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瀘州市廣播電視臺
在新媒體時代全面深入化延展大環境下,隨著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移動網絡技術以及新媒體技術的創新發展與全面升級,讓傳統媒體全面加快了轉型腳步。當前階段,全球范圍內的大型新聞集團已經開始大舉投資、并購以及聯合各類先進的互聯網媒體,進而全力以赴向新媒體市場進軍,并且向新媒體業務進行全面延展,力求在新媒體市場領域中“分得一杯羹”。但實事求是的講,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融合發展與延展擴張過程中,也難免遇到諸多問題、困境、壓力與挑戰。新媒體時代,廣大受眾和媒體用戶獲取信息、傳播信息、消費信息的渠道和路徑已經開始變得多元化、豐富化、多樣化。現如今,只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以及4G、5G移動網絡的支持,任何人都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環境下接收信息、發布信息、傳播信息,進而成為一個自媒體人,由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信息“被動接收者”轉變為新媒體時代的“主動傳播者”[1]。新媒體時代新聞“消費者”角色的新特征以及所帶來的諸多媒體影響值得新媒體時代的媒體從業者進行深入的討論與仔細的探究。
新聞的“可消費性”無疑是一種基礎與根本的主體標準。經歷了以廣播、電視、報紙“三駕馬車”為主流的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市場運營模式之后,在新媒體時代大環境下,新聞消費儼然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局面。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必然面臨著各類新媒體的強勢沖擊與挑戰。因此,傳統媒體全面轉型發展已經如箭在弦。“互聯網+”時代,先進的互聯網技術與新媒體技術讓新聞傳播的方式和表現手法變得更加多樣化、豐富化、趣味化,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讓新聞“消費者”擁有了更多的消費欲望與消費意識。而現如今,各類付費新聞、H5新聞等全新的新聞生產與傳播手段層出不窮,并且伴隨著更多優質新聞產品的出現與推廣,新聞本身已經真正意義上的變成一種可持續生產的,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媒體產品。值得一提的是,新媒體時代的新聞更加親民化,更具媒體“黏性”,能夠與受眾和用戶之間不斷拉近距離,并且逐漸成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消費品和必需品[2]。
目前,新媒體在日常新聞生產與傳播過程中帶來各種新理念、新技術的同時也凸顯了諸多問題與不足。傳統媒體新聞報道必然受到相關新聞流程、新聞口徑、新聞版面的限制與約束,并且又面臨各類新媒體與自媒體人的強勢挑戰和沖擊。想要像傳統媒體時代獲得獨家報道的機會已經寥寥無幾。與此同時,新媒體時代由于互聯網的發展而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導致網絡同源化視域下,新聞稿件自身的著作權根本無法有效維護。抄襲、洗稿、一稿多發等有悖行規的現象可謂比比皆是。加之為了追求新聞熱度與新聞流量,各種惹眼球的“標題黨”新聞屢禁不止。這類新聞借助新媒體時代受眾喜歡“獵奇”的從眾心理,將標題描述和改寫的“活色生香”“天花亂墜”,然而標題和新聞內容幾乎毫無聯系,或者是毫不相關,僅僅為了“蹭熱度”“攢流量”。此外,新媒體大環境下,在所謂的“后真相時代”時代,微博、微信的新聞信息傳播極為“碎片化”“主觀化”。針對一些社會焦點新聞與熱點新聞眾說紛紜,甚至有的基本就是“捕風捉影”“道聽途說”,毫無新聞客觀性與真實性而言。由此可見,這種媒體情態下,新聞“消費者”在面對“海量化”的新聞報道與新聞資訊時,必然會面臨諸多誘惑、諸多選擇與諸多考驗。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消費主義更為注重與尊崇“受眾至上”的媒體傳播理念。受眾與擁護是新聞的“消費者”,自身具備極強的話語權與選擇權。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受眾不僅僅是新聞“消費者”,已經開始擁有了雙重身份——即新聞消費者與新聞制作、參與者。新媒體時代在某種程度上也堪稱為“人人皆記者”時代。廣大受眾和媒體用戶只要利用先進的智能手機,就能夠借助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等多樣化方式生產、制造、傳播各類新聞信息,進而成為“自媒體人”。能夠較為自由且不受約束的制作、傳播與推廣各類新聞,進而獲取相應的流量、粉絲與關注度,收獲相應的經濟利潤與流量報酬。這種雙重身份必然也會對整個新媒體時代的新聞消費環境與新聞消費理念產生諸多不同程度、不同層面的深刻影響。
目前,新聞消費環境與消費生態已經開始產生翻天覆地的轉變與升級。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傳播與推送無疑是以傳播者自身的價值考量為本位的。因此,媒體傳播的話語權始終牢牢掌握在傳統媒體機構手中。具體的表現就是傳播渠道與傳播資源都是由傳統媒體所掌控與占據的,進而能夠塑造公共意見,并且形成對社會以及個人的影響、支配與引導。然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上述格局完全被打破。媒體消費生態發生了質的轉變,其中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新媒體對傳統媒體自身權力的強勢沖擊與全新重構。具體來講,首先,媒介權力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已經開始全面向廣大受眾以及媒體用戶的轉移。毫無疑問,先進的新媒體技術不斷創新發展賦予受眾與媒體用戶進行新聞生產、制作與傳播的各種權力。用戶生產內容(UGC)的全面盛行與崛起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機構對于新聞內容、資源、素材與線索的“壟斷”。其次,新媒體各類平臺機構無疑更受新時期受眾與用戶的支持、信賴與好評。比如說微博、微信、抖音以及各類新媒體新聞客戶端都能夠為受眾和用戶提供良好的互動性平臺。受眾在瀏覽新聞與觀看新聞之后都能夠進行點贊、留言、評論、轉發、分享等各種“二次傳播”,這無疑讓新媒體傳播平臺擁有更大的用戶黏度與資本勢力[3]。與此同時,由于新媒體平臺擁有強大的新媒體技術、大數據技術以及網絡化優勢,其可以依照受眾與擁護自身的新聞喜好與新聞類型決定哪些優質新聞被第一時間推送到受眾手中,進而讓受眾免去主動搜索與查詢所消耗的時間與步驟。讓新聞傳播更加“個性化”“親民化”。而上述這些優勢傳統媒體顯然并不具備,或者是傳統媒體的一切轉型工作正處于一個“適應期”,才剛剛起步,與新媒體根本不具備在“大數據”算法視域下的媒體用戶競爭能力。
無論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時代,內容無疑都是新聞產品與新聞服務最重要的核心要素。在傳統媒體時代背景下,為了奪取市場媒體份額,爭奪更多的受眾群體與觀眾、讀者,“內容為王”向來是傳統媒體競爭主打王牌與策略。優質的新聞內容往往是從受眾的反饋與好評度中評選與凸顯出來。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內容生產主體已經開始由傳統媒體時代的職業新聞人,全面擴展到普通百姓群眾、各類自媒體人以及各行業的主播。這種發展態勢下,更加能夠彰顯和展現出受眾和媒體用戶顯性化的情感需求。舉例說明,新媒體時代,針對某些類型的新聞報道或者短視頻新聞而言,其轉發量達到上萬或者閱讀量“10萬+”的內容通常都會蘊含諸多正面或者負面的強烈情感傾向。尤其是具有正確社會價值觀與弘揚社會主旋律的優質新聞信息更加能夠引發受眾和用戶的情感共鳴,進而吸引更多的流量與關注度。因此,這一媒體時代,算法的出現可謂“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其能夠針對受眾自身的新聞消費觀念、新聞個體需求、新聞口味愛好進行細致化、精準化、人性化的計算和判斷,進而滿足不同受眾、不同群體的新聞需求與新聞要求。站在用戶自身需求角度來講,新聞從業者與算法進行完美合作,能夠讓信息生產的依據從宏觀社會環境逐漸轉變為微觀使用場景,并且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各類新聞信息消費狀態和模式,從傳統媒體時代的“人找信息”完美過渡與轉變為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找人”[4]。
新媒體時代,中國的新媒體場域與平臺對于新聞“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和消費喜好極為重視,并且在媒體傳播、報道、宣傳、推廣等每一環節,都會彰顯出極為顯著化的“流量經濟”特征。新媒體自從正式誕生之時,就已經開始全方位、大規模、持續性的積極搶占用戶以及構建各種流量積累渠道。當自身流量形成較為優質化的積累之后,便開始利用已經匯聚的用戶群體影響力與龐大數量借助平臺體系獲取經濟利益。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平臺的受眾群體與媒體用戶已經逐漸變得冷靜化與成熟化,尤其是青年群體可謂與新媒體時代“共同成長”,并且已然成為新媒體時代最具消費能力與最為穩定的用戶群體。新媒體自身具有的多元化新聞報道方式、快捷及時的媒體傳播渠道與途徑、豐富多彩的話語形態以及娛樂性、趣味性、互動性整體優勢已經讓傳統媒體“應接不暇”。總而言之,在新媒體時代,青年“消費者”針對媒體新聞與資訊報道的理念以及意識形態發生了質的轉變。越來越多的青年群體堅定無比的支持新媒體時代的新聞“消費主義”,愿意為一些付費類新聞信息與資訊內容“買單”,并且也在積極尋找新的新聞信息獲取方式與渠道來滿足自身對于社會發展訊息的需求。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消費者”展現出諸多全新特征與全新理念,并且也擁有了更加強勢的“話語權”。這無疑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巨大的沖擊與強勢的挑戰。隨著各類新媒體新聞平臺的成熟與穩定,其已經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在新聞生產與傳播中的絕對影響力與媒體競爭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動搖了傳統媒體新聞傳播與推廣的統治地位。這些深遠影響也必然會讓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市場更具激烈的競爭力與“百家爭鳴”的市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