文化儲備與教學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
在民間舞蹈課堂中滲入文化是對民間舞蹈文化更為深入的傳承。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歌舞文化各有特色,異彩紛呈。但在現代科技文化的沖擊下,傳統的民間文化逐漸成為人們心中遙遠的過去。舞蹈文化與舞蹈教學本身是相輔相成的整體,通過讓學生了解民間舞蹈文化的背景,感受祖國各民族文化的魅力與深厚的藝術底蘊,使民間舞蹈文化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源泉,同時成為學生們能夠無限暢游的藝術海洋[2]。在創新驅動下的民間舞蹈課堂將各民族舞蹈文化融入課堂中,以教師引導,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了解文化背景,逐漸理解文化內涵,之后加以真切的個人感受,準確地將舞蹈內涵傳達出來。民間舞蹈文化是學生在學習民間舞蹈過程中一條不可或缺的橋梁。
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網絡、書籍、文字、視頻語音等素材,對所學的民間舞蹈文化做大致了解。讓學生學習民間舞蹈之前對民間舞蹈文化有初步了解,在學習實踐過程中不斷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從而逐漸形成知識體系框架,訓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思考能力。例如,學習藏族民間舞蹈之前,學生先了解藏族民間舞蹈的歷史淵源、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文化成因、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聯系到課堂上的藏族民間舞蹈教學,通過教師的講解分析,學生能夠更為準確地掌握藏族舞蹈體態、動律與風格[3]。由于學生對民間舞蹈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在課堂上能夠主動的進行理解與思考,因此教師只需鼓勵與激發其自主學習能力,學生便能夠主動的不斷探索與積極思考學習。
民間舞蹈課堂中,首先,讓學生分好小組進行對民間舞蹈文化探討后,派出代表將所了解的民間舞蹈文化共同進行課堂講解與梳理。通過分享讓學生了解到更廣泛的舞蹈文化背景,從而讓其對民間舞蹈文化有深刻的印象。教師能通過學生的闡述了解其所做的功課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與學生共同學習。其次,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須詳細講解動作的要領,結合著民間舞蹈文化背景分析動作的來源。例如,維吾爾族的立腰拔背的基本體態與維吾爾族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當地人民的宗教信仰、生產環境等文化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的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課堂上的詳細講解,豐富了民間舞蹈課堂的同時,讓學生能夠全方面深入了解民間舞蹈文化,在舞蹈表演中惟妙惟肖的情感表達。最后,教師能夠通過課堂分組練習鞏固知識與動作,或者多種教學模式的探索,讓學生與教師從中觀察與反思,促進民間舞蹈課堂的創新與發展。
首先,通過對民間舞蹈文化的深入了解,讓被民間舞蹈魅力所吸引的同學們,感受到民間舞蹈文化的博大精深,繼而對祖國不同地域文化進行不斷的深入探索。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去實地考察,如有條件帶領著學生進入到民間,真切地感受當地文化魅力,并驗證課堂所學的差異[4]。其次,通過對民間舞蹈文化的深入了解,學生們的表演欲望將更為強烈,表演更貼近真實。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通過理論聯系實踐,豐富并發展所學習的民間舞蹈,而創作實踐是最好的檢驗方法。引導學生通過搜尋舞蹈背景音樂,了解民間舞蹈文化,運用動作語言等對所學民間舞蹈進行創作。鼓勵學生不懼犯錯,讓學生大膽嘗試將所學動作與自我的思考投入創作中,從而不斷的探索、創新。最后,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利用有限的時間,收獲豐富的文化養料,開發其自主學習能力、模仿能力、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在推動民間舞蹈課堂的發展的同時,也激發其對民間舞蹈文化的創新。教師通過學生的學習成果與反饋,進行教學總結,不斷的學習豐富自身的同時,為民間舞蹈文化完成傳承與創新的使命。
信息時代,萬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僅僅在于肢體動作的訓練,更要求多方面能力的開發。民族民間舞蹈課堂是一個擔負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使命的載體,民間舞蹈文化人應當承擔起這一光榮使命,上下求索。民間舞蹈文化從理論層次深入到舞蹈實踐課堂,是對教師知識儲備的檢驗,也是對教師如何掌握學生心理以及如何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考查。讓學生在有限的課程中學習到多層面的知識,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教師與學生相輔相成的合作教學,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對民間舞蹈文化進行深入的探索與發展,從而鼓勵并引導學生創新,推動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民間舞蹈文化融入民間舞蹈課堂豐富了民間舞蹈教學,同時民間舞蹈文化通過民間舞蹈課堂不斷發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