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 100048)
“青少兒舞蹈教學與創作”是首都師范大學特色課程,也是部分舞蹈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程,在全國同領域中具有唯一性與領先性。該課程內容分為青少兒舞蹈教學與創作兩大板塊,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效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全面培養學生針對青少兒的舞蹈教學與創作能力。

在課程開始前教師需要結合教學情況進行分析與設計。傳統的教學模式儼然已不適應當下互聯網教學環境,隨著教學方式的改變,如何重構課堂模式,打破距離壁壘,是無數教師必須探索的問題。


田培培教授多年來致力于舞蹈教育理論與技術研究以及“互聯網+舞蹈藝術”研究,其課堂設計全面考慮到了授課方式的特殊性,其教學環節具備前瞻性以及可借鑒性:
(一)統籌布局,設置精準的時間進度:解決由于空間環境的改變帶來的學生學習的不適應以及教師教學進度的不確定,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在規定時間內按要求完成相應學習目標,提升居家學習效率。
(二)課前、課后限時簽到、簽退:線上教學無法像在校一樣實時把控課堂,開放的課堂環境、松散的居家學習環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簽到簽退能夠給學生帶來上課的“儀式感”,將生活與學習區分開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三)多維設計的課堂活動環節:“實時互動+隨機抽答+課堂討論”三維一體,使學生再難游離于課堂之外,嚴格按照要求聽課、互動、互評,學生發言次數也由助教團隊專門記錄,每周的“課堂活躍度排行榜”更能激發學生的競爭與學習意識。
(四)有效的課后作業督查:學生將作業發送至指定郵箱,由助教團隊檢查學生完成情況,投票選擇優質的作業在課堂進行公開展示并計入平時成績,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促進學生課后實踐與反思能力的提升。
“青少兒舞蹈教學與創作”課程面向首都師范大學舞蹈專業本科的一年級、三年級學生,面對良莠不齊的學生,如何運用互聯網平臺進行教學成了教學設計的難點。疫情當下,學校提供了多種云授課平臺供教師們選擇,多番試驗下決定選用“微信”平臺,一是保持課程的穩定性,操作簡單,平臺卡頓等問題幾乎不存在;二是確保課程的實時性,師生、生生可隨時進行討論。
十二周課程結束之際,學生們通過課堂學習、課后作業以及反思已基本掌握以下教學內容:

若想把握線上課堂,首先我們應該打破認知誤區,意識到線上教學不等于復制傳統課堂。優質的舞蹈課堂應是與時俱進的課堂,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及時調整授課內容,如依托最新的舞蹈大賽獲獎作品及時調整作品分析案例等。以“青少兒舞蹈教學與創作”第四周課程為例,我們可以看出教學內容的“小改革”對舞蹈課堂有著實效性價值:
(一)動態調整教學內容,強化點狀知識要點,層層推進。教師依據前三周的課程內容、學生反饋以及學習效果,不斷反思,及時調整教學內容:①在三周教學后用大數據使學生明確就業動向;②明確師范類大學與專業院校在人才培養上的差異,師范類大學著重培養學生成為“能教、善編、會演”的具備多維度素養的人才,進而使學生明確師范類舞蹈生的優勢以及學習方向;③解析傳統型教學與現代型教學的區別,意在既要引導學生進行規范化的組合式教學,又要通過多種形式啟發學生,層層提煉要點,使學生在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短時間內掌握課程的重點。
(二)打造課程多元形態。基于第三周課程,學生們在課堂上以小組形式進行了“云PK”+“云點評”,本周播放“少年宮系統舞蹈教師技能大賽課例”,在觀摩中進行學習與反思,同時結合前期課程,理性分析其中不足之處并予以指正。
(三)深化知識要點。有效運用手頭已有資源,播放戈根姍達、田培培、陸燕卿三位業內知名專家對觀摩課例的現場點評,使學生結合自身思考深入理解課例特點以及專家對課例的建議。在觀摩的同時,授課教師著重提醒學生自主思考,積極建言,莫要被權威所干擾,使學生具備批判意識。
(四)激發主動學習意識。依據所學知識,同學們從教學導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完整度、教師儀態等多方面找出課例的優缺點,部分同學提出改進建議,通過發言,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與興趣。如:
A 同學發言:觀摩完課例,我想從兩方面評價這節課。正面評價:老師語言表達比較生動、較為精練,講解動作的要點比較準確;負面評價:①啟發式教學法一帶而過,應該更深入地利用傾聽音樂和提問的方式提高興趣;②演示動作時沒有給到每個學生足夠的關注;③互動不夠,應該做些隊形上的調整;④過于注重動作的教學,忽略課堂氛圍的營造和對學生們學習興趣的把握。
B 同學發言:看了這次課例后,讓我清晰地了解了一節課完整的教學結構。有很多優點是值得我去學習的,例如最開始用觀看視頻的方式來啟發學生,并且將組合式教學與啟發式教學相結合,老師的語言表達也十分清晰,通過故事將學生們帶入情景中,讓學生發揮想象力,自己編造型。但是也有一些小小的不足,老師并沒有注意到所有學生的動作,有些學生“溜號”,有些學生根本不會又或是沒有完成動作,老師忽視了學生,在時間與動作的分配上是不足的,這也是我今后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五)評價機制的建立。教師總結學生發言并予以肯定,以論促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青少兒舞蹈課的教學問題,指引學生通過學習成為一名具備多舞種能力的舞蹈教師。
(六)學習成果轉化。緊密聯系課程內容,使學生們身體力行,通過實踐掌握、反思課堂內容。作業:①完成方式:小組合作;②具體內容:以“腳背軟開度訓練”為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為7 歲兒童,運用組合式教學或啟發式教學設計教學過程;③提交方式:錄制視頻,限時5 分鐘以內(注意:著重陳述教學形態和教學過程即可),于規定日期前發送至公郵;④本次作業將在下周進行展示與研討。
筆者在這一特殊學期擔任助教,參與教學活動時產生了諸多反思:
(一)明確授課媒介:互聯網學習APP 如釘釘、雨課堂、微信等在全國師生、企業的強大使用壓力下常常崩盤、卡頓,導致師生互動效果不佳、聽課質量嚴重下降。舞蹈課程應分別把握強理論性與強實踐性課程的授課特點,選用合適的媒介,如實踐類課程可采用“微信實時互動+要點講解+學生短視頻回饋”的方式展開教學。
(二)具體化、量化學生應掌握的內容:有效規避學生的不自律行為,量化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學習到的內容。
(三)居家學習要與校內課程形成高度對接:秋季學期開學后,教學內容應與居家學習內容形成有效聯動,做到線上與線下的無縫對接。
(四)規范課堂紀律:在課前需發布課程群的群規群紀,嚴格規范群紀律,要求每位同學依規矩進行學習,如群昵稱的設置、曠課的處理、課堂的討論與抽答、課堂筆記的提交、作業的提交等都需要在課前統一說明。
“停課不停學”,這次疫情給舞蹈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互聯網+教育”已成為大勢所趨,“互聯網+舞蹈教育”亦應乘風破浪、揚帆起航。