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蕾 湖南女子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教師隊伍建設放在了極為重要的突出位置,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如何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水平和質量、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成了教育管理者必須面對的課題。對于教師而言,一方面必須要有充足的理論知識儲備,另一方面,還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和素養,對于聲樂劇目排練課程的授課老師來講更是如此,要同時具備演唱與表演、編導的專業基礎和教學技能,這對教師提出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高要求。雙師型教師和傳統的教師最直接的區別體現在人才培養理念的不同,過去高校包括職業技術學院只著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忽略學生的藝術創造力的培養,這也直接導致了教學模式的單一化、片面化,雙師型教學理念的提出,相應的教學模式也會發生深刻改革,最終受益的一定是學生,通過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藝術創造力、聲樂表演能力才能得到充足的提高。
聲樂劇目排練課程具體來說要求學生同時需具備表演能力和聲樂技巧,并將兩者充分的結合在一起,在聲樂中去探索表演的藝術表達,通過表演讓聲樂更具靈動性,總的來說,這是身體、音樂、情感的有機融合和統一,單純從聲樂劇目排練課程教學來看,是對教師個人能力的挑戰,也是對教學改革是否到位的挑戰。據筆者調研,在具體的聲樂劇目排練課程實施中,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
對于音樂表演的學生來說,聲樂劇目排練課程是必修的課程之一,不同于其他專業,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習不僅僅是藝術理論的學習和藝術修養的熏陶,還必須將所學轉化成聲樂技巧和表演能力的體現,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都需要得到充分的發揮,總的來說,“演”和“唱”都顯得格外重要,并在聲樂劇目表演中完美融合體現。但目前的藝術類學校或綜合類大學的藝術專業教師仍然保留了傳統的教學觀念,或因本身能力的不足,無法將演唱的專業知識和聲樂表演方面的專業技能相結合,或只擅長其一,不論是哪種情形教學效果都是非常有限的,嚴重影響了聲樂劇目排練課程教學的順利進行,學生能力也很難得到提升。
“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最重要的體現在于教學方法的革新,充分考慮到了專業技能學習和舞臺實踐的結合,嚴格避免傳統的口頭傳授的教學模式。但由于各種原因,不少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不少老師仍然以“我傳你授”的方式進行授課,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化、呆板化、程序化,這對于藝術類課程,特別是聲樂劇目排練課程來講,是完全行不通的。除此之外,一些教師在教學中也缺乏科學性、整體性的課程規劃,在具體的教學中充滿了隨意性,隨意選擇劇目和教材,沒有統一的、規范化的教學內容,更談不上根據本校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以上問題都將導致聲樂劇目排練課程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對學生的聲樂和表演技能提升產生極大的影響,不利于學生日后的發展。
對于聲樂劇目課程來講,更加需要“雙師型”教師的教導,老師不僅僅需要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還必須要有豐富的聲樂表演實踐經驗,擁有“雙能力”的聲樂表演老師方能在課程中指導學生的同時,又能將實踐和理論融合,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獲。但根據實地調研,當前我國藝術類院校或綜合性大學的藝術表演類學院普遍存在“雙師型”教師缺乏的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引入人才機制體制不健全、缺乏長遠的培養規劃、工資收入過低無法留住人才等、校外專家授課時間不固定、人員流動性強等。缺乏“雙師型”教師的同時,某些院校又引入了不符合條件的教師入職,這導致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證,教師準入制度還待不斷完善。
面對上述聲樂劇目排練課程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必須要采取強效有力的措施予以應對,筆者根據實踐教學經驗和案例,認為可以有以下三點改革策略:
在聲樂劇目排練的課程中,教師一定要改變過去傳統的單方面傳授教學內容的單向度教學模式,聲樂表演類課程有個最大的特征即需要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教師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學生共同探索更多的藝術表演和創新的可能性。音樂和表演是非常具有個人意志體現的藝術種類,教師應該以“人人都有戲,人人都能演”為目標,讓學生全面參與課程、創編聲樂劇目,在肯定和鼓勵中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新創造能力,這不僅是對學生的個人發展有利,同時也讓一些經典劇目重新煥發了活力,客觀上豐富了教學內容。比如,在教授劇目時,可以讓學生在深入了解劇目背景和意義后,教師根據學生的特征在全班分小組,每個小組表演該作品的其中一段,在聲樂表演中,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真正參與進來,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還可以讓每組學生從角色創作的靈感中改編劇目,從演、唱、編、導、劇務、化妝、道具、燈光等各方面讓學生自主操刀,教師從旁指導,創作出全新的音樂劇目。通過以上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式教學,學生能夠真正學以致用、學有所得,將所學輸出轉化為自己的藝術表現能力,從而得以實現藝術表演人才的培養。
應該明確聲樂藝術表演類教育一定離不開一大批精于理論教學同時又具有豐富聲樂表演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從事教育很多年的學者在談到我國的聲樂藝術表演教育和國外最大的不同,往往也會提到教師隊伍的“雙師”打造方面。外國的聲樂藝術表演專業教學一般提倡“產學演訓”一體化教學,在整個教學方案的設置中強調學生的藝術文化基礎打造和創新創造能力培養,而我國“雙師型”教師隊伍打造尚且處于起步階段。筆者認為,一方面,針對在崗的教師,聲樂藝術表演類教育要充分引入相關行業企業的參與,從課程體系開發、教學標準制定,到在職教師的培訓、學生的頂崗實習等,都應該讓企業深度參與,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中實現“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完善;另一方面,針對引入優秀“雙師型”教師方面,學校或學院要不斷優化“雙師型”教師引入機制,規范化準入條件、職稱評定、工資收入等方面,特別是從學校層面重視“雙師型”教師引進,制定教師崗位津貼機制,完善相關的激勵機制,不定期進行培訓和外派進修,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逐步走入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
教師應該充分探究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可以開展“案例+創編”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中分享剖析如《貓》等經典劇目,將經典劇目作為案例,讓學生不僅僅是模仿式的排練,而需要在經典劇目的基礎之上進行分組創編,讓經典劇目重新具備另外的藝術解讀。一般來講,學生們會根據自身對劇目的理解,再結合個人的興趣愛好、個人的個性性格等編排出無數版本的創新劇目,有些好的劇目經過老師的指導和再加工,往往可以成為非常好的表演作品,學生也在具體的實踐中收獲了對藝術的理解和萌芽了自我的創新意識。除此之外,在聲樂劇目排練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模式,一方面帶領著學生們去觀摩本地較有影響力的藝術表演團隊,近距離觀看其創作、表演的歷程,或帶領學深入到人民群眾中進行表演,將課堂搬到鄉間、舞臺,讓學生從課堂真正走向行業。另一方面,聘請校外專家、專業演員、非遺傳人為學生授課。在教學模式的研究中,湖南女子學院的《聲樂劇目排練》課程組進行了有益的先行探索:課程組先后聘請了苗族歌鼟傳承人、侗族大歌傳承人、長沙彈詞傳人以及國家一級演員等非遺傳承人、專家、專業演員為學生上課,教授湖南非遺項目、舞臺表演、角色塑造等內容;師生創編非遺曲目多首,其中創編的長沙彈詞《瀏陽河畔唱英豪》獲湖南省大學生藝術展演專業組一等獎,侗族大歌《琵琶歌》在光明網上傳唱,團隊非遺傳承經歷被《光明日報》等多家央視媒體報道;目前,已形成了以課程建設團隊主導,以“非遺傳承隊”“紫葉合唱團”“藝術扶貧隊”等學生團隊為主體的頗具特色的“聲樂劇目排練”課程教學模式,采取惠民演出、精準扶貧三下鄉和湖湘非遺音樂傳承等方式作為課程的教學組織方式。在此模式下,充分培養了學生“演、編、導”三位一體的綜合能力,進而強化學生的專業認同感、社會責任感,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
聲樂劇目排練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一定要圍繞著“唱”和“演”兩方面來開展,而模式的創新離不開教師的傳、幫、帶,離不開充分的社會舞臺實踐。在當前“雙師型”課程建設背景下,教師一定要不斷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核心教學理念,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能力,教師本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綜合素養,努力提高自身的藝術實踐能力,做“演、編、教”三能型教師,以適應教學的需要。同時,學院也要努力為教師搭建科研平臺,組建教學團隊,積極開展校團合作,通過校團合作使學院和專業團體、歌舞劇院等建立良好的培訓機制,借助專業團體、歌舞劇院的實訓和高級技術指導,使得學生能夠在社會的藝術實踐中得到有效學習,拓寬表演人才的知識面,增強其實際專業技能,教學模式的創新才具有真正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