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推動了混合式教學的進程。為了適應疫情防控下的教學環境,文章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糅合傳統教學的特色與網絡教學的優勢,探究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消費者行為學》課程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有效保障教學質量,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疫情;混合式教學;《消費者行為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2.069
0 引言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和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大多數學校均不同程度采用了網絡教學。信息時代的網絡教學在疫情前就被高校廣泛應用,網絡雖然解決了教學的時空問題,但缺乏面對面的互動,教學效果只能大打折扣。傳統教學若局限于課堂上師生面對面進行授課和交流,真正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都非常有限,教學效果受到制約。綜合本人授課的《消費者行為學》的經驗,采用傳統課堂教學或者網絡教學,都無法真正達到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目的。混合式教學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能夠很好解決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的弊端,并將兩者的優勢得以巧妙結合。
1 《消費者行為學》教學背景分析
1.1 課程分析
《消費者行為學》作為市場營銷專業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程,是市場營銷框架體系的重要分支,營銷策劃人員在研究細分市場、進行市場定位、選擇目標市場、策劃營銷活動都建立在消費者行為的研究基礎之上。《消費者行為學》也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知識點涵蓋多門學科,需要學生拓展所學,具備較為寬廣的知識面。《消費者行為學》還是一門理論與應用并重的學科,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需要理解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各類因素,掌握消費者行為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并能運用所學服務于企業營銷決策活動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性思維。
1.2 學情分析
學習《消費者行為學》這門課程的高職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往往思維活躍,知識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認為課本理論知識枯燥無用,對市場競爭環境中的現實案例則表現出熱情度比較高;應試能力比較弱,單純采用筆試成績不能客觀考核評價學生的能力,平時成績的考核又存在實施操作的難題。
1.3 特殊背景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因疫情防控的需要,各高校紛紛采用線上教學,依托各類在線課程平臺,積極開展網絡教學活動,落實“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教師在實施網絡教學的過程中信息化教學水平不斷提升,學生很快適應網絡學習與師生互動方式。師生在信息化環境中教與學的適應與提升為混合式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混合式教學設計思路
混合式教學利用“線上”+“線下”,“課前”+“課中”+“課后”來實施教學,具體包括線上建資源、線下做活動來拓展教學空間,課前自學、課中導學、課后助學來拓展教學時間,充分保證課堂面對面教學的質量。學生在線上學習和線下活動的數據有助于過程性考核評價的實現。
(1)線上建資源:每節課設置“知識導覽”“知識講解”“鞏固拓展”等欄目建設課程資源。其中“知識導覽”發布章節項目的思維導圖,教師通過梳理思維導圖使學生建立知識框架;“知識講解”發布本節課的課件PPT、視頻、微課、速課等資源,對知識點詳細講解,強化學生對核心知識點的學習;“鞏固拓展”發布作業、章節測試、延伸閱讀等資源,使學生在課后鞏固所學并實現拓展提升。
學生隨時隨地可通過手機進行在線學習,不理解的地方還可以反復學習,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多元化的學習形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線下做活動:通過對線上資源的自主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知識點能夠建立一定的認識,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提供機會和情境,適合開展一些更高級的教學活動,如案例分析、情境模擬、分組任務、辯論分析等,鞏固所學知識并進行應用實踐,提高學生研究分析、團隊協作、創新應用等能力。
(3)課前自學:教師提前在網絡平臺發布學習資源和任務。學生在手機端可隨時隨地進行自學,通篇學習新課的所有知識點,初步完成了解和識記層面的學習要求;參與課前測試任務,檢測預習效果;利用充裕的時間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前任務。學生通過課前自學自檢大都可以帶著較好的知識基礎和更有價值的疑慮困惑走進教室,節省更多寶貴的課堂時間。
(4)課中導學:教師根據學生在網絡平臺預習留下的統計數據進行針對性的查缺補漏,根據學生的提問進行重難點的突破,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更深層次思考、更廣泛引用,實現理解和應用等層面的學習目標;課堂上教師的教態神態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也能夠直接反饋給教師,教師可隨時改變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學習,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5)課后助學:教師發布作業、測試,檢驗學生所學;發布拓展知識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的掌握程度。課后師生雖然不在同一個空間,但可在同一時間進行互動交流,學生可隨時在線上對教師提出問題,教師及時解答學生所遇到的疑惑。課后的在線交流能夠提升教學效果,同時也能夠加強學習與教師的互動交流,增進師生情誼。
(6)過程式評價:線上學習平臺的采用,使學生進行線上學習的一系列活動(閱讀課件、文檔、視頻、音頻、動畫、微課,參與簽到、討論、投票、作業、測試等)都會留下痕跡,這些痕跡生成數據后,教師在后臺的成績統計頁面設置分數權重,后臺一鍵導出便可得到學生的平時學習成績。客觀公正,簡單易行。混合式教學的運用有利于改變以期末筆試結果“論英雄”的結果式考核評價方式,調動了學生課堂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實時客觀全面反映學生學習狀況,實現了多維度、綜合性、過程型的評價。
3 混合式教學在《消費者行為學》實施過程中的典型案例
混合式教學在《消費者行為學》這門課的應用,可具體結合采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演練法、市場調研法進行教學實施,充分發揮網絡技術拓展教學時間和空間,提升教學實施效果。
與純粹的理論知識講解相比,學生往往對案例教學更感興趣,真實的市場環境中存在大量豐富的營銷案例可以應用于課堂。情景演練法,學生通過扮演特定的角色,快速進入一定的營銷情景,以消費者的身份來體會消費者的心理與行為,從而明白作為營銷者該制定怎樣的營銷策略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激發其購買欲望。市場調研要求學生綜合應用消費者行為學、市場調查等課程的相關知識去分析調查研究資料,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案例教學法要求學生對案例背景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角色扮演與情景模擬法要求學生提前學習并消化相關理論知識,市場調研法實操性較強,需要在課前進行大量實操實踐工作。傳統教學主要集中在課堂上,時間和空間都受到制約,教師需要集中在40分鐘的課堂內講授較多的知識內容,這三種教學法往往只能點到為止,無法深入展開,教學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
本次《消費者行為學》課程采用超星一平三端教學平臺實施混合式教學。
3.1 案例教學法+混合式教學,提升對知識點的理解
課前,關于教學“環境與消費者行為”這個內容,教師提前在超星平臺發布相關資料:新課課件、李寧店鋪布置升級后業績大增的案例素材(文字資料、圖片資料、教師在李寧店鋪的實景拍攝視頻資料等),課前小測試等。學生通過在線閱讀案例素材,對環境與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有了初步認識,對李寧店鋪升級的案例有了詳實的了解;教師通過在超星平臺查看學生完成課前小測試的情況及其他數據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
課中,教師組織學生分析并討論李寧店鋪布置布置升級表現在哪些方面,這些方面如何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從而引出知識點:購物環境分為從外觀設計和內部設計兩個方面,內外觀設計布局能夠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教師根據課前學生在超星平臺預習的情況和線下課堂學生的表現,針對性地對重難點進行突破,即內外觀環境如何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具體通過李寧店鋪升級的案例進行一一講解;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案例所體現地相應理論依據更好地應用在其他營銷活動。
課后,教師在超星平臺發布其他相關資源如《如何做好壁面陳列》等讓學生進行拓展學習,進一步了解如何通過壁面陳列影響消費者的行為;發布作業,使學生能夠鞏固所學。
3.2 情境演練法+混合式教學,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課前,關于“情境與消費者行為”這個內容,教師要求學生在超星平臺自發組建研究小組,每組6人,分組模擬貝克五要素場景。學生提前了解課堂活動,利用課余時間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準備表演腳本、道具、彩排等,節省了課堂教學的時間,提升了課堂上的情景演練的效果。
課上,教師請每組派代表模擬表演貝克五要素場景,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場景來表現自己對五要素的理解。其他學生通過超星平臺給表演小組進行評分,全部表演結束,評分結果也立即呈現,各小組根據評分結果分別獲得不同的平時分加分。
情景演練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學生在線評分的活動激發了其參與的積極性。學生通過情景演練感受消費者的角色和心理特點,加深對消費行為學所學知識的理解,學會換位思考,同時提高團隊協作、溝通表達和公眾表現的能力。
3.3 市場調研法+混合式教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課前,關于教學“環境與消費者行為”這個內容,教師先在網絡平臺上給學生布置調研任務:對品牌店鋪選址、招牌、門面和櫥窗等外觀設計和內部布局進行調研(疫情沒有完全好轉的情況下,要求學生在校內進行調研),將自己認為從營銷角度講最佳店鋪設計圖片上傳到超星平臺。
課上,教師選取部分學生上傳的店鋪圖片通過超星平臺投影到大屏幕,學生上臺“路演”:從感覺、知覺、注意和情緒、情感角度分析零售店的店內外布置和陳列如何促進消費者購買活動。其他學生根據“路演”情況在超星平臺進行投票。
混合式教學的應用,使得市場調研法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課前進行線下調研,調研結果實時上傳線上學習平臺,課堂上,學生線下對調研結果進行總結、演示,線上進行投票打分,課前課上完美結合,線上線下無縫對接,真正實現了市場調研法應用在教學的目的:鍛煉學生的調研訪問能力,資料收集、處理、分析、加工的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
4 混合式教學應用在《消費者行為學》中的效果
4.1 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得到擴展
混合式教學通過線上答疑解惑、線下做活動搭建了一條學生和老師教學互動的橋梁,從而拓展教學空間。課前自學、課中導學、課后助學拓展了教學時間,使得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和市場調研法得以充分實施。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時間進行學習,既發揮了學習的主動性,又充分保證了課堂面對面教學的質量,從而實現翻轉式課堂:課前達到知識掌握目標,培養學生理解、記憶等低階思維,課中實現能力與思維發展目標,培養學生創造、評價、分析、應用等高階思維,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技能,提升綜合能力。
4.2 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
混合式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促進師生全面互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求知和探索,將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綜合運用其他科目所學知識并進行融會貫通。同時線上線下活動也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性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也得到較大的提升。
4.3 學生學習狀況實時客觀全面反應
線上線下所有學習活動有據可查,改變傳統課堂上教師滿堂灌,學生實際掌握情況無法知曉的情況,更客觀的對學生予以全面評價,同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論。同時教師通過學生在線上平臺自學的狀況,及時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因材施教,較好的解決學生的成績差異過大等問題,從而挖掘每個學生的學習潛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綜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之下,混合式教學的應用能夠較好地實現《消費者行為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保障教學質量。
5 結語
本文探討了《消費者行為學》課程的混合式應用,將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中的案例法、情景模擬法和市場調研法相結合,有效規避了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的各自弊端,并實現了兩者的優勢互補。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應用踐行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進一步提高了職業院校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情形之下,混合式教學既能滿足疫情防控的需要,又能切實有效地保障常規教學。
參考文獻
[1]姚秀麗.《消費者行為學》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5(9):166-168.
[2]張思文,朱民田,張薇,等.消費者行為學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市場,2017,(7).
[3]姜磊磊.案例教學法在消費者行為學課程中的探索和實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0):173-174.
[4]吳春英,朱立華,楊巖濤,等.《消費者行為學》校內實踐教學的具體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50):179-18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生態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19B029)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嘉玲(1988-),女,漢族,湖南邵東人,碩士,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消費者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