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紅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孩子的個人發展,以及校園學習狀態都有很大影響,心理輔導不同于常規的教學,學生的心理狀態不穩定,不會正確表達情緒,所以需要采用適宜的教學策略,小學教師的心理教學策略需要加強。在素質教育的大前提下,小學教育對學生的心理狀態更加關注,也要求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強化教學管理措施。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常見問題;教學對策
一、引言
通過對學生的分析,健康的孩子,需要有健康強壯的身體,也要擁有積極地心理狀態,與身邊的同學打成一片。心理教育需要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優秀的核心素養。教師需要應用心理健康指導,調整學生的精神狀態,通過親切地溝通和語言的鼓勵,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指導,學生學習成績會受到影響。
二、學生心理健康的常見問題
(一)學習態度不端正
就目前而言,我國心理教學滲透的情況并不樂觀,根據分析得知,中小學生受年齡、個人閱歷影響,在學習過程中的狀態并不能保持穩定,對學習的價值也沒有充分的認知,以至于很多學生對待學習產生排斥心理,造成學習態度不端正。一些教師也缺少對學生的言傳身教,只把關注重點集中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校園生活中,一味的進行機械化的教學傳授,將學生視為了一種被動接受的機器。在形式化的教育下,無疑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產生了嚴重的阻礙性影響,并且還造就了學生學習狀態惡化的現實狀況。
(二) 成長中的逆反情緒
小孩子的專注力比較容易被干擾,情緒也非常急躁,尤其對于處在快速成長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講,心態隨著學習氛圍、生活環境、家庭物質條件等外界因素的改變,也隨之產生著微妙的變化。與此同時,在生活條件優越的當今社會,孩子們都是被嬌生慣養長大的,很多孩子變得十分任性,對他人和集體的態度變得十分冷漠。還有一些學生把精力投放在電腦游戲、課余活動或者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上,一旦被人約束或者管教,會造成一種逆反情緒,把他人的管教視作是對自身權利的侵犯,不愿意服從這種管教,這都是心理健康情況不佳一種表現,也是教師需要關注的地方。
三、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學對策
(一)重視心理引導活動的構建
健康的心理是當前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也是促進中小學教育穩步發展的前提。現在的心理健康指導中,重點是學生的叛逆情緒。所以教師一定要找到適宜的方式,引導學生意識到這種管教的出發點,是為了幫助學生自身更好的成長。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一些趣味性的辯論賽,引導學生在相互的討論中完成自我意識的提升。學生之間的互動比起教師的灌輸來說,會起到更好的心理引導效果。學生也樂于聽從自己同伴的建議,并從心中領悟道理,同時教師根據互動的實際情況,結合有效的教育引導,幫助學生提升心理素質,勇敢面對困難,積極解決問題,找到人生的發展方向,也能找到努力的方向。教師需要糾正學生的逆反情緒,讓孩子更好的接受他人的建議,同時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能夠保持穩定的心態,在課余時間的娛樂、日常班級活動、家庭生活中都能從容完成,并建立充足的自信心。這樣學生就可以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生活和學習,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促進教學質量的進步。
(二)采取激勵式教育引導
教師務必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習、生活、日常交際等多個維度去審視和判斷學生的心理問題,能夠及時準確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質量。激發性鼓勵是指教師通過各種渠道展開激發強化學生個體獲取成功的心理因素,保持持續旺盛的進取情緒。激發性鼓勵的功能,主要是調控思維活動,從而激起積極的“人生難有幾回搏”的進取人生觀。激勵式教育的功能有雙重:一是調節功能,學生由于某些失誤,勢必在心理上產生緊張,通過教師的策略性諒解處理,可緩解學生個體心理上的緊張情緒,從感情上改善師生關系;二是幫助指導功能,學生思維的多維,很多是有積極意義的,有的學生想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因而在課堂上走神,有的學生因搞小發明小創造而影響了學習等等,這時教師的策略性處理,更可顯示教師的“本事”,先諒解,后指導幫助。策略性激勵與前述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整體,同時,也是一門藝術。有時一個微笑,有時幾句安慰,有時似有若無,保持常態,有時推心置腹,曉以大義,有時讓其發泄,有時讓其補償,有時一個幽默,一句玩笑,指桑“扶”槐,切記不可挫傷學生的銳氣。
(三)強化家校互動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源頭所在,如若家長都不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僅依靠教師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將難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狀態,還會造成學生較為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朝著錯誤的方向成長與發展。所以,作為中小學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運用家校互動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中小學生能夠在家長人格魅力和身體力行的感染下,樹立正確的思想與學習觀念,形成健康的心理水平和素質。并使其能夠在教師的教育引導下,不斷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能夠真正正確地認識是非對錯,形成建立的心理素質和人格品質,促使學生朝著更高層次的方向順利發展。舉例來說,為了提升家校互動的實際教學有效性,教師可以結合多種方式,比如通過家訪、運用網絡與家長建立網上溝通平臺的方式等等,給學生和家長灌輸正確的教育理念和心理教育意識,保障學生心理健康能夠得到來自家庭的強有力支持,使學生能夠得到優質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習教育。還要注重建立家長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及時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把錯誤的思想狀態消滅在萌芽之中,有效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四、結束語
中小學時期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心理健康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是塑造孩子思想品質和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意義,以學生為出發點,采用正確有效的溝通方式,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帕提古麗·吾甫爾.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學探究[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2):224,250.
[2]殷輝芹.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措施[J]. 中外交流,2021,28(1):1447-1448.
[3]肖秀玲. 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 甘肅教育,2021(1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