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軍
(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 150080)
近年來,一種新型的“雙平臺、雙層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逐漸興起并在不斷發展和完善。這種模式有三個課堂和三類實踐,可以將大學生特性及學習能力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并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進行分層次、分理念培養,以基礎創業理念為基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教育理念潛移默化地融入其中,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創業素養的目的。
“雙平臺、雙層次”培養模式的建立依據是圍繞創新創業型學生所需能力以及可能會面臨的問題來開展的,這三個部分既相互分離又相互聯系,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創業理論知識的積累可以為今后大學生的創業打下堅實基礎。創業理論課程的存在是將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知識和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理論上的分析講解,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充分參與進來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創業理論課程有三大部分內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科滲透和必修課,選修課作為參考。學科滲透是將一些基礎實踐課的知識進行匯總整理,方便學生應對遇到的復雜問題,以學生自身專業為堅實基礎,并不斷向其他學科滲透。
創業活動課程以活動為主,開展各種提高學生創業能力的活動,如開設創業競賽,對創業成功企業進行參觀學習。雙創活動本身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能夠將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需求相結合,產生雙創的項目內容,雙創項目需要有專業教師指導。
現實情況下,專業教師提供的內容和指導大多偏向理論,實踐結合性不高,成果轉化性不強,高校改革應全力倡導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實現科教融合、產教融合。要將專業指導與雙創教育相結合,產生雙創項目,這需要學校在其中起到連結性的作用,要求高校雙創教師不斷提高項目策劃和執行能力,發揮在項目策劃、執行和轉化過程中的引導性作用,與專業教師密切配合,幫助學生更加積極、有效地參與項目的執行與策劃。
創業實踐課程不同于活動課程,它涉及直接的動手操作,只有通過真正的創業實戰演練,學生才能從中得到寶貴的經驗。在創業實驗課中,教師將會帶著學生從頭到尾走完整個創業流程,并讓學生到合作企業內進行實戰練習,將課本上的內容與實際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提高創業能力。
創業課程實驗旨在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創業理論水平。創業基地實訓是使學生在實際的創業活動中進行經驗總結和經驗積累。創業社會實戰是在各地政府、各高校、各企業的聯合下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創業機會,迅速強化學生的創業能力。
創業課程實驗是以STYB、KAB等軟件為基礎,以理論知識為主,將學生帶入創業者的角色并通過企業決策危機應對、沙盤演練、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創業知識更好地被學生掌握[1]。
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是最主要的創業基地,相當于一場演練,學生可以在真實環境下進行創業,培養自身的創業意識,積累創業經驗,為以后創業打下牢固基礎。
一切創業教育都要在社會發展運行中得到實戰檢驗。每年在創業社會實戰中都會涌現一大批優秀的創業者,他們在創業社會實戰后期已經遠遠超過了同期創業者,創建的公司生機勃勃,優秀的創業項目層出不窮。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應提供大力支持,協助企業完成工商登記注冊、專利申請、報稅等流程。創業中心的核心理念是解決創業學生的后顧之憂,在公司入駐、人員培訓問題上給予幫助,定期對創業團隊進行審核、管理與評價,并將最終評價交到企業手中[2]。
普及型創業教育的針對人群是高校全體學生。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應不間斷對學生進行創業知識普及,可通過選修課等方式進行吸引,邀請成功創業人士來校進行講座,為學生提供創業經驗,普及創業知識,回答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要將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貫徹落實,以創業思維進行工作。學生要以自身專業為基礎向其他專業進行滲透,使專業課程與創業知識進行融合。
提升層創業教育是對有創業意向的學生進行進階培養,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業,為其提供創業場地以及創業啟動資金。要定期對所有創業團隊進行評估,選擇具有較大潛力的團隊進行著重培養,強化學生的創業思維和創業能力[3]。
“雙平臺、雙層次”新型創業培養模式的出現可以使學生在專精自身專業知識的同時進行跨領域、跨專業的滲透學習,在培養學生創業能力方面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對普及層教育與提升層教育的綜合應用將使學生有更多的創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